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教案设计
3.4 实际问题与一元一次方程 第4课时电话计费问题 教学目标。41几何图形 41.1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 第1课时认识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 1可以从简单实物的外形中抽象出几何图形。4.2直线、射线、线段 第1课时直线、射线、线段 教学目标。4.2 直线、射线、线段 第2课时 线段长短的比较与运算 教学目标。
精品教案设计Tag内容描述:<p>1、第一章 遗传因子的发现第1节 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一)一、学习目标 知识方面阐明孟德尔的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及分离定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体验孟德尔遗传实验的科学方法和创新思维。 能力方面运用分离定律解释一些遗传现象。二、学习重点和难点1.学习重点(1)对分离现象的解释,阐明分离定律。(2)以孟德尔的遗传实验为素材进行科学方法教育。(3)运用分离定律解释一些遗传现象。2.学习难点(1)对分离现象的解释。(2)假说演绎法。三、学习方法讨论法、 演示法、实验法四、学习课时 2五、学习过程学习内容教师组织和引导。</p><p>2、v9【精品教案设计】九年级语文学科第一章第二讲一单元复习 精锐教育学科教师辅导教案学员编号所属年级初三课时数3学员姓名学科教师课程主题乡愁你是人家四月天+一单元巩固授课时间学习目标1.掌握乡愁相关知识点2.掌握你是人间四月天相关知识点3.巩固练习一单元教学内容下面对乡愁一诗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全诗以时间为序,以感情为线索,把对母亲妻子的爱熔铸在对祖。</p><p>3、3.4 实际问题与一元一次方程 第4课时电话计费问题 教学目标: 通过对这种电话计费问题的探究学习,掌握分段计算的技巧,为今后学习函数知识奠定基础,同时也发展学生分析思维能力. 教学重难点: 1.会根据两种计费方式在不同时间段内费用的变化情况将时间分段. 2.会根据两种计费方式的费用变化情况判断选择较省钱的计费方式. 教学过程: 一、问题呈现 课本P104探究3: 下表是两种移动电话计费方式.。</p><p>4、41几何图形 41.1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 第1课时认识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 1可以从简单实物的外形中抽象出几何图形,并了解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的区别; 2会判断一个几何图形是立体图形还是平面图形,能准确识别棱柱与棱锥 一、情境导入 观察实物及欣赏图片: 我们生活在一个图形的世界中,图形世界是多姿多彩的其中蕴含着大量的几何图形本节我们就来研究图形问题 二、合作探究 探究点一:立体图形 【类型一】 从。</p><p>5、4.2直线、射线、线段 第1课时直线、射线、线段 教学目标: 1.进一步认识直线、射线、线段的联系和区别,逐步掌握它们的表示方法. 2.结合实例,了解两点确定一条直线的性质,并能初步应用这一性质表述点与直线的关系. 3.会画一条等于已知线段的线段. 4.能根据语句画出相应的图形,会用语句描述简单的图形.在图形的基础上发展数学语言. 教学重点:认识直线、射线、线段的区别与联系;学会正确表示直线、射。</p><p>6、第4课时电话计费问题 1体验建立方程模型解决问题的一般过程;(重点) 2体会分类思想和方程思想,增强应用意识和应用能力 一、情境导入 在科技迅猛发展的今天,移动电话成为了人们生活中非常普及的通讯工具,选择经济实惠的资费方式成为了我们所关心而且具有实际意义的问题,你知道你的家人都选择了哪种资费吗? 二、合作探究 探究点一:方案选择性问题 某商场销售一种西装和领带,西装每套定价1000元,领带每条。</p><p>7、42直线、射线、线段 第1课时直线、射线、线段 1理解直线、射线、线段的联系和区别,掌握它们的表示方法;(重点) 2结合实例,了解两点确定一条直线的性质,并能初步应用 一、情境导入 我们生活在一个丰富多彩的图形世界里,生活中处处都有图形,如笔直的铁轨、手电筒发出的光、一根铅笔等等,你能用图形表示以上现象吗? 二、合作探究 探究点:直线、射线、线段 【类型一】 线段、射线和直线的概念 如图所示。</p><p>8、4.1.2 点、线、面、体 教学目标: 1.通过丰富的实例,学生进一步认识点、线、面、体的几何特征,感受它们之间的关系. 2.培养学生操作、观察、分析、猜测和概括等能力,同时渗透转化、化归、变换的思想. 教学重点:认识点、线、面、体的几何特征,感受它们之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在实际背景中体会点的含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多媒体演示西湖风光,垂柳、波澜不起的湖面、音乐喷泉、雨天、亭子随着镜。</p><p>9、第2课时从不同的方向看立体图形和立体图形的展开图 1经历从不同方向观察物体的活动过程,初步体会从不同方向观察同一物体可能看到不一样的结果; 2能画出从不同方向看一些简单几何体以及由它们组成的简单组合体得到的平面图形,了解直棱柱、圆柱、圆锥的展开图或根据展开图判断立体图形(重点,难点) 一、情境导入 题西林壁 苏东坡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诗中描绘出诗人。</p><p>10、4.2 直线、射线、线段 第2课时 线段长短的比较与运算 教学目标: 1.结合图形认识线段间的数量关系,学会比较线段的长短. 2.利用丰富的活动情景,让学生体验到两点之间线段最短的性质,并能初步应用. 3.知道两点之间的距离和线段中点的含义. 教学重点:线段长短比较、线段的性质是重点. 教学难点:线段上点、三等分点、四等分点的表示方法及运用是难点.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多媒体演示十字路。</p><p>11、3.4 实际问题与一元一次方程 第3课时球赛积分表问题 教学目标: 1.会分析表格中的数据,从数据中找出隐含的条件. 2.认识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数学题目的形式多样性,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分析表格数据,找出隐含条件,从而求出题目中的问题. 教学过程: 一、问题呈现 课本P103探究2: 1.学生分组讨论以下问题. (1)表格涉及的量中,要表示总积分,还需知道什么量? (2。</p><p>12、4.1.1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 第1课时认识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生活中的大量图片或实物,体验、感受、认识以生活中的事物为原型的几何图形,认识一些简单几何体(长方体、正方体、棱柱、棱锥、圆柱、圆锥、球等)的基本特性,能识别这些几何体. 2.能由实物形状想象出几何图形,由几何图形想象出实物形状,进一步丰富学生对几何图形的感性认识. 教学重点:识别简单几何体. 教学难点:从具体事。</p><p>13、4.1.1 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 第2课时从不同的方向看立体图 形和立体图形的展开图 教学目标: 1.能直观认识立体图形和展开图,了解研究立体图形的方法. 2.会由展开图联想对应的立体图形形状. 教学重点: 1.识别一些基本几何体(直棱柱、圆柱、圆锥、球)以及它们的简单组合得到的立体图形. 2.正确判断哪些平面图形可以折叠为立体图形、某个立体图形的展开图可以是哪些平面图形. 教学难点: 了。</p><p>14、第2课时线段长短的比较与运算 1会画一条线段等于已知线段,会比较线段的长短; 2体验两点之间线段最短的性质,并能初步应用;(重点) 3知道两点之间的距离和线段中点的含义;(重点) 4在图形的基础上发展数学语言,体会研究几何的意义 一、情境导入 比较两名同学的身高,可以有几种比较方法?向大家说说你的想法 二、合作探究 探究点一:线段长度的比较和计算 【类型一】 比较线段的长短 为比较两条线段AB。</p><p>15、1.5.1 乘方 第2课时有理数的混合运算 教学目标: 1.了解有理数混合运算的意义,掌握有理数的混合运算法则及运算顺序. 2.能够熟练地进行有理数的加、减、乘、除、乘方的运算,并在运算过程中合理使用运算律. 教学重点:根据有理数的混合运算顺序,正确地进行有理数的混合运算. 教学难点:有理数的混合运算. 教学过程: 一、有理数的混合运算顺序: 1.先乘方,再乘除,最后加减. 2.同级运算,从左。</p><p>16、2.2 整式的加减 第2课时去括号 教学目标: 1.能运用运算律探究去括号法则,并且利用去括号法则将整式化简. 2.经历带有括号的有理数的运算,发现去括号时符号变化的规律,归纳出去括号法则,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归纳能力. 教学重点:准确应用去括号法则将整式化简. 教学难点:括号前面是“-”号,去括号时,括号内各项要变号,容易产生错误. 教学过程: 一、讲授新课 利用合并同类项可以把一个多项式化。</p><p>17、2.2 整式的加减 第3课时整式的加减 教学目的: 1.让学生从实际背景中去体会进行整式加减的必要性,并能灵活运用整式加减的步骤进行运算. 2.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归纳、总结以及概括能力. 教学重点:整式的加减. 教学难点:总结出整式的加减的一般步骤.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某学生合唱团出场时第一排站了n名,从第二排起每一排都比前一排多一人,一共站了四排,则该合唱团一共有多少名学生参。</p><p>18、第3课时多项式 1理解多项式的概念;(重点) 2能准确迅速地确定一个多项式的项数和次数; 3能正确区分单项式和多项式(重点) 一、情境导入 列代数式: (1)长方形的长与宽分别为a、b,则长方形的周长是________; (2)图中阴影部分的面积为________; (3)某班有男生x人,女生21人,则这个班的学生一共有________人 观察我们所列出的代数式,是我们所学过的单项式吗?若不是。</p><p>19、15.3近似数 1了解近似数的概念,并按要求取近似数;(重点,难点) 2经历对实际问题的探究过程,体会用近似数字刻画现实问题的思想 一、情境导入 问题1:(1)我们班有______名学生 (2)七年级约有______名学生 (3)一天有______小时,一小时有______分,一分钟有______秒 (4)你回家约要______分钟 问题2:在这些数据中,哪些是与实际接近的?哪些数据是与实际完。</p><p>20、3.2解一元一次方程(一)合并同类项与移项 第1课时 用合并同类项的方法解一元一次方程 教学目标: 1.经历运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体会方程是刻画现实世界的有效数学模型. 2.学会合并同类项,会解“ax+bx=c”类型的一元一次方程. 3.能够找出实际问题中的已知数和未知数,分析它们之间的数量关系,列出方程. 教学重点:建立方程解决实际问题,会解 “ax+bx=c”类型的一元一次方程. 教学。</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