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七年级历史下册
第12课 宋元时期的都市和文化。第9课 宋代经济的发展。第18课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第20课 思想文化(下) 填空题 1、屈原。第3课 从武周政治到开元盛世 一、选择题 1.一年两熟的耕作制度最早出现在() A.隋朝B.唐朝C.宋朝D.元朝 2.唐朝诗人陆龟蒙诗。
年七年级历史下册Tag内容描述:<p>1、第 1页 人教版 2017 年七年级下册历史复习提纲 第一单元 隋唐时期:繁荣与开放的时代 繁荣与开放是隋唐社会的时代特征。 第 1课 隋朝的统一与灭亡 一、隋朝的建立和统一(三个时间和一个基本观点)(581 年-618 年) 建立:581 年(杨坚建立隋朝,以长安为都城,杨坚就是隋文帝) 统一:589 年(隋文帝灭掉陈朝,统一全国) 灭亡:618 年(隋炀帝二世而亡) 基本观点: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是我国历史发展的大趋势。 二、隋朝在诸多方面创规立制,是一个创新的朝代,开创了中国历史新局面。具体表现在:选官制 度上开始实行科举制;在经济方面。</p><p>2、第1课 隋朝的统一与灭亡学习目标1、知道隋朝的建立和统一与灭亡的史实,大运河的开通及其作用等基本史实。2、知道科举制创建的史实、理解科举制开创的影响。3、培养学生从特定的历史条件下观察问题和全面分析问题的能力。4、正确认识国家的统一和社会的安定,是经济发展的前提;大运河的伟大之处.。学习重点 (1) 大运河的开通及其作用。(2) 开创科举取士制度。学习难点(1)隋初经济的繁荣学生难以感受和理解。(2)全面分析开凿大运河的目的和作用.。(3)理解科举制开创的影响。学习过程一、 自主学习:(生自学回答问题)1、 隋朝。</p><p>3、第5课 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七年级 主讲人: 课时: 1 节【学习目标】1、 简述安史之乱的过程与影响,根据史料分析安史之乱的原因。2、知道相继存在于黄河流域的五代政权和十国政权的大致区域。3、探究安史之乱、藩镇割据、五代十国局面之间的联系。【学习重点】安史之乱 五代十国 【学习提示】唐初为了加强边防,在边地曾设置大都督或都督。高宗时,都督“带使持节”,直接代表皇帝,称为“节度使”。唐玄宗时,边境设有10个节度使。节度使把辖区内的军事、财政、民政大权全掌握在自己的手里,表面上尊奉朝廷,实际上各自为政。安史之乱后。</p><p>4、第2课 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 班级_______ 姓名________【学习目标】1了解唐朝建立基本史实。理解并记住“贞观之治”这一盛世局面出现的原因。2了解开元年间政治、经济的发展情况。识记唐玄宗时期盛世经济繁荣的表现,包括农业生产的进步,手工业技术的提高以及商业的繁荣等。3知道曲辕犁、筒车是唐朝先进的农业工具。【自主学习】知识梳理(将学习内容在书中画线和标记)一、“贞观之治” 1______年,唐高祖的第二个儿子________继承皇位,次年改年号为______,他就是历史上有名的_________。 2纳谏:______敢于直言,前后上谏二百多次,。</p><p>5、第二单元 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第12课 宋元时期的都市和文化,释疑解难 1如何看待瓦子? (1)从起源上看,瓦子的产生,是宋代城市繁荣、商业发展、市民阶层队伍扩大的结果。 (2)从内容上看,瓦子既有物质方面的又有精神生活方面的。 (3)从趋势上看,宋代市民文化生活的趋势:商业化(以营利为目的,有专门以此为生的艺人)、通俗化(内容接近百姓生活)、大众化(市民参与的普及性)。,2宋元文化繁荣的原因。 (1)高起点,是在隋唐文化基础上的继续发展。 (2)宋元时期的政治和经济,为文化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宋朝城市空前。</p><p>6、20102011学年度第二学期期末测试七年级历史试题命题人:宝清教育局教研员:孙艳红题号一二三四五六七总分得分第卷(选择题部分40分)一、单项选择题(120每题1分,2130每题2分,共40分)1、在我国历史上,有这样一位皇帝:开通了一条纵贯南北的大运河;正式设置进士科,按考试成绩选拔人才。该皇帝是 ( )A、秦始皇 B、孝文帝C、隋文帝 D、隋炀帝2、唐太宗说:“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载舟,亦以覆舟。”这说明唐太宗 ( )A、认识到人民群众力量的伟大B、认识到崇尚节俭的重要性C、认识到重视人才的必要性D、认识到虚心纳谏。</p><p>7、第二单元 辽宋夏金元时期,第9课 宋代经济的发展,宋代人们的生活环境,与此前的中国划出了分界线,而近于我们现代的。 宫崎市定:宋诗概说书评,在许多方面,宋朝在中国都是个最令人激动的时代算得上一个政治清明、繁荣和创新的黄金时代。 罗兹墨菲:亚洲史,宋朝在外国人眼中那么高大上,宋朝的经济到底是什么样子呢?,温故知新,答:江南地区自然条件优越。北人南迁,为江南地区带来了劳动力和先进的生产技术(主要原因)。江南地区战乱少,社会秩序稳定。,同学们,还记得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开发的原因吗?,从那时候开始,江南地区的开发。</p><p>8、xx年春季七年级历史下册教学总结 本学期我继续担任七年级的历史教学工作,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为培养四有一代新人,本期七年级历史教学除认真地向学生传授了应该掌握的基础知识之外,还向学生进行了爱国主义教育、维。</p><p>9、第三单元 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人教版,第18课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一、清朝对全国的统治 1措施:在政治制度方面基本上沿袭中原历代王朝的做法,进一步______________________,维护政治上的_____________;在思想文化方面推崇____________,继承历代文化传统。,加强中央集权,大一统,儒家学说,二、郑成功收复台湾和清朝在台湾的建制 2。</p><p>10、情境引入,合作探究,课堂小结,随堂训练,第三单元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社会的危机,第22课 时代特点鲜明的明清文化(二),一、古典小说的高峰,1、明清时期小说为什么广为流传?,2、出现了哪四大小说?作者?内容?,三、书画的成就,二、戏剧的发展,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唐诗、宋词之后,明清小说蔚为文学大观。其中,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和红楼梦则是这时小说大观园中怒放的奇葩。,四大名著。</p><p>11、第13课 抗击侵略的英雄业绩 选择题 1、我国沿海地区受倭寇侵扰开始于 【 】 、元朝初年 B、元朝末年 C、明朝末年 、戚继光 2、“开辟荆棘,千秋功业;驱除荷虏,一代英雄。”是对哪一位英雄人物事迹的赞美 【 】 A、郑和 B、郑成功 C、岳飞 D、戚继光 3、明朝中后期,抗击。</p><p>12、第16课 闭关锁国 选择题 1、鸦片战争前,一位中国文人这样描述西方人:“他们的长腿不能弯曲,因而他们不能奔跑和跳跃;他们碧蓝的眼睛畏惧阳光,甚至在中午不敢睁开。”就连林则徐也相信“只要断绝了对西方人茶叶和大黄的供应,他们就会因为消化不良而死”。造成这种认识的根源是( ) A、中西方文化差异 B、长期实行闭关政策 C、中西方人种差异 D、中国文人的偏见 2、下列关于闭关锁国政策的评述,不正确的是。</p><p>13、第15课 中外经济文化交流 一、选择题 1、 郑和能够七下西洋的最根本的条件是 A、明朝国力雄厚 B、船队配有航海图和罗盘针 C、明朝航海技术十分先进 D、郑和本人具有勇于开拓的精神 2、 郑和下西洋的出发点与最远到达的地点分别是 A、 福州 印度半岛 B、刘家港 印度洋上的波斯湾 C、福州 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 D、刘家港 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p><p>14、第20课 文学艺术(下) 一、填空题 1、隋唐时期:楷书在融会前人之长的基础上有所创造,并日趋 ,草书在这一时期得到创新。在楷书上的代表人物有 、 、 ;在草书上的代表人物有 、 。 2、两宋时期:北宋 、 、 等名家是宋代新书风的代表。 3、元时期:代表人物是 ,风格遒劲姿媚。 4。</p><p>15、第18课 思想文化 一:选择题 1“司马光的故事”在民间广为流传,与这个故事有关的著作是( ) A 资治通鉴B 史记 C 三国志D 隋唐英雄传 2佛教进一步融合儒,道二家,中国化的佛教逐渐成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在( ) A 唐朝至宋代 B 宋代以后 C 南朝以后 D 明朝以后 3某同学想利用假期去游览道教圣地,他应该去( ) A 安徽九华山 B 四川青城山 C 洛阳。</p><p>16、第1课 统一国家的重建 一、选择题 1、隋统一南北的历史条件有 ( ) 北方民族大融合 大运河的开通加强了南北交通 江南经济开发 人民渴望统一 A、 B、 C、 D、 2、隋文帝时各地仓库储存的粮食、布匹可供正常开销五六十年,以下评述不恰当的是 ( ) A、反映了封建经济的繁荣 B、说明了隋朝统治的日益腐朽 C、说明封建国家的日益强盛 D。</p><p>17、第16课 闭关锁国 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据有关史料记载:郑氏盘踞台湾多年,“以海涛为巢穴向因海滨各处奸民商贩,潜为资助故严立通海之禁”。 材料二:据关于清朝海禁政策中记载:乾隆年间“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籍外夷货物以通有无”。遂以“浙民习俗易嚣,洋商错处,必致滋事”为由,继续实行“海禁”。为了抵制鸦片走私,雍正至道光连续颁布十五道禁烟令,并重申“海禁”。 材料三:清初曾。</p><p>18、第15课 中外经济文化交流 选择题 1、“海上生明月,扬帆下西洋。”郑和下西洋的出发地点是( ) A 广州港 B 泉州港 C 南京港 D 刘家港 2、郑和下西洋最远到达的地点是( ) A 榜葛剌 B 红海沿岸和非洲东海岸 C 古里 D 满剌加 3、从14051433年,明朝郑和奉朝廷之命率船队出海远航先后一共有几次( ) A 一次 B 五次。</p><p>19、第20课 思想文化(下) 填空题 1、屈原:楚辞的主要作者是楚国诗人 。他满怀忧愤,将 、 的深情化作千古传诵的诗篇。由于运用了楚国方言,富有地方特色,后人称为“ ”。 2、纪念屈原:屈原主张革新政治,抗御强秦,但遭到一些贵族的嫉恨和迫害,长期被流放。楚国被秦灭亡后,他悲愤绝望,投汨(m)罗江,以死明志。每年的农历五月初五端午节,举行划龙舟、吃粽子,都是为了。</p><p>20、第3课 从武周政治到开元盛世 一、选择题 1一年两熟的耕作制度最早出现在() A隋朝B唐朝C宋朝D元朝 2唐朝诗人陆龟蒙诗:“九秋风霜________开,夺得千峰翠色来”。其中“________”里应 填() A邢窑B越窑C定窑D汝窑 3最能说明唐朝丝织技术高超的是() A唐丝织品有绢、绫、锦等几十个花色品种 B唐 朝的丝织品产量很大 C唐朝的丝织品颜色艳丽多彩 D有。</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