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脏系统药物药理
抗心绞痛药-硝酸酯类的药理作用 调血脂药-洛伐他汀的药理作用。抗心绞痛药-硝酸酯类的药理作用 调血脂药-洛伐他汀的药理作用。第二十五章 抗心绞痛药。第二十三章 抗高血压药。第十讲 内脏系统药物药理-4。心律失常的发生机制 各类抗心律失常药的药理作用 强心甙治疗心力衰竭的药理作用。第二十章 抗心律失常药。
内脏系统药物药理Tag内容描述:<p>1、第八讲 内脏系统药物药理-2,重点掌握:抗心绞痛药-硝酸酯类的药理作用 调血脂药-洛伐他汀的药理作用,第二十五章 抗心绞痛药,一、心绞痛简述 定义: 心绞痛是冠状动脉供血不足,引起血氧供需失衡心肌暂时缺血缺氧代谢产物蓄积发作性胸痛。 为突然发作,多见于体力劳动或情绪激动时,受寒或饱餐后。,2. 特点:,(1)突然发作的胸痛,可放射至左肩; (2)疼痛性质为窒息性或严重的压迫感。重者出汗、面色苍白,常迫使患者停止活动。 (3)常有一定的诱因; (4)历时1-5min; (5)休息或含用硝酸甘油片后,1-3min缓解。,3、病因: 1)冠状动。</p><p>2、内脏系统药物药理-3,1.定义:能降低外周血管阻力,使动脉血压下降,治疗高血压的药物。 2.高血压:以体循环动脉血压增高为主要表现的一种临床综合症。1999年WHO将高血压定义为:在未服抗高血压药时,收缩压140mmHg或舒张压90mmHg。大约有十分之一的中国人患有高血压。,第二十三章 抗高血压药,高血压分型 舒张压(mmHg) 收缩压(mmHg) 正 常 6085 90130 正常高值 8589 130139 期 9099 140159 期 100109 160179 期 110 180 高血压危象 110 200,3.高血压分型:原发性(90%)和继发性(10%)。,易患高血压的人群:家族史、性格情绪、精神压。</p><p>3、第八讲 内脏系统药物药理-2,重点掌握:抗心绞痛药-硝酸酯类的药理作用 调血脂药-洛伐他汀的药理作用,第二十五章 抗心绞痛药,一、心绞痛简述 定义: 心绞痛是冠状动脉供血不足,引起血氧供需失衡心肌暂时缺血缺氧代谢产物蓄积发作性胸痛。 为突然发作,多见于体力劳动或情绪激动时,受寒或饱餐后。,2. 特点:,(1)突然发作的胸痛,可放射至左肩; (2)疼痛性质为窒息性或严重的压迫感。重者出汗、面色苍白,常迫使患者停止活动。 (3)常有一定的诱因; (4)历时1-5min; (5)休息或含用硝酸甘油片后,1-3min缓解。,3、病因: 1)冠状动。</p><p>4、第十讲 内脏系统药物药理-4,作用于血液与造血器官的药物 抗凝血药 纤维蛋白溶解药 抗血小板药 促凝血药 抗贫血药 血容量扩充剂,第一节 抗凝血药 抗凝血药:指通过影响凝血因子,抑制血液凝固的一类药物。 肝素 药物分类 香豆素类 枸橼酸钠 用于血栓栓塞性疾病的预防和治疗。,血液凝固过程 为多种凝血因子参与的一系列蛋白质有限水解过程。已知的凝血因子有十二种,尚有前激肽释放酶、激肽释放酶、高分子激肽原和血小板磷脂。凝血过程分为三个阶段: 因子的激活 凝血酶的形成 纤维蛋白的形成,肝素(heparin) 来源:最初从肝脏发现而得名,药。</p><p>5、内脏系统药物药理-1,重点掌握:心律失常的发生机制 各类抗心律失常药的药理作用 强心甙治疗心力衰竭的药理作用,第二十章 抗心律失常药,Na+、Ca2+、K+、Cl-离子通过心肌细胞膜上相应的离子通道跨膜迁移,心肌细胞除极-复极,心肌细胞由静息到动作的节律性转变,正常的心脏跳动,传导细胞的正常传导,正常心律的产生机制,第一节 心律失常的电生理学基础,心律失常是心动频率和规律的异常表现。心房、心室的正常激活和运动顺序产生障碍,从而使心脏的泵血功能产生障碍。 分型:缓慢型和快速型心律失常。, 正常心律: 窦房节(右心房上由特殊细胞构。</p><p>6、第十讲内脏系统药物药理-4,作用于血液与造血器官的药物抗凝血药纤维蛋白溶解药抗血小板药促凝血药抗贫血药血容量扩充剂,第一节抗凝血药抗凝血药:指通过影响凝血因子,抑制血液凝固的一类药物。肝素药物分类香豆素类枸橼酸钠用于血栓栓塞性疾病的预防和治疗。,血液凝固过程为多种凝血因子参与的一系列蛋白质有限水解过程。已知的凝血因子有十二种,尚有前激肽释放酶、激肽释放酶、高分子激肽原和血小板磷脂。凝血过程分。</p><p>7、第五章 内脏系统药物药理 一 名词解释 1 正性肌力药 2 抗高血压药 3 血压波动性 4 平喘药 5 中枢性镇咳药 6 外周性镇咳药 7 祛痰药 8 粘痰溶解药 9 抗酸药 10 胃肠动力药 11 泻药 二 填空题 1 目前治疗心力衰竭的正。</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