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人人文库网! | 帮助中心 人人文档renrendoc.com美如初恋!
人人文库网

历史必修三第一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认识其思想主张对中国社会发展。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文化史。第一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它怎样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社会上形成一些以传播文化、发展学术为宗旨的学者和思想流派。专题一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必修三第六单元 第1讲 三民主义的形成和发展。

历史必修三第一Tag内容描述:<p>1、第四课 宋明理学 一、宋明理学兴起的背景: 1、儒学独尊地位的动摇 王朝的短暂与分裂,使得 人们饱经战乱之苦,从而逐渐 对所谓的“君臣”秩序失去信心 ,转而求神拜佛、炼丹成仙, 以求精神解脱,来世幸福 民不出粟米麻丝 、作器皿、通财货以 事上则诛。 韩愈原道 一、宋明理学兴起的背景: 1、儒学独尊地位的动摇 2、魏晋以来佛教和道教的迅速传播 江江 南南 春春 唐杜牧 千里莺啼绿映红,千里莺啼绿映红, 水村山郭酒旗风。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南朝四百八十寺, 多少楼台烟雨中。多少楼台烟雨中。 武当山 此图绘佛、道、。</p><p>2、历史必修三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注意:所有答案都写在答题卡上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5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70分。在每小题所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三字经中写道:“人之初,性本善。”在人性论上,持相同或相近主张的思想家是 ( )孟子 荀子 告子 苏格拉底A. B. C. D.2、战国时期有人提出:“明主之国,无书简之文,以法为教;无先王之语,以吏为师。”这句话反映的是 ( )A.儒家的思想 B.道家的思想C.墨家的思想 D.法家的思想3、“贤者举而上之,富而贵之,以为官长;不肖者抑而废之,贫而贱之,以为徒役。”这。</p><p>3、对必修3第一、二单元的分析与解读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学习目标】1了解老子、韩非子的学派及思想主张;知道宋明理学的主要代表人物;了解明清时期重要思想家及其思想主张。2结合董仲舒的思想主张分析其影响;理解“程朱理学”的主要内容和陆王心学的主要观点。3掌握“百家争鸣”形成的原因及意义。4掌握春秋战国时期儒家学说的创立和发展,认识其思想主张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要点解读】1知识整合:春秋时期孔子创立儒家学说,战国时期孟子、荀子对儒家思想加以总结和改造,又吸收了一些其它学派的积极合理部分,使。</p><p>4、高中历史必修III第一二单元测试题第一部分 选择题(共7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有35小题,每小题2分,共计7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1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是( )“仁” “礼” “为政以德” “有教无类”A B C D2齐景公向孔子请教如何为政,孔子说:“国君要像国君的样子,臣子要像臣子的样子,父亲要像父亲的样子,儿子要像儿子的样子。”景公高兴地说:“对呀,要不这样,即使有很多粮食,我还能吃得着吗?”这说明孔子提倡( )A仁者爱人,理解和体贴他人B克已复礼,人们应贵贱有序C政在爱民,国君要严于律。</p><p>5、出题人:臧玉峰 审核:张雨义,必修3第一单元检测试题,1哈佛大学教授,著名历史学家费正清中国:传统与变迁一书主要内容包括“出版前言、中国概况、文明的诞生、中国哲学思想的黄金时代、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中国、帝国的再生” 其中“中国哲学思想的黄金时代 ”是( ) A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B汉代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C唐代的崇儒尚佛 D明清之际儒家思想的活跃,2. 在一个记者会上,温家宝总理答记者会关于物价上涨的问题时说:“我一边看网,一边脑子里想起一段话,就是民之所忧,我之所思;民之所思,我之所行”,温总理所引句体现了百。</p><p>6、中国古代思想宝库,第一单元复习,孔子与老子,孔子,思想学说,政治学说,“仁”:仁者爱人,“礼”:“克己复礼”,“为政以德”,逐步改良政治,天命观 :,“敬鬼神而远之”,探讨优先解决人的实际问题,教育思想,教育对象:“有教无类”,教学方法:“因材施教”,学习方法:实事求是;反复复习;学思结合,中国:其思想在当时未受太多重视,但被后人发扬光大,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世界:儒家思想体系博大精深,在世界文化史上具有重要的影响。 本人:被推崇为圣人,受后人景仰 。,历史地位,老子,思想学说,“道”是万物的本原客观唯心主义,哲。</p><p>7、历史必修三:思想文化史,阅读目录,宏观上把握整本书的编排思路,第一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主流思想是什么? 它是怎样出现和形成的? 它怎样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 成为主流思想后,它是如何演变的?,第 2 课,第 3、4 课,第1课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百家争鸣”的含义,诸子百家:__________时期,社会上形成一些以传播文化、发展学术为宗旨的学者和思想流派。,春秋战国,争鸣:是指当时诸子百家代表_____________的利益和要求,对宇宙、社会、万事万物作出解释,提出自己的主张,互相诘难,批驳,形成百家争鸣的。</p><p>8、1,专题一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2,孔子 老子 韩非子 墨子,一、“百家争鸣”,3,一、“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1、含义,指春秋战国时期知识分子中不同学派的涌现及各流派争芳斗艳的局面。 “百家”:是泛指,意为数量多,主要分为:儒家,墨家、道家、法家、阴阳家、杂家、名家、纵横家、兵家、小说家等十家。 “争鸣”指当时代表各阶层,各派政治力量的学者或思想家都希望按照本阶级的利益和要求,对宇宙、社会对万事万物作出解释,于是他们著书立说,广收门徒,争相发表自己的见解。,4,2、原因:,经济: 政治: 阶级关系: 思想文化:,。</p><p>9、必修三第六单元 第1讲 三民主义的形成和发展,复习巩固 (2011年全国卷文综3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32分) 材料一 在早期儒家经典中,民本思想有较多的体现。尚 书中说:“民惟邦本,本固邦宁。”孔子主张“因民之所利而利之”。孟子认为民贵君轻,又称:“左右皆曰贤,未可也;诸大夫皆曰贤,未可也;国人皆曰贤,然后察之。见贤焉,然后用之。“荀子中说:”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据孟子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先秦儒家民本思想的主要内涵及其理想的政治。(8分,材料二 泰西之立国有三。</p><p>10、诸子集成书影,这一整套诸子集成于1935年编辑出版,蔡元培题笺,囊括孔子、孟子、荀子、老子、墨子、晏子、管子、商鞅、孙子、韩非子等“诸子之精粹合成一书”。,第1课 百家争鸣,专题一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百家争鸣,指春秋战国时期知识分子中不同学派的涌现及各流派争芳 斗艳的局面.,为什么当时中国能孕育出“百家争鸣”的局面?,一、“百家争鸣”局面的形成,1. 形成的社会原因: 经济上:生产力的发展,井田制崩溃, 封建经济迅速发展。 政治上:分封制崩坏,诸侯争霸,社会动荡。 阶级条件:“士”阶层活跃和受重用 思想文化上:“。</p><p>11、对文化的认识,1、思想文化是人类在实践过程中创造的精神成果; (人类实践产生思想文化,思想文化指导人类行动) 2、思想文化是政治经济发展的反映,又影响政治经济的发展; 3、思想文化是在前代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4、优秀的思想文化对人类的发展带来了深远影响,其 产生和发展都有过曲折的过程,代价巨大; 5、科学技术是构成和发展先进文化的基石; 6、思想文化经历了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历程,并具有多元化的特征 7、不同文化相互交融推动着世界文明的进步; 8、要发展社会主义新文化就必须批判继承、独立思考和开拓创新; ,本教材讲。</p><p>12、第一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单元索引 百家争鸣 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儒家思想创立 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 儒家思想成为正统思想 宋明理学 儒家思想新发展 成熟阶段 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 儒家思想的批判发展 第1课 百家争鸣 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学习重点 百家争鸣 局面出现的社会原因与历史意义 各家学派的主要思想主张 学习难点 儒家思想形成的原因 学习目标 百家争鸣 出现原因及意义 孔子 孟子。</p><p>13、历史必修三第一 二单元测试卷 一 单选题 共12题 每题4分 满分48分 1 2016湖南永州一模2 周易 研究被称为 易学 易经 代代相传 释家林立 留下了 三千多部著作 无论孔孟之道 老庄学说 还是 孙子兵法 抑或是 黄帝内经 神龙易学 无不和 易经 有着密切的联系 由此可见 易经 A 是自然哲学与自然科学的结合B 其思想广泛渗透到中国人的生活之中 C 是古代中国各民族智慧的结晶D 是后世著。</p>
【历史必修三第一】相关PPT文档
历史必修三第(1).ppt
历史必修三第一单元测试题.ppt
历史必修三第一单元知识点总结.ppt
人教版历史必修三第一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的教学.ppt
历史必修三专题一1百家争鸣.ppt
历史必修三第六单元第一讲.ppt
历史必修三专题一百家争鸣.ppt
历史岳麓版必修三 第1课《孔子与老子》课件3
历史必修3第一单元测试
【历史必修三第一】相关DOC文档
历史必修三第一次月考试题(1-4单元).doc
对历史必修3第一、二单元的分析与解读.doc
高中历史必修III第一二单元测试题.doc
高二历史必修三导学案第一章.doc
历史必修三第一、二单元测试卷.doc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网站客服QQ:2881952447     

copyright@ 2020-2025  renrendoc.com 人人文库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400-852-1180

备案号:蜀ICP备2022000484号-2       经营许可证: 川B2-20220663       公网安备川公网安备: 51019002004831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人人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