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虚词的用法
初中文言文常见11个虚词的用法(二)&#160。佚名&#160。2006-5-14&#160。(一)介词&#160。①并自为其名 ②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 ③为我为云梯之械 ④今为宫室之美为之 ⑤行拂乱其所为 ⑥好为《梁父吟》 ⑦行拂乱其所为。作第三人称代词。可以代人、代事、代物。代人多为第三人称。&#。
个虚词的用法Tag内容描述:<p>1、初中文言文常见11个虚词的用法(二)作者:佚名文摘来源:本站原创点击数: 2567更新时间:2006-5-14五、以(一)介词1介绍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可译为“因为”“由于”。如: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岳阳楼记)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前一个“以”表原因,后一个“以”表目的。)(出师表)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陈涉世家)2介绍动作行为所凭借的条件,可译为“凭借”“按照”“依靠”等。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马说)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愚公移山)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孟子。</p><p>2、中考六个虚词意义与用法-为、之、以、而、于、者一、为动词wi“做” 例:并自为其名 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 为我为云梯之械 今为宫室之美为之 行拂乱其所为 好为梁父吟 行拂乱其所为“作为、当作、成为” 例:弃其杖,化为邓林 为坻、为屿、为堪、为岩 以丛草为林 武陵人捕鱼为业 以牒为械“认为” 例:孰为汝多知乎“是” 例:知之为知之 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天下为公 中轩敞者为舱 臣以王吏之攻宋,为与此同类 此为何若人 若为佣耕介词wi“替、给、向”例:愿为市鞍马 为人谋而不忠乎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不足为外人道也为楚造云梯 。</p><p>3、初中文言文常见11个虚词的用法之 (一)代词 作第三人称代词,可以代人、代事、代物。代人多为第三人称,译作“他(她)(他们)”、“它(它们)”。如: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曹刿论战) 陈胜佐之,并杀两尉。(陈涉世家) 肉食者谋之。(曹刿论战) 有时也作第一人称,译为“我”。如:太尉苟以为可教而辱教之,又幸矣。(上枢密韩太尉书) (二)助词 1结构助词,译为“的”,有的可不译。如:予尝求古仁人之心。(岳阳楼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曹刿论战) 2结构助词,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不译。如: 医之。</p><p>4、初中文言文常见11个虚词的用法(一)一、之(一)代词作第三人称代词,可以代人、代事、代物。代人多为第三人称,译作“他(她)(他们)”、“它(它们)”。如:公与之乘,战于长勺。(曹刿论战)陈胜佐之,并杀两尉。(陈涉世家)肉食者谋之。(曹刿论战)有时也作第一人称,译为“我”。如:太尉苟以为可教而辱教之,又幸矣。(上枢密韩太尉书)(二)助词1结构助词,译为“的”,有的可不译。如:予尝求古仁人之心。(岳阳楼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曹刿论战)2结构助词,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不译。如:医之好。</p><p>5、而,表示并列关系,相当于“和”、“与”。 侣鱼虾而友麋鹿。 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蟹六跪而二螯,表示转折关系,相当于“却”、“但是”。,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 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水为之而寒于水 惑而不从师 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 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 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 而不知其所穷 至无所见而犹不欲归,表示顺承(顺接)关系,相当于“就”、“才”。,披草而坐,倾壶而醉 卧而梦 觉而起,起而归 正襟危坐而问客 吾从而师之(连词,表承接) 择师而教之(连词,表承接),表示递进关。</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