欢迎来到人人文库网! | 帮助中心 人人文档renrendoc.com美如初恋!
人人文库网

高层管理人员薪酬

企业高管(高层管理人员)的工作绩效。上市公司高层管理人员薪酬激励与公司治理——基于联想收购案例的研究。高层管理人员薪酬激励组合探析。  【摘要】科学、合理而有效的高层管理人员薪酬激励组合能够更好的吸引、保留和激励公司高层管理人员。第一章 高层管理人员的薪酬体系。公司高层管理人员年薪实施方案。

高层管理人员薪酬Tag内容描述:<p>1、企业高管人员薪酬设计应考虑七大要素 对于现代企业来说,企业高管(高层管理人员)的工作绩效,是决定该企业总体经营 管理水平和经营效益的核心因素之一,如何激励高管,充分发挥高管潜能,为企业和股 东创造出最大经济价值,成了董事会、老板十分关心的问题。事实上,激励跟考核总 是联系在一起,考核是对高管人员工作的规范、跟踪和评价体系;而激励则与考核不 同,激励侧重的是如何提高高管人员的短期和长期工作业绩。 现今通用的高管激励措施主要分为三大类: 一, 加薪、奖金或晋升 加薪是比较常见的一种经济激励措施。加薪激励把对高。</p><p>2、上市公司高层管理人员薪酬激励与公司治理基于联想收购案例的研究第一章绪论第一节选题背景及意义在企业发展的早期,企业规模都比较小,管理者就是企业所有者,由于剩余索取权和剩余控制权较好地实现了匹配(Matching),因此可以很好的实现激励和约束的相容(Compatible)。随着资本市场的发展,企业的组织形态也在不断地演变,在筹资需求(发行股票或债券)的推动下,企业不断地扩大规模,组织形态和经营业务逐渐复杂化。同时产权出现多元化,公司管理业务更趋于专业化和复杂化,过去由大股东亲自担任高管不再适应公司发展需要,聘请管理技能更。</p><p>3、第一章 高层管理人员的薪酬体系第一条 高层管理人员的工作业绩须以年度为周期进行考核和评估,其薪酬体系实行年薪制。这部分员工包括副所长、总工。第二条 年薪核定基准各分管副所长根据分管业务的考核指标确定,即分管业务的利润、成本、新业务拓展等指标。第三条 年薪制构成年薪制收入总额 = 月收入 + 年度业绩收入 其中,月收入 = 基础工资 + 岗位工资 + 附加工资第四条 标准管理副所长、发行副所长业绩收入业绩收入核算额 = (所职工当年人均年收入 R1 ) + (分管部门创收产值核算额 0.5%)业绩收入实发额 = 业绩收入核算额 个人年度。</p><p>4、公司中高层管理人员薪酬管理制度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维护______公司(以下简称公司)中高层管理人员利益,形成稳定的经营者团队,保证公司的长远发展,特制定本制度。第二条:本制度适用于公司的中高层管理人员,包括:董事长、总经理、副总经理、总经理助理、总监、副总监、销售副总助理、各部门正副经理以及其他总经理(或董事长)认定可享受年薪制的员工。第三条:公司中层以上(含中层)管理人员实行聘任制,每届任期3年,可连聘连任。第四条:公司中高层管理人员薪酬实行年薪制。第五条:中高层管理人员薪酬由以下几部分构成:1、。</p><p>5、努力了的才叫梦想,不努力的就是空想!如果你一直空想的话,无论看多少正能量语录,也赶不走满满的负能量!你还是原地踏步的你,一直在看别人进步。某重工科技发展股份有限公司高层管理人员年薪实施方案目 录第一章总则21.1实施年薪方案的目的21.2年薪方案释义21.3实施年薪方案的原则3第二章高层管理人员薪酬管理机构32.1薪酬与考核委员会32.2薪酬与考核委员会的职责3第三章高层管理人员年薪的核定和考核43.1岗位系数确定43.2高层管理各岗位年薪数额43.3绩效年薪考核4第四章高层管理人员年薪的支付54.1基本年薪支付方法54.2绩效年薪的支付。</p><p>6、高管薪酬存在的问题和对策 从已公布年报的上市公司看 尽管大部分公司已建立起较为科学合理的激励机制 但不可否认 高管薪酬制度仍存在不少问题 如高管薪酬与管理绩效是否成正比 高管与其他员工的收入是否拉开合理差距 如何平衡对高管的奖励与对股东的回报两者的关系等 尽快解决这些问题有利于进一步完善高管激励机制 首先 部分上市公司高管薪酬与管理绩效未达到合理匹配 这是目前高管薪酬制度中最常见的问题 这主要表现。</p>
【高层管理人员薪酬】相关DOC文档
企业高管人员薪酬设计应考虑七大要素
上市公司高层管理人员薪酬激励与公司治理——基于联想收购案例的研究.doc
高层管理人员的薪酬体系
薪酬管理_中高层管理人员薪酬管理制度
薪酬管理_某科技公司高层管理人员年薪实施方案
高管薪酬存在的问题和对策.doc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网站客服QQ:2881952447     

copyright@ 2020-2025  renrendoc.com 人人文库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400-852-1180

备案号:蜀ICP备2022000484号-2       经营许可证: 川B2-20220663       公网安备川公网安备: 51019002004831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人人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