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 年秋季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编号:20686381]
年秋季版七年级历史上册
社会变革与商鞅变法 春秋战国是中国历史上的大动荡、大变革和大发展时期。第8课 商鞅变法与秦国的崛起 一、 第4课 商鞅变法与秦的强盛变法的前夕——背景 1、 秦国的落后。10《秦末农民大起义》 一、预习导学 1、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起义发生在公元前年。第11课 西汉建立和。第11课 西汉建立和。
年秋季版七年级历史上册Tag内容描述:<p>1、东汉的建立与衰亡 导学案 学习目标 1 了解东汉建立的背景 时间 建立者和都城 2 知道光武中兴 认识其出现的原因 3 知道豪强地主势力的发展及外戚宦官专权 了解东汉后期社会动荡的原因 4 了解黄巾起义的原因 认识其影。</p><p>2、黄帝的传说 黄帝,姓公孙,名叫轩辕(周),出生于母系氏族社会。母亲名叫附宝,据史书上载;农历二月初二,黄帝出生于寿丘(今山东曲阜)。司马迁在史记里对黄帝是这样描写的:“生而神灵,弱而能言,幼而徇齐,长而敦敏,成而聪明。可见,黄帝从出生到成长就不是一般人物。他15岁就被群民拥戴当上轩辕闻落酋长,37岁登上天子位,黄帝一生重大贡献就在于历经五十三战,打败了榆罔,降服了炎帝,诛杀蚩,结束了战争。</p><p>3、1中国早期人类的代表北京人 一、预习导学 人类名称 距今年代 生活地点 体质特征 生产工具 用火方面 生活组织 元谋人 不填 不填 不填 不填 北京人 二、学习目标: 1了解元谋人的生活年代、发现地点以及发现的历史意义。 2知道北京人的发现地点、发现过程、特征和生产、生活状况。 3了解化石是研究人类起源的主要证据,理解火的使用在人类进化过程中的重大意义。 三、重难点: 重点。</p><p>4、第17课 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 一、预习导学 知道两晋的更替。 二、学习目标: 1.了解这一时期简单的历史发展脉络,包括西晋的兴亡、十六国的由来。 2.通过本课的学习,正确认识西晋灭亡的根本原因,提高其分析问题和归纳史实的能力。 3.通过学习北方游牧民族的内迁等史实,初步认识民族平等、正确处理民族关系的重要性。 三、重难点: 西晋的兴亡、北方游牧民族的内迁。 各族内迁与西晋灭亡。 【学。</p><p>5、原始农耕生活 原始社会图说 这是1959年,由古人类学家吴汝康和王 存义,根据对北京人头骨化石的研究,共同复制的一个北京人中年妇女的头像。 从这个头像可以看到:北京人的头部仍然保留了不少猿的特征:她前额低平,眉骨粗大突出,鼻子宽扁,嘴部向前,没有下颏,牙齿粗大。头盖骨比现代人厚,脑容量比现代人小。 北京人的头部复原像,现陈列在北京中国历史博物馆。。</p><p>6、第5课 青铜冶炼技术与甲骨文 【学习目标】 1. 通过学习,重点掌握商代甲骨文是我国历史上长期发展演变而形成的比较成熟的文字,它反映出商代社会发展的一些基本史实。 2. 了解夏.商.西周时期是我国以精湛的青铜铸造技术为代表的青铜文明时代的基本史实;了解青铜工艺水平之高和分布之广的基本史实;青铜文明发展与中国文字完美结合的基本史实。 【重点和难点】 学习重点:甲骨文和青铜工艺 难点:甲骨文的简况介。</p><p>7、第15课两汉的科技和文化 一、预习导学 学会阅读历史校本教材、观察汉代造纸示意图,了解造纸的工序。 二、学习目标: 掌握造纸术发明与改进的基本史实,识记东汉时期医学成就及地位,掌握司马迁撰写史记的基本史实,知道佛教和道教在秦汉时期的发展情况。 三、重难点: 历史巨著史记的地位及影响。 四、新课探究 一、学习目标 掌握造纸术发明与改进的基本史实,识记东汉时期医学成就及地位,掌握司马迁撰。</p><p>8、第 17 课 三国鼎立到南北朝对峙 【学习目标】 知识与能力 知道三国鼎立局面形成过程中的重要历史人物曹操、诸葛亮,区别文学描写和历史原貌之间的关系。 简述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以及它对历史发展产生的影响。指出三国的大概地理位置,提高识图能力。 过程与方法 收集有关三国的历史小故事,从多方面了解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阅读课文内容,找出曹操统一北方的原因,提高从课文中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正确评价。</p><p>9、18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的开发 一、预习导学 1. 年西晋被 所灭, 年 建立东晋,定都 。 2.南朝包括 、 、 、 四个王朝。 二、学习目标: 1、掌握西晋的建立、灭亡以及淝水之战的有关知识点 2、掌握魏晋南北朝时期江南地区经济开发的状况。(原因、表现、影响) 三、重难点: 学习重点:“江南地区的开发” 学习难点:江南地区的开发 四、精讲释疑: (一。</p><p>10、12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 一、预习导学 1“推恩令”,“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大一统” 二、学习目标: 1.理解大一统、推恩令、“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了解七国之乱、漠北之战。 2.通过对“汉武帝的推恩令有何高明之处”的问答,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 3.通过资料培养学生敢于立论的创新品质和利用论据论证观点的思辨方法。 三、重难点: 重点:汉武帝时期稳固大一统局面的努力和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措施。</p><p>11、2原始农耕生活 一、预习导学 原始居民 生活时间 活动区域 原始农耕种植作物 原始工具 原始家畜 手工制作 房屋 社会组织 半坡居民 氏族 河姆渡居民 氏族 二、学习目标 1掌握半坡居民和河姆渡居民的生产和生活情况; 2了解原始农业的产生过程及意义; 3知道考古发现是了解史前社会历史的重要依据; 4比较半坡居民和河姆渡居民的生产、生活状况、认识中国南北原始农耕文化的异同。</p><p>12、第17课 三国鼎立 【目标要求】 1记住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的时间,交战双方和战争结果。分析理解两次战役的特点及历史发展的重要影响; 2知道魏、蜀、吴三国的建立者,建立时间,国号和都城;理解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过程、影响; 3认识曹操统一北方以及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是由割据走向局部统一,由混乱趋向相对稳定的过程,因此是历史的进步。 【课堂热身】 1. 背景:东汉末年,中央政权名存实亡,众多军阀割。</p><p>13、第五课 甲骨文和青铜工艺 知识目标 1明白甲骨文、金文的含义,学会辨认甲骨文和金文的字体,了解今天的汉字与甲骨文的渊源关系 2知道司母戊鼎和中国古代青铜工艺的成就。 3通过本课的学习,能真切地感受到“中华民族的古代文化是光辉灿烂的,中华民族的历史是悠久的,中华民族是有高度智慧的”(江泽民语),从而增强民族自豪感,加强振兴中华的历史责任感。 一、自主学习(阅读课文,找出下列问题的答案并记忆。</p><p>14、黄帝、尧、舜、禹时期的社会性质 关于黄帝、尧、舜、禹时期的社会性质,近年来史学界有许多新著论及,大致有两种迥然不同的观点和评价。一种以新出的白寿彝总主编、徐喜辰、斯维至等编写的中国通史第3册为代表,坚持马克思、恩格斯所说的属于原始社会向阶级社会过渡的“军事民主主义时期”。王玉哲所著的中华远古史也持这种观点。现行的历史教科书,我们基本采用这一观点。另一种观点与上述观点不同,认为从黄帝时代起我。</p><p>15、灿烂的青铜文明 学习内容 第5课 灿烂的青铜文明 课型 新授 编写人 审核人 年级 七 学科 历史 学习目标 1、了解夏、商、周时期以青铜文明为代表的奴隶制经济的发展的情况;知道著名的青铜器代表司母戊鼎和四羊方尊。 2、分析带枷的奴隶和殉葬奴隶图,理解奴隶制度下奴隶的悲惨生活。 3、认识灿烂的青铜文明是建立在奴隶主对奴隶的残酷剥削和压迫的基础上的,是奴隶创造了灿烂的奴隶制文明。。</p><p>16、第5课 青铜器与甲骨文 加油! 加油! 【认定目标】(心中有目标,你就会走向成功!) 1、知道甲骨文和金文,了解今天的汉字与甲骨文渊源关系。 2、学习司母戊鼎,了解中国古代青铜艺术的成就。 【预习检测】请同学们阅读教材46页第一段和49页 “每课一得”,回答以下问题: 产生时间:___________ 出土地点:___________ 含义:商朝人刻在_______、_____上的文字叫甲骨文。。</p><p>17、曲阜三孔 曲阜为山东著名的古城,是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的故乡,是中国唯一规模最大的集祭祀孔子的寺庙、孔子嫡系后裔的府邸和孔子及其子孙墓地于一起的建筑群。 【孔庙】 孔庙是以孔子的故居为庙,以皇宫的规格而建,是我国三大古建筑群之一。孔子死后的第二年,他的住宅被改成孔庙,每年祭祀。现存孔庙占地3275亩,建筑物466间,前后有九进院落,纵向轴线贯穿整座建筑,左右对称,气势宏伟。其中藏有历代皇帝赏赐。</p><p>18、第18课 从西晋统一到南北对峙 【目标要求】 1. 知道西晋的建立时间、建立者和都城,记住西晋统一全国的时间, 2. 理解西晋灭吴完成统一的历史意义, 3. 掌握内迁的五个少数民族名称, 4.了解东晋的建立时间、建立者和都城 【课堂热身】 活动1: 1.先阅读一遍课本,思考预习案中的问题,把答案用横线标划在课本上,注意完成填空。 2.请在【我的疑问】中写下预习中的困惑,课上与大家共同探究。 1。</p><p>19、13东汉的兴亡 一、预习导学 1.东汉的建立者 ,都城 ,时间 。 2.黄巾起义的领导者 ,时间 。 二、学习目标: 1、理解“光武中兴”出现的原因。 2、了解东汉衰败的表现。 3、比较“光武中兴”与“文景之治”的异同 三、重难点: 重点:光武中兴 难点:比较“光武中兴”与文景之治”的异同 四、精讲释疑: (一)光武中兴: 1.新朝和东汉政权的建立 政权 建立时间 建立者。</p>
【年秋季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相关PPT文档
【年秋季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相关DOC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