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人人文库网! | 帮助中心 人人文档renrendoc.com美如初恋!
人人文库网

古代科技成就

概述古代中国的科技成 就。认识中国科技发明对世界文明发展 的贡献。西汉之前人们把文字书写在 什么材料上。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成就 一、纸的发明 &#216。纸发明前的书写材料。随车装着爱看的书。2015国考行测常识之古代科技成就http。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成就。认识中国科技发明对 世界文明发展的贡献。全班分为三大组。

古代科技成就Tag内容描述:<p>1、湖南省长沙市一中卫星远程学校 课程标准:概述古代中国的科技成 就;认识中国科技发明对世界文明发展 的贡献。 (一)、四大发明(中国古代最具代 表性的科技成就) 一.古代中国的伟大科技成就 请同学们想想请同学们想想:西汉之前人们把文字书写在:西汉之前人们把文字书写在 什么材料上?什么材料上? 1、造纸术: 纸发明前的书写材料 甲骨文甲骨文 石鼓文石鼓文 竹木简牍竹木简牍 帛书帛书 散氏盘散氏盘 但龟甲、兽骨、青铜器、玉石器、竹 木简、帛这些书写材料有许多缺陷。 我国甘肃天水放马滩汉墓出土的西汉纸 地图,是现已发现的最早的。</p><p>2、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成就 一、纸的发明 纸发明前的书写材料: 龟甲、兽骨、青铜器、玉石器、竹木简、帛 上述书写材料有什么缺点? 缺点:书写比较麻烦,不易携带、价格昂贵 “学富五车? ” 战国时有个思想家叫惠施,人称他博学 多才、学富五车。原来,他旅行时也爱学 习,随车装着爱看的书。其实这些书是一 捆一捆的竹简和木牍,一共装了5辆车,“ 学富五车”的成语就是这么来的。不过, 要用现代的眼光看,这5辆车竹简上的字数 加起来,顶多也不过我们现在阅读的这本 书的字数。 夏 周 西漢 商 秦 三國 西晉 東晉 南北朝 隋 唐 五代 宋 。</p><p>3、给人改变未来的力量2015国考行测常识知识:古代科技成就2015年国家公务员考试备考在即,湖南省国家公务员考试网(http:/hn.offcn.com/html/guojiagongwuyuan/?Wt.mc_id=bk11862)专家帮您整合考情资讯,剖析疑难问题,聚焦时政热点,备战公考大敌。预祝广大考生在国家公务员考试中披荆斩棘,一举成“公”。一、古代四大发明造纸术:发明于西汉前期,公元105年,蔡伦造蔡侯纸。印刷术:雕版印刷术发明于隋唐,868年印刷的金刚经是世界上现存最早的雕版印刷品。北宋时期,平民毕昇发明了活字印刷术。指南针:指南针前身是“司南”,发明于战国。</p><p>4、给人改变未来的力量2015国考行测常识之古代科技成就http:/hn.offcn.com/zg/gkbspx/?wt.mc_id=bk11862一、古代四大发明造纸术:发明于西汉前期,公元105年,蔡伦造蔡侯纸。印刷术:雕版印刷术发明于隋唐,868年印刷的金刚经是世界上现存最早的雕版印刷品。北宋时期,平民毕昇发明了活字印刷术。指南针:指南针前身是“司南”,发明于战国时期。北宋时指南针用于航海事业。火药:发明于唐朝中期,唐末开始用于军事,南宋时制造出世界上最早的管形火器“突火枪”。二、古代天文历法尚书记载了公元前2137年的一次日食,为人类最早的日食记录。。</p><p>5、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成就,指导意见 1.概述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认识中国科技发明对 世界文明发展的贡献。 2.体会古代中国人民的勤劳智慧,感受先民创造精神的价值。 3.重视理解中国古代科技成就对文明进程的影响。 “中国古代的科学思想”一目为学生课外阅读内容。,天文历法:,远在春秋时代,就定出仲春、仲夏、仲秋和仲冬等四个节气。以后不断地改进与完善,到秦汉年间,二十四节气已完全确立。公元前104年,由邓平等制定的太初历,正式把二十四节气订于历法,明确了二十四节气的天文位置。,殷墟甲骨上已有5次日食记录;春秋记录了36次日。</p><p>6、古代科技擂台赛,竞赛规则:全班分为三大组,每组基础分为100分。共有三大题型:必答题、抢答题、风险题。每组必须回答4道必答题,一题10分,答错不扣分。同一组不能由同一个同学回答全部题目,同小组同学可以补充答。</p>
【古代科技成就】相关PPT文档
中国古代科技成就.ppt
《古代科技成就讲》PPT课件.ppt
古代中国科技成就知识竞赛.ppt
《古代科技成就》PPT课件.ppt
【古代科技成就】相关DOC文档
2015国考行测常识知识古代科技成就.doc
2015国考行测常识之古代科技成就.doc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网站客服QQ:2881952447     

copyright@ 2020-2025  renrendoc.com 人人文库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400-852-1180

备案号:蜀ICP备2022000484号-2       经营许可证: 川B2-20220663       公网安备川公网安备: 51019002004831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人人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