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版道德与法治2019中考
第四单元 第八课 维护公平正义。第五单元 第十一课 规则与秩序。第五单元 第十三课 行为与责任。第四单元 第九课 学会自我保护。第四单元 第十课 我们受到的保护。第三单元 第七课 美好的青春。第十课 贫困与发展。选择题通常考查以发生在未成年人身上的一些行为来让学生做出判断属于什么行为。第三单元 第八课 匿名世界的。
教科版道德与法治2019中考Tag内容描述:<p>1、第四单元第八课维护公平正义考点与预向1.考点概要:公平正义的价值;公平正义的守护。2.中考预向:中考命题主要是围绕公平正义内涵的理解以及守护公平正义的举措方面来进行,备考中要加以重视。思 维 导 图学 以 致 用1.公平的内涵:公平通常指人们基于一定标准或原则,处理事情合情合理、不偏不倚的态度或行为方式。包括权利公平、规则公平、机会公平等。2.公平的意义:公平是个人生存和发展的重要保障;公平是社会稳定和进步的重要基础。3.坚守公平的举措:个人维护公平;制度保障公平。4.正义的内涵:一般而言,正义行为都是有利于促进社。</p><p>2、第五单元第十一课规则与秩序考点与预向1.考点概要:秩序来自规则。2.中考预向:在中考中,该考点常以选择题题型出现,利用漫画或图片作为载体。思 维 导 图学 以 致 用1.规则保证社会生活的有序、安全、和谐、文明。遵守规则是人类社会生活能够正常进行的前提和保证。2.生活需要秩序,秩序来自规则。整个社会的稳定与发展需要各种社会规则的共同保障。国际性的交流与合作同样也需要秩序,更需要规则来保证秩序。3.社会中处处有规则,社会生活的秩序离不开规则。我们从小就要树立起良好的规则意识,养成遵守各种规则的习惯。只有遵守规则,我们才。</p><p>3、第五单元第十三课行为与责任考点与预向1.考点概要:违法行为与法律责任;他律与自律。2.中考预向:中考常以案例为载体,考查违法的四种行为。同时注意自律方面的考查。思 维 导 图学 以 致 用1.凡是不履行法律规定的义务,或者做出法律所禁止的行为,都是违法行为。2.根据所违反的法律,违法行为可以分为违宪行为(违反的是宪法)、行政违法行为(违反的是行政管理法律法规)、民事违法行为(违反的是民事法律法规)和刑事违法行为(违反的是刑法)。3.任何一种违法行为都有其法律后果,都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违法者都要为自己的违法行为付出代价。。</p><p>4、第四单元第九课学会自我保护考点与预向1.考点概要:提高警惕,远离危险;学会自救和求救。2.中考预向:中考一般会结合生活实际以选择题或简答题的形式考查,重点是自我保护的方法和技巧。思 维 导 图学 以 致 用1.对于各种可能发生的灾害,我们平时要增强安全意识,做好灾害发生前的预防工作,未雨绸缪,防患于未然。2.我们要对各种可能发生的危险保持警惕。一旦感觉到自已的安全受到威胁,就要果断、迅速地离开危险的环境。3.我们要养成与家长和老师保持联系的习惯,经常让他们知道我们身在何处,以便在危险发生之前能够及时地保护我们。4.不同的。</p><p>5、第四单元第十课我们受到的保护考点与预向1.考点概要:家庭保护、学校保护、社会保护、司法保护。2.中考预向:结合时政热点考查家庭保护、学校保护、社会保护、司法保护,重点是社会保护和司法保护。思 维 导 图学 以 致 用1.在成长的过程中,我们受到来自 家庭、学校、社会以及司法的保护。2.家庭保护是父母或其他监护人对我们进行的保护,包括安全上的保障、生活上的照顾和 思想上的教育培养。3.学校所提供的各种保护为我们的学习和生活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对我们的个人成长也非常重要,为我们接受良好的教育提供了最为重要的保障。4.社会保护。</p><p>6、第一编教材过关七年级上册(教科版)第三单元第七课美好的青春考点与预向1.考点概要:消除烦恼,体验美好。2.中考预向:这部分属于中学生心理情绪方面的知识,中考常以选择题题型呈现,重在考查初中生应对青春期情绪的方法和技巧。思 维 导 图学 以 致 用1.消除烦恼,体验美好的主要途径有:正确认识烦恼,坦然面对烦恼;敞开心扉,寻求帮助;认真学习,积极参加健康的活动;锻炼自我调控能力,调节和控制心理冲动;感受成长的快乐。2.消除烦恼最好的办法,就是正确认识并坦然面对烦恼,保持愉快的心情,拥有良好的心态。3.在很多情况下,人的心情不好,。</p><p>7、第二单元第三课公民权利考点与预向1.考点概要:公民基本权利;依法行使权利。2.中考预向:通过案例让学生掌握公民享有的基本权利和正确行使权利是备考复习的重点。思 维 导 图学 以 致 用1.依据宪法规定,我国公民享有的基本权利有政治权利和自由、人身自由和社会经济与文化教育权利等。2.我国公民享有广泛的政治权利和自由。主要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它是公民的一项基本政治权利,行使这项权利是公民参与管理国家和管理社会的基础;政治自由;监督权。3.我国公民享有广泛的政治权利和自由的意义:我国公民依法行使政治权利和自由,有利于参。</p><p>8、第十课贫困与发展考情分析命题点考点年份题号题型分值考查角度未考查点1.贫困的表现和影响2.世界各国的努力3.共同发展,合作共赢国际合作扶贫20169选择题2中国积极参与国际扶贫1.贫困的表现和影响2.共同发展、合作共赢总结与预测从近三年的中考题反映出,本课知识重在理解。2016年考查了一道有关国际扶贫的选择题,近两年均出现了“扶贫”等有关贫困与发展的知识,不过都是从我国的扶贫和我国的发展角度考查的。我国在自己脱贫攻坚时,不忘帮助世界贫困人口,预测这是2019年考查本课内容时的易考点。题型容易考查选择题。知识概要第二次世界大战。</p><p>9、走近民法(考试时间:45分钟满分:40分)第卷选择题(共20分)本卷共10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过去十余年间,中国网民人数增长了数10倍,“淘宝”“京东”等购物平台井喷式发展,“支付宝”“微信”等虚拟支付覆盖了全国,这些都大大方便了国人的生活。无论在实际生活中,还是在网络平台上,我们在处理自己的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时,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有D平等、合理、公开原则自愿、公平、诚信原则遵守法律、尊重公序良俗节约资源、保护生态环境A. B. C. D.2.在我国宪法和法律既规定了公民的。</p><p>10、第三单元第八课匿名世界的“游戏规则”考点与预向1.考点概要:遵守网络法律;恪守网络道德。2.中考预向:如何正确使用网络始终是历年中考考查的重点,常以选择题形式出现,注重考生的体验。要注意从法律和道德两个角度备考。思 维 导 图学 以 致 用1.要创造一个健康有序的网络环境,要自觉遵守网络法律,恪守网络道德。2.在网络这个“没人看得见”的虚拟空间中,有些人往往容易放松对自我的约束,有意或无意地做出违法行为。为此,国家、政府和有关部门制定了一系列有关网络的管理规定。3.国家制定有关网络的法律法规不仅有助于保障互联网安全运。</p><p>11、第二单元第四课走近父母考点与预向1.考点概要:感恩父母,孝敬父母;沟通与和谐。2.中考预向:本课是历年中考的重点,一般以选择题或简答题的形式交替出现,考查重点在于孝敬父母的原因和孝敬父母的做法,体现对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思 维 导 图学 以 致 用1.父母赋予我们生命,哺育我们成长,教给我们知识、技能和做人的道理。父母对子女的爱是世界上最无私、最伟大的爱。孝敬父母既是为人的基本要求,也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现代社会,孝敬父母同样是基本的道德规范,也是法律的要求。2.孝敬父母要体现在日常生活中。孝敬父母,就要听从父。</p><p>12、第三单元第九课日月无私照考点与预向1考点概要:共享阳光;我们的关爱。2中考预向:这部分内容属于国情内容,中考常以材料分析题呈现,重在考查学生对国情知识的了解。思 维 导 图学 以 致 用1关心、帮助弱势群体和困难人群,既是政府的职责,也是全社会的责任。2党和政府的举措:从实际出发,集中力量做好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实施了以解决贫困人口温饱问题为主要目标的大规模扶贫开发;促进教育公平;高度重视进城务工人员权益问题;通过法律援助,为经济困难或特殊案件的当事人提供免费的法律服务;通过帮助残疾人康复、入。</p><p>13、第二单元第六课公共利益的维护考点与预向1.考点概要:组织的责任。2.中考预向:重点在于考查我国政府在维护公共利益中的职责及其实现方式。思 维 导 图学 以 致 用1.政府是公共利益最大的提供者与守护者。人民授权政府履行公共管理的职责,政府只有切实维护公共利益,才能真正从根本上保护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从一定意义上讲,公共利益的实现程度反映了政府的执政水平和能力,也体现了国家文明和社会进步的程度。在突发公共事件面前,组织各种资源,聚集各方力量,采取各种有力措施,保护人民大众的利益,也是一个负责任、有效率的。</p><p>14、第五单元第十五课培养契约精神考点与预向1考点概要:合同;合同违约责任;树立契约意识。2中考预向:这部分内容属于法律方面的知识,中考常以选择题、材料分析题的方式呈现,重在考查学生对违约行为及违约责任的理解和运用,培养学生的契约精神,做到诚信为本。思 维 导 图学 以 致 用1合同是一种典型的民事法律行为。合同又称契约,是平等主体的自然人、法人或其他社会组织之间设立、变更、终止民事权利义务关系的协议。双方当事人依照法律订立的合同,具有法律效力,对双方当事人具有法律约束力。2订立合同需要满足一定的条件:当事人主。</p><p>15、第四单元第十课认识刑法考点与预向1.考点概要:犯罪与刑罚;罪行法定与无罪推定;正当防卫与紧急避险。2.中考预向:本课是新增内容,涉及到几对法律名词,在中考备考中要特别注意对“犯罪与刑罚”“正当防卫与紧急避险”的复习,考试一般以案例为载体,以选择题或材料题的方式进行考查。思 维 导 图学 以 致 用1.刑事违法行为违反的是刑法,属于犯罪行为。犯罪行为是指刑法规定的具有社会危害性并且应当受到刑罚处罚的行为。犯罪行为是一种严重的违法行为。2.犯罪具有三个基本特征:犯罪是危害社会的行为,具有社会危害性;犯罪是触犯刑法的行为。</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