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缺血性坏死
腕舟骨缺血性坏死 发病原因 v关于月骨坏死的原因。分析为损伤 导致月骨滋养动脉闭锁。进一步发展出现月骨缺血坏死。N o .2 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相关生物力学研究进展 &#183。使部分或全部股骨头出现缺血性坏死的病理现象。第七章 骨缺血性坏死。又称为骨无菌性坏死、骨软骨炎、骨软骨病等。第一节 股骨头缺血性坏死。
骨缺血性坏死Tag内容描述:<p>1、腕舟骨缺血性坏死 发病原因 v关于月骨坏死的原因,各种报道不一,但普 遍认为与慢性损伤、骨折有关。分析为损伤 导致月骨滋养动脉闭锁,发生月骨缺血改变 ,进一步发展出现月骨缺血坏死。另有观点 认为,本病与尺骨末端较桡骨相对过短,桡 骨作用于月骨的应力增加有关,长期的应力 作用,导致月骨劳损,滋养动脉损伤,出现 无菌性坏死。 临床分期 v根据腕舟骨血运障碍情况,腕舟骨的X线表现及临床症状, 将本病大致分为4期: v期仅表现为腕疼痛,尤以腕背伸时明显,X线片无变化; v期腕疼痛进一步加重,手的握力较健侧减低,X线表现为 腕。</p><p>2、股骨头缺血性坏死,周 鑫,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概念:由于各种不同原因导致股骨头血供障碍,使部分或全部股骨头出现缺血性坏死的病理现象。(FHN),研究历史,1829年1842年法国Jean Cruveilheir研究血管损伤后股骨头变形。 1907年Axhausen首先描述了股骨头无菌性坏死。 1910年Legg、Calve、Perthes报道了儿童股骨头骨骺缺血性坏死。 1936年Freund描述了双侧特发性股骨头缺血性坏死。 1934年1947年Phemister研究了发病原因,发病机制及治疗。 1970年以后,现代研究规范了理论,名称经历,无菌性坏死。 无血管性坏死。 缺血性坏死。,临床地位,为临。</p><p>3、第七章 骨缺血性坏死,掌握 熟悉 了解,概 述,定义 骨缺血性坏死是指骨组织因失去血运而发生坏死。 又称为骨无菌性坏死、骨软骨炎、骨软骨病等。,临床表现 发病缓慢,临床症状出现较晚。 关节疼痛,活动障碍,肌肉痉挛。,一般X线表现 早期:无阳性征,可有废用性骨质疏松。 中期:可见围绕坏死骨有一透亮环。 晚期:关节变形、骨质增生。,第一节 股骨头缺血性坏死,7年前股骨颈骨折。左髋部照片显示股骨头变扁、密度高且夹杂一些囊状透亮区。髋臼上缘有同样的囊状透亮区。髋关节显示创伤性关节炎变化。,第一节 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续),左股骨头。</p><p>4、第四节 骨软骨缺血坏死,骨软骨缺血坏死又称骨软骨炎,多发生于管状骨的骨端和骨骺部,也可发生于腕跗骨、脊椎椎骨、坐骨结节、髋臼和耻骨联合。,因发病机制尚不明确,故称较多,包括骨软骨病、骨软骨炎、无菌坏死、缺血坏死、软骨下骨坏死等。解剖结构上的先天缺陷、血管病变、骨营养不良、内分泌疾患、创伤和滥用激素等,均可成为致病因素。病人的职业、劳动时的体位等也与发病有关。,【临床与病理】 1 病理 早期改变为缺血所致的骨内细胞坏死崩解,坏死骨因应力作用可发生骨折和塌陷。病变邻近的关节,可有滑膜增厚,关节腔积液。晚期,。</p><p>5、第五节 骨缺血性坏死,第五节 骨缺血性坏死,是局部血供障碍引起的骨坏死。 习惯上,儿童期骨骺或骨突的缺血性坏死又称为骨软骨炎或骨软骨病。 一、股骨头缺血性坏死 二、胫骨粗隆骨软骨病 三、椎体骺板缺血性坏死,一、股骨头缺血性坏死 【临床与病理】 好发年龄:30-60岁男性 症状和体征:髋部疼痛、压痛、活动受限、跛行及“4”字试验阳性,晚期活动受限加重,肢体短缩、肌肉萎缩和屈曲、内收畸形。 病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