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 个文言虚词的用法及其举例[编号:7117899]
个文言虚词的用法及其举例
高考语文18个文言虚词的用法及其举例。(一)用作连词。1.表示并列关系。非蛇鳝之穴无可寄者(《劝学》)②剑阁峥嵘而崔嵬。③北救赵而西却秦。此五霸之伐也(《信陵君窃符救赵》)。语文18个文言虚词的用法&#183。非蛇鳝之穴无可寄者(《劝学》)。规模与实力最大辅导学校。非蛇鳝之穴无可寄者(《劝学》)②剑阁峥嵘而。译为。
个文言虚词的用法及其举例Tag内容描述:<p>1、高考语文18个文言虚词的用法及其举例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 1【而】 (一)用作连词。 1表示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 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者(劝学)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蜀道难) 北救赵而西却秦,此五霸之伐也(信陵君窃符救赵) 2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并且或而且。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 楚怀王贪而信张仪,遂绝齐(屈原列传) 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皜驳色,而皆若偻(登泰山记) 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游褒禅。</p><p>2、语文18个文言虚词的用法举例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 1【而】 (一)用作连词。 1表示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者(劝学)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蜀道难) 北救赵而西却秦,此五霸之伐也(信陵君窃符救赵) 2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并且或而且。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 楚怀王贪而信张仪,遂绝齐(屈原列传) 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皜驳色,而皆若偻(登泰山记) 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游褒禅山记) 3。</p><p>3、高考语文18个文言虚词的用法及其举例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 1【而】 (一)用作连词。 1表示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者(劝学)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蜀道难) 北救赵而西却秦,此五霸之伐也(信陵君窃符救赵) 2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并且或而且。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 楚怀王贪而信张仪,遂绝齐(屈原列传) 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皜驳色,而皆若偻(登泰山记) 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游褒禅。</p><p>4、高考语文18个文言虚词的用法及其举例【编辑】wwh【日期】2012/12/11高考考点规定考查的18个文言虚词按照音序排列依次为E而、H何、H乎、N乃、Q其、Q且、R若、S所、W为、Y焉、Y也、Y以、Y因、Y于、Y与、Z则、Z者、Z之 ,这种排序并不利于记忆,也就不利于学习。我们应该首先先记住这18个文言虚词,就不妨编成一个句子,根据特定的串接翻译对应记牢靠。(有些虚词兼有实词的含义,不妨用之,斜体的是补充翻译)123456789且而之所为者因何焉?再说你之所以这样做的原因是因为什么呢?101112131415161718则乃以其于若与也乎?那么是因为他对你。</p><p>5、唯一重点院校下属辅导学校规模与实力最大辅导学校专注1对1辅导,靠口碑招生内部辅导资料(价值300元)高考语文18个文言虚词的用法及其举例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 1【而】 (一)用作连词。 1表示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者(劝学)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蜀道难) 北救赵而西却秦,此五霸之伐也(信陵君窃符救赵) 2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并且或而且。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 楚怀王贪而信张仪,遂绝齐(屈原列传。</p><p>6、高考18个文言虚词的用法及其详细举例210【焉】(一)兼词。1相当于“于之”、“于此”、“于彼”。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在其中)。(论语)积土成山,风雨兴焉(从这里)。(劝学)五人者,盖当蓼洲周公子被逮,激于义而死焉(在这件事情上)者也。(五人墓碑记)2相当于“于何”。译为“在哪里”“从哪里”等。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非再至,焉知其若此?(二)代词。1相当于“之”。惟俟夫观人风者得焉。(捕蛇者说)犹且从师而问焉。(师说)去今之墓而葬焉,其为时止十有一月耳。(五人墓碑记)2哪里,怎么。未知生,焉知死(论语。</p><p>7、18个文言虚词的用法及其举例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1【而】(一)用作连词。 1表示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者(劝学)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蜀道难)北救赵而西却秦,此五霸之伐也(信陵君窃符救赵)2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并且或而且。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 楚怀王贪而信张仪,遂绝齐(屈原列传)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皜驳色,而皆若偻(登泰山记)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游褒禅山记)3表示承接。</p><p>8、36 -高考语文18个文言虚词的用法及其举例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 1【而】 (一)用作连词。 1表示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者(劝学)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蜀道难) 北救赵而西却秦,此五霸之伐也(信陵君窃符救赵) 2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并且或而且。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 楚怀王贪而信张仪,遂绝齐(屈原列传) 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皜驳色,而皆若偻(登泰山记) 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游。</p><p>9、高考语文18个文言虚词 的用法及其举例,而、何、乎、乃、其、且、 若、所、为、焉、也、以、 因、于、与、则、者、之,一、【而】,(一)用作连词。 (二)通“尔”,用作代词,第二人称,译为“你 的”;偶尔也作主语,译为“你”。 (三)通“如”:好像,如同。 军惊而坏都舍。(察今) (四)固定搭配:【而已】【而后】【而况】【既而】,(一)【而】-用作连词, 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蜀道难 )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 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鸿门宴) 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六国论),1表示并列。</p><p>10、高考语文 个文言虚词的用法及其举例 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 1【而】 (一)用作连词。 1表示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者劝学 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蜀道难 北救赵而西却秦,此五霸之伐也信陵君窃符救赵 2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并且或而且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 楚怀王贪而信张仪,遂绝齐屈原列。</p>
【个文言虚词的用法及其举例】相关PPT文档
【个文言虚词的用法及其举例】相关DOC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