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人人文库网! | 帮助中心 人人文档renrendoc.com美如初恋!
人人文库网

公民教育实践

专题教育式推进中小学公民教育实践研究方案 一、学校公民教育现状 我国的公民教育正处在萌芽阶段。并没有将公民意识和公民教育渗透于学校 教育的方方面面。公民教育实践活动。通过这次公民教育实践活动。初中学生公民教育实践研究课题。大力加强公民意识教育。二年级公民教育教学计划。1 、加强公民教育。加强公民教育。

公民教育实践Tag内容描述:<p>1、专题教育式推进中小学公民教育实践研究方案 一、学校公民教育现状 我国的公民教育正处在萌芽阶段,学校方面在推进素质教育的同时公民教 育力度还不够。目前学校里的公民教育也仅仅作为一种知识教育进行安排,讲 授一些公民的权利、义务、规范等,并没有将公民意识和公民教育渗透于学校 教育的方方面面。学生的公共心、责任心、同情心等意识明显不足,这主要体 现在以下两点: (1)学生公民意识单薄 学生自己也是公民的一分子,但缺乏公民感,甚至并不知道什么是“公民” , 他们对社会的关注不多,更缺少对作为公民应有的权利和义务等知。</p><p>2、公民教育实践活动经验总结阳泉市玉泉中学 王青平通过这次公民教育实践活动,让学生充分体验到了主人翁意识,学生以积极的行动投入到这次活动,关心自己身边的人和事。而且同学们在活动过程中都充分的发挥了自己的特长,与他人协作。同学们大胆创新,在听证过程中还用情景剧、三句半、小品、唱歌等形式来表达自己的内容。为总结经验,巩固成果,特作如下回顾小结:一、制定计划 有序活动2011年9月开始,我校开展公民教育实践活动,我们在高一年级选择了一个班级作为活动班级,通过广泛调查,通过报纸、电视、社区、校园等途径,学生结合学。</p><p>3、初中学生公民教育实践研究课题实 施 方 案公民教育是构成民主法治国家制度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心理基础和思想基础。大力加强公民意识教育,有利于提升我国的综合国力;有利于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有利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青少年时期,特别是中学阶段是公民意识,尤其是权利与责任意识、主体意识、民主意识、法律意识形成的关键时期,注重这个时期的公民意识培养往往具有事半功倍的效果。初中思想品德课程要求以加强初中学生思想品德教育为主要任务,帮助学生提高道德素质,形成健康的心理品质,树立法律意识,增强社会责任。</p><p>4、公民教育实践活动” 一、活动步骤:(1)观察社区中存在的公共问题及相关的公共政策;(2)由学生讨论确定班级合作研究的问题;(问题选择)(3)分工协作,收集所要研究问题的有关资料;(收集资料)(4)共同研究制定解决问题的行动方案,并写出报告;(调查研究、制订方案)(5)展示成果,邀请有关部门的领导、专家开展听证活动,将行动方案提交有关部门供决策参考;(举行听证演示)(6)总结(反思)活动过程。二、具体活动过程(一)选题 新海实验中学“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班级选题1关于景区公共厕所的设置与卫生问题 3关于连云港。</p><p>5、二年级公民教育教学计划一、指导思想1 、加强公民教育,增强公民意识是社会发展的需要。 加强公民教育,增强人们的公民意识,是提高民族素质的重要途径。目前,许多国家十分重视公民教育,把公民教育作为国民教育的基础性内容加以贯彻落实。我国学者李慎之曾痛切地感到我国民众公民意识之缺乏,他认为:“千差距,万差距,缺乏公民意识,是中国与先进国家最大的差距”。他提出:中国现在要赶上先进国家,要实行现代化,最重要是要培养人的公民意识,使在中国大地上因循守旧生活了几千年的中国人成为有现代意识的公民。近几年来,我们党和。</p><p>6、公民教育实践活动的优秀案例文本格式要求一、标题:项目名称:关于的研究(三号黑体)项目学校名称、指导教师姓名(四号楷体)开展活动的年级班级(四号楷体)二、正文(小四号宋体,行距1.5,边距默认),内容包括:1.确认和选择所要研究的问题2.研究和制定解决问题的方案3.举行模拟听证三、本项目活动的小结与反思注:每篇文稿的文字量约5000字左右,并插入相关活动照片35幅。原版照片另存,像数较高,清晰,可用于印刷,并与文稿一起上报。附件二:连云港市公民教育实践活动优秀案例上报参评报名表序号项目名称学校指导老师联系电话电。</p>
【公民教育实践】相关DOC文档
中小学公民教育实践研究方案
公民教育实践活动经验总结.doc
初中学生公民教育实践研究课题实施方案.doc
公民教育实践活动.doc
“公民教育实践活动”实施方案.doc
公民教育实践活动的优秀案例文本格式要求.doc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网站客服QQ:2881952447     

copyright@ 2020-2025  renrendoc.com 人人文库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400-852-1180

备案号:蜀ICP备2022000484号-2       经营许可证: 川B2-20220663       公网安备川公网安备: 51019002004831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人人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