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人人文库网! | 帮助中心 人人文档renrendoc.com美如初恋!
人人文库网

教育知识与能力重点

第一章教育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第一节国内外著名教育家的代表著作及主要教育思想 特点。第一节 了解国内外著名教育家的代表著作及主要教育思想。思而不学则殆(学思结合)。不悱不发(启发教育。启发教育的来历)。中国古代教育思想1、孔子。教育。(一)教育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1.了解国内外著名教育家的代表著作及主要教育思想。

教育知识与能力重点Tag内容描述:<p>1、试阅:本文教育知识与能力,结合多方面重点统一整合,知识点全面,愿学者考试过过过,第一章教育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第一节国内外著名教育家的代表著作及主要教育思想 特点:教育学还没有从各学科中分化出来,多是对现象的描述和自我经验的概括总结,缺少独立的科学命题和理论范畴萌芽阶段 中国 孔子论语“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立志乐道”中国 学记是世界上最早、最完整的一部教育著作古罗马 昆体良论演说家的教育西方最早捷克 夸美纽斯大教学论独立教育学形成的标志法国 卢梭爱弥尔教育界“圣经”德国 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独立形态教育学。</p><p>2、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考点归纳根据考试大纲要求总结第一章 教育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第一节 了解国内外著名教育家的代表著作及主要教育思想。1、孔子: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思结合);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论语);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启发教育,启发教育的来历)2、墨子:“兼爱” “非攻”3、道家:老子和庄子 道德经 “绝圣弃智” “绝仁弃义”4、学记:专谈教育,世界上第一部教育专著 开而弗达则思(启发原则)5、朱熹:1、关于“小学”与“大学”的论述;2、提出“朱子读书法”6、蔡元培:思想自由,兼容并包 大学精神就是“。</p><p>3、教育知识与能力(中学)串讲资料第一章:教育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中国古代教育思想1、孔子:(至圣先师,万世师表);有教无类 、因材施教、启发诱导;克己复礼、诲人不倦;四书五经、六艺3、 孟子:(亚圣)最早使用“教育”一词;人性本善:非良知良能;人人平等:人皆可以为尧舜;道德自觉:强调内省4、 荀子:人性本恶;化性起伪;教人向善4、 道家:道法自然;弃圣绝智;弃仁绝义;回归自然;复归本性5、 陶行知,被毛泽东称为“人民教育家”,先后创办晓庄学校、生活教育社、山海工学团、育才学校和社会大学。主要内容有:1、“生活即教育”:生活。</p><p>4、一)教育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1了解国内外著名教育家的代表著作及主要教育思想。孔子: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思结合) 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论语)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启发教育,启发教育的来历)学记:专谈教育,世界上第一部教育专著 开而弗达则思(启发原则)蔡元培:思想自由,兼容并包 大学精神就是“囊括大典,网罗众家”杨贤江:中国第一个马克思教育家 新教育大纲中国第一部用马克思主义观点论述教育问题的著作世界上第一部用马克思主义观点论述教育问题的人是克鲁普斯卡娅苏格拉底:问答法,产婆术,美德即知识 他的思想。</p><p>5、教育基本知识孔子: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启发性教学、学习和行动相结合,因材施教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孟子:行善论;先验主义人性论墨子:躬行实践;量力所能至唱而不和是不教也,智多而不教,功适息;浅者求浅,深者求深中国第一部教育文献学记,化民成俗,其必由学;建国君民,教学为先王充论衡,人性有善恶,教育可改变。朱熹:重视家庭教育和启蒙教育黄宗羲:经世致用陶行知:生活及教育,社会即学校陈鹤琴:幼儿教育事业开拓者德国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是规范教育建立的标志。传统教育学的代表人物,教师。</p><p>6、精品文档第1章 教育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第一节 中外思想概述1、 我国古代的教育学思想【了解】P.21.孔子:中国古代最伟大的教育家和教育思想家,儒家学派创始者。2. 墨子:墨家学派创始人,他所创立的墨家学派与儒家学派并称“显学”。3.老庄学派:道家主张“绝圣弃智”、“绝仁弃义”,代表人物为老子和庄子。4. 学记:世界上最早的教育专著,标志中国古代教育思想专门化的形成,被称为中国“教育学的雏形”。5.朱熹:理学思想的集大成者。(1)关于“小学”“大学”的论述(2)朱子读书法2、 中国近代教育思想【了解】P.41.蔡元培:五育。</p>
【教育知识与能力重点】相关DOC文档
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重点知识整理.docx
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重点整理.docx
初级教师证之教育知识与能力精华重点排版.doc
教育知识与能力考点.doc
【教资】教育知识与能力重点
【教资】教育知识与能力重点.doc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网站客服QQ:2881952447     

copyright@ 2020-2025  renrendoc.com 人人文库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400-852-1180

备案号:蜀ICP备2022000484号-2       经营许可证: 川B2-20220663       公网安备川公网安备: 51019002004831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人人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