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人人文库网! | 帮助中心 人人文档renrendoc.com美如初恋!
人人文库网

混凝土终凝

初凝时精品文档凝结时间分为初凝时间和终凝时间初凝时间为水泥加水拌合起至水泥浆开始失去塑性所需的时间终凝时间从水泥加水拌合起至水泥浆完全失去塑性并开始产生强度所需的时间水泥凝结时。

混凝土终凝Tag内容描述:<p>1、我国现行国标(GB175-1999)规定,硅酸盐水泥初凝时间不得早于45min;终凝时间不得迟于390min.普通硅酸盐水泥初凝时间不得早于45min,终凝时间不得迟于10h初凝在45分钟之内,终凝在10个小时之内,你看一下水泥28天的检测报告就知道了,上面有水泥的抗压、抗折强度、安定性、细度、初凝、终凝时间等 混凝土的初凝、终凝时间受环境温度和掺入的缓凝剂影响,必然是变化的,一般。</p><p>2、凝结时间分为初凝时间和终凝时间。初凝时间为水泥加水拌合起,至水泥浆开始失去塑性所需的时间。终凝时间从水泥加水拌合起,至水泥浆完全失去塑性并开始产生强度所需的时间。水泥凝结时间在施工中有重要意义,初凝时间不宜过短,终凝时间不宜过长。硅酸盐水泥初凝时间不得早于45min,终凝时间不得迟于390min;普通硅酸盐水泥初凝时间不得早于45min,终凝时间不得迟于600min。水泥初凝时间不合要求,该水泥报废;终凝时间不合要求,视为不合格。混凝土的初凝时间一般是根据水泥品种而定,基本没有统一的时间,但是有个大致范围就是2-3小时。</p><p>3、混凝土的初凝时间和终凝时间 混凝土失去塑性但不具备机械强度的时间称为混凝土的初凝时间,混凝土失去塑性且具备机械强度的时间成为终凝时间。混凝土的初凝时间和终凝时间对混凝土施工非常重要,混凝土到了初凝意味着混凝土已经到了触变极限,也就是说混凝土已失去塑性,不能你采用震动棒,高频振捣器,混凝土都已无法发生塑性变形,也就到了混凝土施工的极限,初凝后的混凝土不能再进行施工,否则会出现严重的强度下降,蜂窝。</p><p>4、凝结时间分为初凝时间和终凝时间。初凝时间为水泥加水拌合起,至水泥浆开始失去塑性所需的时间。终凝时间从水泥加水拌合起,至水泥浆完全失去塑性并开始产生强度所需的时间。水泥凝结时间在施工中有重要意义,初凝时间不宜过短,终凝时间不宜过长。硅酸盐水泥初凝时间不得早于45min,终凝时间不得迟于390min;普通硅酸盐水泥初凝时间不得早于45min,终凝时间不得迟于600min。水泥初凝时间不合要求,该水泥报废;终凝时间不合要求,视为不合格。混凝土的初凝时间一般是根据水泥品种而定,基本没有统一的时间,但是有个大致范围就是2-3小时。</p><p>5、混凝土的初凝时间和终凝时间 混凝土失去塑性但不具备机械强度的时间称为混凝土的初凝时间 混凝土失去塑性且具备机械强度的时间成为终凝时间 混凝土的初凝时间和终凝时间对混凝土施工非常重要 混凝土到了初凝意味着混凝土已经到了触变极限 也就是说混凝土已失去塑性 不能你采用震动棒 高频振捣器 混凝土都已无法发生塑性变形 也就到了混凝土施工的极限 初凝后的混凝土不能再进行施工 否则会出现严重的强度下降 蜂窝狗洞。</p><p>6、假凝是指水泥的一种不正常的早期固化或过早变硬现象。假凝放热量甚微,经剧烈搅拌后浆体可恢复塑性,并达到正常凝结,对强度无不利影响。假凝现象与很多因素有关,一般认为主要是由于水泥粉磨时磨内温度较高,使二水石膏脱水成半水石膏的缘故。当水泥拌水后,半水石膏迅速水化为二水石膏,形成针状结晶网状结构,从而引起浆体固化。另外,某些含碱较高的水泥,硫酸钾与二水石膏生成钾石膏迅速长大,也会造成假凝。。</p><p>7、假凝是指水泥的一种不正常的早期固化或过早变硬现象 假凝放热量甚微 经剧烈搅拌后浆体可恢复塑性 并达到正常凝结 对强度无不利影响 假凝现象与很多因素有关 一般认为主要是由于水泥粉磨时磨内温度较高 使二水石膏脱。</p><p>8、假凝是指水泥的一种不正常的早期固化或过早变硬现象 假凝放热量甚微 经剧烈搅拌后浆体可恢复塑性 并达到正常凝结 对强度无不利影响 假凝现象与很多因素有关 一般认为主要是由于水泥粉磨时磨内温度较高 使二水石膏脱。</p>
【混凝土终凝】相关DOC文档
混凝土初凝终凝时间
混凝土的初凝与终凝时间.doc
混凝土的初凝时间和终凝时间
混凝土及初凝与终凝时间.doc
混凝土的初凝时间和终凝时间.doc
混凝土“假凝”现象
「混凝土“假凝”现象(钢筋混凝)」.doc
混凝土“假凝”现象.doc
【混凝土终凝】相关PDF文档
如何从混凝土状态判断混凝土初终凝.pdf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网站客服QQ:2881952447     

copyright@ 2020-2025  renrendoc.com 人人文库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400-852-1180

备案号:蜀ICP备2022000484号-2       经营许可证: 川B2-20220663       公网安备川公网安备: 51019002004831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人人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