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人人文库网! | 帮助中心 人人文档renrendoc.com美如初恋!
人人文库网

结构自振周期

3.4结构自振周期及振型的实用计算方法 3.4.1能量法 能量法是根据体系在振动过程的能量守恒原理导出的。速度为 3.4.1能量法 速度。速度为 3.4.1能量法 速度。体系动能达到最大值Tmax 当体系振动达到振幅最大值时。位能达到最大值Umax 位移。卓越周期的实质是波的共振。体系动能达到最大值Tmax。

结构自振周期Tag内容描述:<p>1、3.4结构自振周期及振型的实用计算方法 3.4.1能量法 能量法是根据体系在振动过程的能量守恒原理导出的, 适用用求结构的基本频率 此方法常用于求解以剪切型为主的框架结构 设体系作自由振动,任一质点i的位移: 速度为 3.4.1能量法 速度: 当体系振动达到平衡位置时,体系变形 位能为零,体系动能达到最大值Tmax 当体系振动达到振幅最大值时,体系动能为零, 位能达到最大值Umax 位移: 3.4.1能量法 根据能量守恒原理: TmaxUmax 一般假定:将结构重力荷载当成水平荷载作用于质点上 所得的结构弹性曲线为结构的基本振型 3.4.2折算质量法(。</p><p>2、3.4结构自振周期及振型的实用计算方法 3.4.1能量法 能量法是根据体系在振动过程的能量守恒原理导出的, 适用用求结构的基本频率 此方法常用于求解以剪切型为主的框架结构 设体系作自由振动,任一质点i的位移: 速度为 3.4.1能量法 速度: 当体系振动达到平衡位置时,体系变形 位能为零,体系动能达到最大值Tmax 当体系振动达到振幅最大值时,体系动能为零, 位能达到最大值Umax 位移: 3.4.1能量法 根据能量守恒原理: TmaxUmax 一般假定:将结构重力荷载当成水平荷载作用于质点上 所得的结构弹性曲线为结构的基本振型 3.4.2折算质量法(。</p><p>3、3.4结构自振周期及振型的实用计算方法 3.4.1能量法 能量法是根据体系在振动过程的能量守恒原理导出的, 适用用求结构的基本频率 此方法常用于求解以剪切型为主的框架结构 设体系作自由振动,任一质点i的位移: 速度为 3.4.1能量法 速度: 当体系振动达到平衡位置时,体系变形 位能为零,体系动能达到最大值Tmax 当体系振动达到振幅最大值时,体系动能为零, 位能达到最大值Umax 位移: 3.4.1能量法 根据能量守恒原理: TmaxUmax 一般假定:将结构重力荷载当成水平荷载作用于质点上 所得的结构弹性曲线为结构的基本振型 3.4.2折算质量法(。</p><p>4、predominant period 地震时,从震源发出的地震波在土层中传播时,经过不同性质地质界面的多次反射,将出现不同周期的地震波。若某一周期的地震波与地基土层固有周期相近,由于共振的作用,这种地震波的振幅将得到放大,此周期称为卓越周期。由多层土组成的厚度很大的沉积层,当深部传来的剪切波通过它向地面传播时就会发生多次反射,由于波的叠加而增强,使长周期的波尤为卓越。卓越周期的实质是波的共振,即当地震波的振动周期与地表岩土体的自振周期相同时,由于共振作用而使地表振动加强。巨厚冲积层上低加速度的远震,可以使自振周期。</p><p>5、1 3 4结构自振周期及振型的实用计算方法 3 4 1能量法 能量法是根据体系在振动过程的能量守恒原理导出的 适用用求结构的基本频率 此方法常用于求解以剪切型为主的框架结构 设体系作自由振动 任一质点i的位移 速度为 2。</p><p>6、,3.4结构自振周期及振型的实用计算方法,3.4.1能量法,能量法是根据体系在振动过程的能量守恒原理导出的, 适用用求结构的基本频率,此方法常用于求解以剪切型为主的框架结构,设体系作自由振动,任一质点i的位移:,速度为,.,3.4.1能量法,速度:,当体系振动达到平衡位置时,体系变形 位能为零,体系动能达到最大值Tmax,当体系振动达到振幅最大值时,体系动能为零, 位能达到最大值Umax,位移。</p><p>7、由结构力学公式T=2/=2(m/k)=2(m) 固有周期T与刚度k成反比,刚度越大则自振周期越小 在PKPM建模中可以通过调整剪力墙,柱等侧向受力构件来调整自震周期T,自震周期T是由结构本身刚度决定的. 根据抗规5.1.5条的图5.1.5可知,自震周期与场地的特征周期比值决定地震影响系数的大小,在相同的震级和场地条件下,结构自震周期与场地的特征周期越接近则水平地震影响系数越大,地震作用越大。而。</p>
【结构自振周期】相关PPT文档
结构基本自振周期计算-2.ppt
结构基本自振周期计算.ppt
结构自振周期及振型的实用计算方法.ppt
结构基本自振周期计算ppt课件.ppt
结构基本自振周期计算完整版本
【结构自振周期】相关DOC文档
结构自振周期是结构自由振动的周期.doc
结构自振周期 刚度与地震力的理解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网站客服QQ:2881952447     

copyright@ 2020-2025  renrendoc.com 人人文库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400-852-1180

备案号:蜀ICP备2022000484号-2       经营许可证: 川B2-20220663       公网安备川公网安备: 51019002004831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人人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