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 河南省安阳二中高中语文[编号:8069020]
河南省安阳二中高中语文
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学习过程】。这首诗是杜甫大历二年(767)秋在夔州所作。诗中抒发的不只是诗人个人的。学习目标。学习重点。《再别康桥》的音乐美。学习难点。在这篇优美的写景抒情散文中。作者用极为高超的艺术手法。并在写景的过程中进行精辟的议论的写法。教学中要用好这把。
河南省安阳二中高中语文Tag内容描述:<p>1、登高学案【学习目标】1了解杜甫生平以及对其诗歌创作的影响。 2赏析情景交融、气象宏伟的艺术特点。3感受诗人深沉的苦痛与忧思。【学习重难点】1、背诵全诗。2、鉴赏诗歌的表现手法,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学习过程】一、背景简介这首诗是杜甫大历二年(767)秋在夔州所作。夔州位于长江之滨、矍塘峡口,以水急、风大、多猿著称。诗中抒发的不只是诗人个人的不幸。当时,安史之乱已经结束四年了,但地方军阀们又乘隙而起,相互争夺地盘,造成社会动乱,民不聊生。在这种形势下,诗人只得继续“飘泊西南天地间”。他的郁闷是多种因素造成。</p><p>2、课题:再别康桥 第一学时学习目标:1, 感知再别康桥的诗意美,音乐美,建筑美,绘画美。 2, 学会新诗的鉴赏方法。 学习重点:再别康桥的音乐美,建筑美,绘画美。学习难点:再别康桥的音乐美,建筑美,绘画美。预习指导:徐志摩(18961931),浙江海宁人,笔名云中鹤、南湖、诗哲。1918年赴美留学,1920年赴英国,就读于剑桥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其间徐志摩邂逅了林徽音,度过了一段美好的留学时光。 再别康桥这首诗,较为典型地表现了徐志摩诗歌的风格。 诗歌记下了诗人1928年秋重到英国、再别康桥的情感体验,表现了一种含着淡淡忧愁。</p><p>3、荷塘月色内容感知荷塘月色写于1927年7月,作者当时在清华大学教书,文中描写的荷塘就在清华园。在这篇优美的写景抒情散文中,作者用极为高超的艺术手法,给读者展示出了一幅如诗如画的月夜美景,表现出了自己在日常喧嚣中获得片刻宁静时的“淡淡的喜悦”。对于文章所体现的作者的思想感情,历来有不同的看法。有的认为是抒发作者自己在20年代末,大革命失败后,面对人生的十字路口而产生的彷徨、苦闷的思想感情,有的认为表现了作者当时愁闷的心境,有的认为表现了作者当时闲适的心情,有的认为表现了作者对现实不满的愤激之情,有的认为。</p><p>4、风 景 谈茅 盾【教学目的】1.学习本文运用对照、烘托的手法,把写景与写人的活动结合起来,并在写景的过程中进行精辟的议论的写法;2.体验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解放区军民火热的战斗生活和崇高的精神境界,激发爱国热忱,培养高尚情操;【教学设想】1.“预习提示”对课文的特点作了精要概括,是帮助理解课文的一把“钥匙”,教学中要用好这把“钥匙”;2.以“思考和练习”为抓手,启发学生自读、自思、自悟、自练,辅之以必要的点拨、讲解。一、作者简介茅盾(1896-1981),我国现代杰出的革命作家、文化活动家和社会活动家。原名沈。</p><p>5、课题 中国现代诗二首 二 第一学时 雨巷 学习目标 一 反复朗读 体会本诗的意境美 二 了解 自由诗体 的特点 三 深刻体会诗歌中借物抒发的内心感情 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学习重点 品味。</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