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磁共振实验报告
核磁共振类实验。(1) 核磁共振。第一部分 核磁共振基本原理。1.核磁共振。则该粒子系统产生的磁共振现象称核磁共振(简写作NMR)。2. 将磁共振实验仪器的旋钮和按钮作如下设置。样品置于。实验仪器。FD-CNMR-I型核磁共振实验仪。包括永久磁铁、射频边限振荡器、探头、样品、频率计、示波器。了解核磁共振的基本原理。
核磁共振实验报告Tag内容描述:<p>1、核磁共振类实验实验报告(1) 核磁共振(2) 脉冲核磁共振与核磁共振成像第一部分 核磁共振基本原理1.核磁共振磁共振是指磁矩不为零的原子或原子核在稳恒磁场作用下对电磁辐射能的共振吸收现象。如果共振是由原子核磁矩引起的,则该粒子系统产生的磁共振现象称核磁共振(简写作NMR);如果磁共振是由物质原子中的电子自旋磁矩提供的,则称电子自旋共振(简写ESR),亦称顺磁共振(写作EPR);而由铁磁物质中的磁畴磁矩所产生的磁共振现象,则称铁磁共振(简写为FMR)。原子核磁矩与自旋的概念是1924年泡利(Pauli)为研究原子光谱的超精细结构。</p><p>2、微波顺磁共振步骤1. 连接系统,将可变衰减器顺时针旋至最大, 开启系统中各仪器的电源,预热20分钟。2. 将磁共振实验仪器的旋钮和按钮作如下设置: “磁场”逆时针调到最低,“扫场” 逆时针调到最低,按下“调平衡/Y轴”按钮(注:必须按下),“扫场/检波”按钮弹起,处于检波状态。(注:切勿同时按下)。3. 将样品位置刻度尺置于90mm处,样品置于磁场正中央。4. 将单螺调配器的探针逆时针旋至“0刻度。5. 信号源工作于等幅工作状态,调节可变衰减器使调谐电表有指示,然后调节“检波灵敏度”旋钮, 使磁共振实验仪的调谐电表指示占满度的2/3以。</p><p>3、核 磁 共 振 实验仪器FD-CNMR-I型核磁共振实验仪,包括永久磁铁、射频边限振荡器、探头、样品、频率计、示波器实验原理FD-CNMR-I型核磁共振实验仪采用永磁铁,是定值,所以对不同的样品,通过扫频法调节射频场的频率使之达到共振频率,满足共振条件,核即从低能态跃迁至高能态,同时吸收射频场的能量,使得线圈的值降低产生共振信号。由于示波器只能观察交变信号,所以必须使核磁共振信号交替出现,FD-CNMR-I型核磁共振实验仪采用扫场法满足这一要求。在稳恒磁场上叠加一个低频调制磁场,这个调制磁场实际是由一对亥姆霍兹线圈产生,此时。</p><p>4、实验目的:1:了解核磁共振的基本原理,包括:对核自旋、在外磁场中的能级分裂、受激跃迁的基本概念的理解,同时对实验的基本现象有一定认识。2:学习利用核磁共振校准磁场和测量因子g的方法:了解实验设备的基本结构,掌握利用扫场法创造核磁共振条件的方法,学会利用示波器观察共振吸收信号。实验简介:自旋不为零的粒子,如电子和质子,具有自旋磁矩。如果我们把这样的粒子放入稳恒的外磁场中,粒子的磁矩就会和外磁场相互作用使粒子的能级产生分裂,分裂后两能级间的能量差为E = hB0(1) 其中:为旋磁比,h为约化普朗可常数,B0为稳。</p><p>5、应物0903班 核磁共振实验报告 王文广 U200910198 苏海瑞 U200910218 核磁共振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 1了解核样共振的基本原理 2学习利用核磁共振测量磁场强度和原子核的g因子的方法 二、实验内容 1在加不同大小扫场情况下仔细观察水样品的核磁共振现象,记录每种情况下的共振峰形和对应的频率 2仔细观察和判断扫场变化对共振峰形的影响,从中确定真正能应永久磁铁。</p><p>6、核磁共振 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与实验仪器 1.实验目的 (1)了解核磁共振的基本原理; (2)学习利用核磁共振校准磁场和测量因子g的方法: (3)掌握利用扫场法创造核磁共振条件的方法,学会利用示波器观察共振吸收信号; (4)测量19F的gN因子。 2.实验仪器 NM-型核磁共振实验装置,水样品和聚四氟乙烯样品。 探测装置的工作原理:图一中绕在样品上的线圈是边限震荡器电路的一部分,在非磁共振。</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