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人教
第十四单元 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及其发展。第十一单元 世界资本主义的经济政策调整和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全国卷Ⅱ&#183。C.美国捍卫世界和平的决心。导学案18 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出现和世纪之交的世界格局。严重削弱了美国资本主义世界经济霸主的地位。中国经济迅速发展。使用耦犁的牛耕方法已推广到珠江流。
高考历史人教Tag内容描述:<p>1、第四单元 科学社会主义运动的兴起与发展,必 修 一,单 元 整 合,体系构建,一、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规律 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发展呈现出由空想到科学、由理论到实践、由理想变成现实、由一国胜利到多国胜利的发展规律,同时也出现了曲折。 1由空想到科学 圣西门、傅立叶、欧文等空想社会主义者对未来的社会提出了一些天才的设想。19世纪三四十年代,无产阶级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舞台,为科学理论的创立提供了必要条件。马克思、恩格斯在长期革命实践和理论研究中,创立了科学理论,1848年共产党宣言的发表,马克思主义的诞生,社会主义。</p><p>2、第十四单元 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及其发展单元提升(十四)1.对古希腊人文主义与儒家思想异同的论述刘汉芸在“轴心时代”的儒家和希腊人文主义中说:“希腊人文主义更体现出一种重人的思想,这种重人,不同于儒家人文主义所体现的那种日常伦理的实用理性,而是人作为一种宇宙存在物,能对宇宙之物进行一个理性的思考作为人文主义起点的儒家和希腊人文主义,德性是其共有的特征,然而细究其内在的关系可以发现它们有不同之处,儒家德性在于在日常生活中显现,并且要超越日常生活而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希腊人文主义则是对一个单一的个体进行理性。</p><p>3、课后达标检测(建议用时:45分钟)一、选择题1(2019山西省45校高三联考)右图是日本对外扩张示意图,黑色和灰色代表不同时期扩张的范围(含日本本土)。这幅图最早可能出现于()A马关条约签订后B辛丑条约签订后C九一八事变后D七七事变后解析:选C。“日本对外扩张示意图”中,显示为日本领土的有中国东北、朝鲜、台湾等,马关条约没有涉及整个东北,故A项错误;辛丑条约没有涉及日本领土的变化,故B项错误;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占领整个东北,故C项正确;七七事变后,整个东北、华北均已沦陷,故D项错误。2(2019石家庄二中模拟)九一八事变后,东。</p><p>4、第十一单元 世界资本主义的经济政策调整和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单元提升(十一)1.对西方“福利国家”制度的论述观点一英国走到“福利国家”这一步经历了漫长的过程。16世纪,在伊丽莎白一世时期,英国建立“济贫制度”。济贫制度以教区为单位实行救济,每个人都要交纳济贫税,结果是穷人交钱养活穷人,其实质是“劫穷济穷”。但济贫制度为社会提供了最低限度的社会保障,由不幸和灾难造成的困境不致导致最糟的后果。工业革命以后,自由放任思想甚嚣尘上,济贫制度受到动摇,劳动者暴露在严重的生存危机之下,随时面临着生老病死的威胁。由此。</p><p>5、第33讲 百家争鸣全国卷五年全国卷引领考向一、体现史鉴功能弘扬家国情怀1(2015 全国卷24)古代儒家学者批评现实政治,往往称颂夏、商、周“三代”之美,甚至希望君主像尧、舜一样圣明。这表明了儒者()A不能适应现实政治B反对进行社会变革C理想化的政治诉求 D以复古为政治目标C儒学是中国古代主流文化,是符合现实政治需要的正统思想,故A项错误;材料中体现不出儒学家反对社会变革,故B项错误;从“称颂夏、商、周三代之美,甚至希望君主像尧、舜一样圣明”,可知儒学家要求统治者向古代圣贤一样以完美的道德治国,体现的是一种理想化的政。</p><p>6、课时作业(二十一)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作业时间:月日11947年3月12日杜鲁门在国会两院联席会议上讲:“全世界自由的人民指望着我们支持他们维护他们的自由。如果我们领导不力,我们就可能危及世界和平而肯定会危及我们自己国家的利益”这反映了()A自由世界的人民渴求美援 B美国称霸世界的图谋C美国捍卫世界和平的决心 D杜鲁门挑起美苏冷战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战后美国称霸世界的企图。杜鲁门以世界人民渴望自由和平为借口提出保卫世界的所谓责任,故A项错误;材料体现了战后美国企图称霸世界的野心,故B项正确;杜鲁门提出美国责任的。</p><p>7、导学案18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出现和世纪之交的世界格局一、多极化趋势在曲折中发展美苏两国争夺世界霸权,在给世界和平造成严重威胁的同时,也使自身实力受到严重削弱;20世纪70年代以来,欧共体和日本迅速崛起,严重削弱了美国资本主义世界经济霸主的地位;中国经济迅速发展,国际地位日益提高,成为世界政治舞台上的一支重要的维护和平的力量;发展中国家组成的第三世界进入国际政治舞台,有力地冲击着两极格局。美苏的相对衰落和多个力量中心的崛起成为世界多极化出现的主要原因。1西欧走向联合(1)原因:20世纪50年代,随着经济的发展,西。</p><p>8、考点分层突破命题多维研析,第14讲,考纲要求,1.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 2.古代手工业的发展,1.早期的农业生产,青铜工具,水稻和粟,考点一 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知识回扣,刀耕火种,定居,2.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 (1)生产工具 春秋战国时期:人们开始使用 和牛耕,并将其逐渐推广。 西汉:赵过推广耦犁,后来又出现 ;发明了播种工具耧车。 东汉:使用耦犁的牛耕方法已推广到珠江流域。 隋唐:江东地区出现 。至此,我国耕犁已相当完善。 (2)耕作方式:汉朝以后, 成为我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3)耕作技术 春秋战国:使用当时世界上先进的 。 汉。</p><p>9、单元质检卷十二世界现代史(19171945年)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全球通史在描述苏俄的经济时提到:“强行征用供养士兵和城市居民所必需的剩余农产品。几乎所有的工厂都在为前线生产。”由此可知,当时苏俄采取的经济政策是()A.新经济政策B.农业集体化C.“战时共产主义”政策D.三大改造2.(2018天津一模)1919年2月14日,全俄中央执行委员会颁布的关于社会主义土地整理条例和向社会主义农业过渡的措施宣称:“所有私人使用土地的形式都应看作是过渡的和陈旧的形式”,并要求将“土地使用的个体形式过渡到集体形式”。据此可知,当时的苏俄正。</p><p>10、第4讲抗日战争及解放战争 一 日本侵华1 局部侵华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占领东北 华北地区日趋殖民化 民族危机加深 2 全面侵华 1 标志 1937年7月7日 2 扩大 日本先后占领平津 广州 武汉等地 中国失去华北 华南的大片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