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教科版六年级下册
1、同放大倍数的放大镜观察同一物体。放大镜的放大倍数和镜面的(凸度)有关。放大镜观察物体。1、用放大镜观察书上的字。《垃圾的回收利用》是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说明这个放大镜的放大倍数是( )倍。《放大镜》是九年义务教育小学科学教科版六年级下册。从放大镜到显微镜。不同放大倍数的放大镜、卡纸。一、月球上的环形山。
科学教科版六年级下册Tag内容描述:<p>1、1 六年级下册科学复习资料 一、填空题。 1、同放大倍数的放大镜观察同一物体,随着放大倍数的增 加,观察物体的(图像)变大,获得的(物体信息)更多, 同时(视野)变小,球形放大镜放的最大,特别是(玻璃 球) 。 2、 镜的特点是(透明,中央厚边缘薄) 。放大镜也叫(凸 透镜) 。放大镜的放大倍数和镜面的(凸度)有关,凸度越 大,放大倍数越大。 (球形透明体)放大倍数是最大的,例 如(装满水的玻璃球、烧瓶) 。 3、 显微镜至少要(两)个放大倍数不同的放大镜。 4、透镜看到的(面积或区域)叫做透镜的(视野) 。 5、晶体的。</p><p>2、时间2012.2.9实验名称放大镜下的新发现我的猜测:放大镜观察物体,比用肉眼看得要清晰,看得要大步骤: 1、用放大镜观察书上的字把放大镜放在字的上方,逐渐向外移动,发现透过镜片后,字体变大了;2、用放大镜观察钱币上的微缩文字将放大镜放在钱币的微缩文字上方,可以看到微缩文字为“RMB 100”,而不用放大镜却看不清楚;3、用放大镜观察照片:我们用放大镜观察了一只小鸟的照片,可以看到鸟的羽毛上的小绒羽,而只用肉眼看,却不能发现;4、用放大镜观察电脑、电视机的屏幕:用10X的放大镜观察屏幕上的图像,发现图像都是由红、蓝、。</p><p>3、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下册 复习题(一),编辑:丹江口市张家营小学 侯勇,2007年5月8日,视野,倍数,列文虎克,死去的动植物尸体和残体,植物需要的营养素,减少丢弃和重新使用,臭氧层,地球生命,一、填空 7、月球在()过程中出现的各种形状叫()。 8、天空中被人们分成的许多区域叫()。 9、科学家发现宇宙正处在()之中。 10、()()()()()()等构成了我们周围的环境。 11、太阳系是以()为中心由()()()()等组成的一个天体系统。,圆缺变化,月相,星座,膨胀,阳光,空气,水,土壤,植物,动物,太阳,行星,卫星,矮行星,小天体,一、填。</p><p>4、微小世界和我们,放大镜,用肉眼,显微镜,视野拓展进程,人类探索微小世界的成果:,医药方面: 巴斯德发现传染病是由于微生物造成和传播的,发明了巴氏消毒法,广泛用于奶制品和酿酒业。用于杀死液体中的细菌。,弗莱明发明了青霉素,使人民免于受疾病的侵染而死。,这些年人们不断发明和研制了许多药物,以抵抗和制服各种疾病的危害,鼠疫、结核病、败血病、霍乱、痢疾、伤寒天花都被漫漫征服了。,食品工业: 人们通过研究知道有的微生物对人是有益的,利用 它们可以改善我们的生活,比如酿酒,制作酱油、醋、霉豆腐、泡菜、奶品、面包、馒头、。</p><p>5、垃圾的回收利用说课稿一、说教材垃圾的回收利用是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环境和我们”教学单元第四课内容。本课探究活动主要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探讨垃圾回收利用的好处。第二部分:研讨建立一个资源回收中心。二、说目标根据教材的编写意图,结合六年级学生实际,遵循课标精神,我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经历一个垃圾的回收分类过程,认识可回收利用的材料,了解一些常见的可回收材料的分类方法。认识回收标志, 2、能力目标:经历各种途径查阅、收集资料,了解垃圾回收利用的好处,培养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3、情。</p><p>6、第一单元练习题一、填空、放大镜也叫( )。、计算机和电视屏幕的图像在放大镜下是由( )组成的。 、通过透镜看到的面积或区域叫做透镜的( )。、如果一个放大镜平贴在书上能看清一排有个字,提升高度以后字被放大到最大而不模糊时只能看清个字,说明这个放大镜的放大倍数是( )倍。、列文虎克制作出来当时最精良的显微镜,放大倍数是( )倍,今日的电子显微镜已经可以把物体放大到( )倍。、在放大镜下蝴蝶的翅膀都是由不少彩色的( )组成。、生物体都是由( )组成的,第一个发现和提出这个名称的人是英国科学家( )。二、判断、。</p><p>7、1放大镜1、 教学设计特色和效果(一)教材分析:放大镜是九年义务教育小学科学教科版六年级下册“微小世界”单元的第1课内容。本单元是按照人类观察工具的发展顺序编排的,从放大镜到显微镜,引领学生进入昆虫世界、晶体世界和生命世界的一系列探究活动,由浅入深逐步展开。学生对放大镜并不陌生,从三年级起放大镜就伴随着孩子们的科学学习。但是他们对人类发明放大镜的意义以及放大镜的结构和功能并不是很了解。本课鼓励学生在带着新的问题用放大镜进行观察的过程中,有新的发现。同时学习和了解一些关于放大镜的简单光学知识。放大镜一。</p><p>8、怎样放得更大【教学目标】1通过自制显微镜的探究活动,知道两个不同放大倍数的凸透镜的组合可以把物体的图像放得更大。2阅读列文虎克自制显微镜并发现微生物的故事,了解显微镜发展的历史,体会技术是不断发展的,技术的改进推动着社会的发展,也改善了我们的生活,促进着科学研究的发展。3以科学家列文虎克对科学的执著追求和不懈的探索精神激励学生。【教学准备】不同放大倍数的放大镜、卡纸、剪刀、胶水。供显微镜下观察的物体,如花粉、青苔、蚕丝、纸纤维等,手电筒或小镜子【教学过程】1引入提出问题:我们怎样才能把物体放大更多的。</p><p>9、铁生锈了说教材分析铁生锈了是义务教育小学科学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物质的变化”单元的第五课。本单元的核心概念是物质的变化,主要研究物质的化学变化,而铁生锈就是一种化学变化,物质的化学变化产生了哪些新物质,怎样判断产生了新物质,这就需要学生学会寻找足够多的证据,作为判断产生了新物质的依据。本课首先介绍生活中的铁生锈现象,学生们非常熟悉,但可能没有考虑过铁锈是否是一种不同于铁的新物质。接着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确定铁锈是一种不同于铁的新物质。这需要学生收集足够的证据,而探索活动将成为学生收集证据的过程。</p><p>10、4、小苏打和白醋的变化教学目标:科学概念:小苏打和白醋会发生化学反应,产生新的物质:二氧化碳是具有特殊性质的一种气体。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验、分析和阅读资料得出正确结论。情感态度价值观:懂得只有足够的证据才能做出正确的判断,得出科学结论需要严密的逻辑推理。教学重点:小苏打和白醋的混合实验以及产生气体的判断。教学难点:对于实验的合理推想和论证。教学准备:小苏打、白醋、火柴、蜡烛、玻璃片教学过程:一、观察小苏打和白醋导入:1、材料员领取教师事先准备好量的小苏打:观察特点,描述,记录特征,判断物品(。</p><p>11、小苏打和白醋的变化课 题4小苏打和白醋的变化第 1 课时教学目标小苏打和白醋会发生化学反应,产生新的物质。二氧化碳是具有特殊性质的一种气体。教学重点小苏打和白醋的混合实验以及产生气体的判断。教学难点对于实验的合理推想和论证。教学准备小苏打、白醋、火柴、蜡烛、玻璃片教 学 过 程动态修改(二次备课)一、观察小苏打和白醋导入:1、材料员领取教师事先准备好量的小苏打:观察特点,描述,记录特征,判断物品(事先不告诉是什么物品,既可以激发学生兴趣,又能联系生活)板书:小苏打2、领取白醋,观察描述,记录特征,判断。板。</p><p>12、3、我们来造“环形山”【教学目标】科学概念: 1、环形山是月球地形的主要特征。2、环形山的形成与许多因素有关,陨石撞击是主要原因。过程与方法: 1、建造月球环形山的模型,并提出有根据的推测。2、根据现象推测环形山的成因,学习合理地控制多种因素,创造性地用多种方法造“环形山”。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验科学实验的严谨、客观和乐趣,意识到设计实验方案的重要性。2、能够大胆地想像,表达自己的想法。 3、意识到模拟实验及推测和客观真实是有一定差距的。【教学重点】通过造“环形山”的体验活动,探究环形山的成因。【教学。</p><p>13、物质发生了什么变化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物质的变化可以划分为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它们的区别在于是不是产生了新的物质 一些物质在变化的过程中 会既发生化学变化又发生物理变化 过程与方法 复习混合和分离 并以之检验物质的变化 用实验法观察白糖加热过程中的变化 情感态度价值观 养成细心观察 及时记录的习惯 体会到物质变化是由一个过程的 细致并实事求是地观察 对于得出正确结论是很重要的 教学重点 学生能。</p><p>14、3 我们来造“环形山”,一、月球上的环形山,1、月球地貌的最大特征,就是分布着许多大大小小的环形山。 2、环形山大多是圆形,有单个的,有几个挤叠在一起的,也有大环套小环的。 3、环形山的直径有的不足一千米,有的直径能达几百千米。,环形山,英文为crater,希腊文的意思是“碗”。“环形山”通常指碗状凹坑结构的坑。月球表面布满大大小小圆形凹坑,称为“月坑”,大多数月坑的周围环绕着高出月面的环形山。</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