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材文言文考点化复习
必修四 [教材篇目]—— 《廉颇蔺相如列传》《苏武传》《张衡传》 考点知识巩固 一、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1. 指出下列通假字的本字。必修五 [教材篇目] 《归去来兮辞并序》《滕王阁序》《逍遥游》《陈情表》 考点知识巩固 一、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1.写出下列通假字的本字。仲表示第二个月。
教材文言文考点化复习Tag内容描述:<p>1、烛之武退秦师 1、共其乏困 (共,通“供”) 2、何厌之有?(厌,通“餍”,满足) 3、秦伯说 (说,通“悦”) 4、失其所与,不知 (知,通“智”) 通假字 行李之往来 (行李,古义: 今义:出门所带的包裹)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古义: 今义:认为)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古义: 今义:一般人的妻子) 亦去之(古义: 今义:往,到) 出行的人 把作为 那人 离开 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 夜缒而出 名词状语 词类活用 (在东边;在西边) (在晚上,当晚) 君亦无所害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 动词名词 词类活用 (害处) (恩惠,好处) 词类活用 形容词名词 。</p><p>2、课本素材活用 1.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 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寡 人之于国也) 适用话题 遵循自然规规律、保护护生态态平衡、坚坚持可持 续续性发发展的道路、人与自然的和谐谐 精彩运用 当蒸汽机代替了手工作业,当电能、核能 代替了煤炭、石油时,人们逐渐破坏了自然的和谐。 不知道多少黑烟毒气排入了原本湛蓝的天空,不知道 多少农药、灰尘在大地肆意飞舞。而一次性餐具、不 可降解的塑料袋、电池等产品也正在不断地破坏着生 态的和谐,破坏着整个人类赖以生存的家园的和谐。 或许几十。</p><p>3、必修四 教材篇目 廉颇蔺相如列传苏武传张衡传 考点知识巩固 一、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1. 指出下列通假字的本字,并解释其义 廉颇蔺相如列传 (1)臣愿奉璧往使 通: , (2)召有司案图 通: , (3)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 通: , (4)拜送书于庭 通: , (5)可予不 通: ,“否” 不给 “捧” 双手捧着 “按” 审察、查看 “熟” 仔细 “廷” 朝廷 . . . . . 苏武传 (6)信义安所见乎 通: , (7)不顾恩义,畔主背亲 通: , (8)与旃毛并咽之 通: , (9)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 通: , (10)空自苦亡人之地 通: , (11)因泣下霑衿,与武决去 通: ,。</p><p>4、必修1烛之武退秦师、荆轲刺秦王、鸿门宴一、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1写出下列通假字的本字,并解释其义烛之武退秦师(1)无能为也已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共其乏困通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秦伯说通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失其所与,不知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荆轲刺秦王(5)秦王必说见臣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往而不反者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7)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通_____。</p><p>5、必修2兰亭集序赤壁赋游褒禅山记,用好课本练出高分,1,一、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1.写出下列通假字的本字,并解释其义兰亭集序(1)悟言一室之内通________,__________赤壁赋(2)举酒属客通________,__________(3)冯虚御风通________,__________,2,3,4,5,6,7,8,9,10,11,12,13,14,15。</p><p>6、状元源 http:/zyy100.com/ 免注册、免费提供中学高考复习各科试卷下载及高中学业水平测试各科资源下载必修一教材篇目考点知识巩固 烛之武退秦师荆轲刺秦王鸿门宴一、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1写出下列通假字的本字,并解释其义烛之武退秦师(1)无能为也已通:“矣”,句末语气词(2)共其乏困 通:“供”,供给(3)秦伯说 通:“悦”,高兴(4)失其所与,不知 通:“智”,明智荆轲刺秦王(5)秦王必说见臣 通:“悦”,高兴(6)往而不反者 通:“返”,返回(7)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p><p>7、教材文言文考点化复习廉颇与蔺相如编制:梁淑花 任杰 审核:刘在银一、 名言名句顾吾念之,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 , 。 , 。二、解释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1. 拜为上卿2. 以勇气闻于诸侯 秦昭王闻之,3. 使人遗赵王书。4. 愿以十五城请易璧5. 徒见欺6. 窃计欲亡走燕7. 臣舍人相如止臣8. 君何以知燕王9. 燕王私握臣手10. 而君幸于赵王 11. 则幸得脱矣 12. 大王亦幸赦臣13. 宜可使 可予不13.而束君归赵矣14.宁许以负秦曲15王必无人16. 臣请完璧归赵17. 相如奉璧奏秦王18. 乃前曰:“璧有瑕,请指示王19. 使人发书至赵。</p><p>8、必修五 教材篇目 归去来兮辞并序滕王阁序逍遥游陈情表 考点知识巩固 一、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1.写出下列通假字的本字,并解释其义 归去来兮辞并序 (1)乃瞻衡宇 通: , (2)曷不委心任去留 通: ,,“横”,“何”,横木,横木为门,为什么,滕王阁序 (3)所赖君子见机 通: , (4)俨骖马非于上路 通: , (5)云销雨霁,彩彻区明 通: , 逍遥游 (6)北冥有鱼 通: , (7)小知不及大知 通: , (8)小大之辩 通: , (9)御六气之辩 通: , (10)而征一国者 通: ,,“几”,“严”,“消”,预兆,整齐的样子,消散,“溟。</p><p>9、1,2,3,4,5,6,7,8,9,10,11,12,13,14,15,16,“只” 只是,“毋” 不要,“斑” 头发花白,“途” 道路,“煣” 用火烤来使木材弯曲,“又” 再,“智” 智慧,1,2,3,4,5,6,7,8,9,10,11,12,13,14,15,16,“性” 天生的资质,“曝” 曝晒,“横” 战国时期秦国,实行的一种分散六国,使它们各自同秦国联合,从而将它 们各个击破的策略,“纵” 战国时期六国,联合起来共同对付秦国的策略,称为“合纵”,“与” 与,“敝” 困顿,“影” 影子,1,2,3,4,5,6,7,8,9,10,11,12,13,14,15,16,从前,这里指鲁国境内,能施展才能则居其位,跌倒,憎恨,忧虑、担心,四分五裂,。</p><p>10、必修5 归去来兮辞并序滕王阁序逍遥游陈情表一、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1.襟三江而带五湖三江:泛指长江中下游。旧说古时长江流过彭蠡(今鄱阳湖),分成三道入海,故称“三江”。五湖:泛指太湖区域的湖泊。一说,指太湖、鄱阳湖、青草湖、丹阳湖、洞庭湖,南昌在五湖之间。2.钟鸣鼎食之家:指大家世族,因古代贵族吃饭时要鸣钟列鼎,鼎中盛食物。3.望长安于日下日下:京城。古代以太阳比喻帝王,帝王所在处称为“日下”。世说新语夙惠:“晋明帝数岁,坐元帝膝上。有人从长安来,元帝因问明帝:汝意谓长安何如日远?答曰:日远,不闻。</p><p>11、必修2 兰亭集序赤壁赋游褒禅山记一、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1.岁在癸丑癸丑:古人常用“天干”(甲、乙、丙、丁等)十个字和“地支”(子、丑、寅、卯等)十二个字循环相配来表示年月日的次序。这里指永和九年。2.暮春之初暮春:春季的末一个月。孟、仲、季表示每季月份的顺序,孟表示每季的第一个月,仲表示第二个月,季表示最后一个月即第三个月,如孟春指春季的第一个月。3.修禊事也禊事:古代的一种风俗,三月三日人们到水边洗濯,嬉游,以祈福消灾。禊,一种祭礼。古时以三月上旬的“巳”日为修禊日;三国魏以后用三月三日,不再用。</p><p>12、必修4廉颇蔺相如列传苏武传张衡传一、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1.拜为上卿上卿:战国时最高的官阶。春秋时,周朝及诸侯国都有卿,是高级长官,分为上、中、下三级(即上卿、中卿、下卿)。战国时作为爵位的称谓,一般授予劳苦功高的大臣或贵族。相当于丞相(宰相)的位置,并且得到王侯、皇帝的青睐。2.于是赵王乃斋戒五日斋戒:古人在祭祀或行大礼前,洁身清心,以示虔诚。3.召有司案图有司:官吏的通称。古代设官分职,各有专司,所以称官吏为“有司”。4.臣请就汤镬汤镬:古代的一种酷刑,用滚水烹煮。镬,古代的一种大锅。5.为刎颈之。</p><p>13、必修1 烛之武退秦师荆轲刺秦王鸿门宴一、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1.左传: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史著作,相传为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为后世叙事散文树立了典范。“传”意为注释,左传即是给儒家经典春秋所作的注释。左传也称左氏春秋春秋左氏传,与公羊传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2.晋侯、秦伯围郑侯、伯:春秋时期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中的两种。爵位、爵号,是古代皇帝对贵戚功臣的封赐。后代爵称和爵位制度往往因时而异。3.敢以烦执事执事:在古代有多种意思,从事工作,主管其事;有职守之人,即官员;指供役使。</p><p>14、必修3寡人之于国也劝学过秦论师说一、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1.孟子:为记述孟子言行的著作,完成于战国中后期。此书的来历有各种不同的说法,司马迁等人认为是孟子自著,其弟子万章、公孙丑等人参与。该书翔实地记载了孟子的思想、言论和事迹。孟子与大学中庸论语合称为“四书”。“四书”始终是我国封建社会正统教育的必读书和科举取士的初级标准书。2.寡人之于国也寡人:寡德之人,是古代国君对自己的谦称。3.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内凶:河内遇到饥荒。河内,今河南境内黄河以北的地方。凶,谷物收成不好,荒。</p><p>15、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授” 传授,教授,“逗” 句子中间需要稍稍停顿的地方,“否” 不,没有,“增” 增加,“纳” 接收,“避” 退避,“震” 震慑,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一句话叫“句”,句子中间需要稍稍停顿的,地方叫“读”,不值得提起,看不起,混乱不堪,钱财,在朝中掌权的人家,请求退休,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疏通,挖深,聪明睿智(的人),能够,督责,打猎取乐,排斥,罢免,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p><p>16、专题测练教材文言文考点化复习考点知识巩固(三)一、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1写出下列通假字的本字,并解释其义孔孟两章(1)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涂有饿殍而不知发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劝学(节选)(4)以为轮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虽有槁暴,不复挺者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p><p>17、必修四 教材篇目 廉颇蔺相如列传苏武传张衡传 考点知识巩固 一、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1. 指出下列通假字的本字,并解释其义 廉颇蔺相如列传 (1)臣愿奉璧往使 通: , (2)召有司案图 通: , (3)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 通: , (4)拜送书于庭 通: , (5)可予不 通: ,“否” 不给,“捧” 双手捧着,“按” 审察、查看,“熟” 仔细,“廷” 朝廷,.,.,.,.,.,苏武传 (6)信义安所见乎 通: , (7)不顾恩义,畔主背亲 通: , (8)与旃毛并咽之 通: , (9)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 通: , (10)空自苦亡人之地 通: , (11)因泣下霑衿,与武决去 通: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