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脏疾病超声诊断
脾脏疾病的超声诊断。脾脏疾病的超声诊断。脾脏为一个富于血供的实质性脏器 生理脾长10~12cm 宽6~8cm 厚3~4cm 重110~200g.。脾静脉位于脾动脉后下方。检查方法。检查方法。脾脏疾病超声诊断学。4cm。SPA 0.4-0.5cm 脾实质由淋巴组织、血窦和各种血细胞组成。4.7cm/s。无脾综合征。
脾脏疾病超声诊断Tag内容描述:<p>1、脾脏疾病的超声诊断,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郑艳玲,解剖概要,脾脏为一个富于血供的实质性脏器 生理脾长1012cm 宽68cm 厚34cm 重110200g.,脾静脉位于脾动脉后下方,行走于胰尾和胰体后三部的胰沟中,向右达胰颈与肠系膜上静脉汇合形成门静脉。,检查方法,仪器,二维实时超声仪或彩色多普勒超声仪,线阵式或凸阵探头,探头频率3.5MHz5MHz。,检查前准备,勿需特殊准备或同肝脏检查前准备,体位,仰卧位和右侧卧位,必要时可选择俯卧位,右侧第911肋间隙,腋中、后线部位行肋间斜切,测量脾脏厚度 左侧肋缘下锁骨中线纵行扫查,了解脾脏增大情况 当脾。</p><p>2、脾脏疾病超声诊断学,一、脾脏超声解剖概要 脾脏是人体最大的周围淋巴器官,位于左上腹深部的腹腔内。体表投影是:脾上极在腋中线相当于第9肋骨高度,下极约在左腋前线第11肋骨。长轴与左侧第10肋骨平行。脾外形似半圆形,大小约12x7x4cm,重约300g。排空储血后重约120200g。由于受脾动脉流量和脾静脉压力的影响,个体差异很大。,脾脏表面分成脏面和膈面二部分。脏面中央为脾门,是重要的超声检查标志。脾血管、淋巴管和神经由脾门出入,组成脾蒂。前缘常有13个切迹。脏面又可分为四个面:前面为胃面;后面为肾面;下面为结肠面;在脾门下。</p><p>3、脾脏疾病的超声诊断,脾脏的解剖,脾脏表面分为脏面和膈面。 长度:11cm。厚度:4cm。 血管内径:SPV0.8cm,SPA 0.4-0.5cm 脾实质由淋巴组织、血窦和各种血细胞组成。 脾静脉最大血流速度21.84.7cm/s。,二 . 脾脏疾病的声像图,位置和数量异常 : 无脾综合征:先天性脾缺如,合并心脏畸形,内脏转位。 脾脏反位 游走脾 副脾以脾门最常见,多为单发,内部回声均匀,与正脾相仿。约54%的副脾有与脾门处血管相通的血管分支。需与脾门淋巴结肿大、肾上腺及腹膜后肿瘤鉴别诊断,脾肿大 病因: 1.感染性 (1)急性-病毒、细菌、寄生虫等 (2)慢性-肝炎、。</p><p>4、脾脏疾病的超声诊断,脾脏的解剖,脾脏表面分为脏面和膈面。 长度:11cm。厚度:4cm。 血管内径:SPV0.8cm,SPA 0.4-0.5cm 脾实质由淋巴组织、血窦和各种血细胞组成。 脾静脉最大血流速度21.84.7cm/s。,二 . 脾脏疾病的声像图,位置和数量异常 : 无脾综合征:先天性脾缺如,合并心脏畸形,内脏转位。 脾脏反位 游走脾 副脾以脾门最常见,多为单发,内部回声均匀,与正脾相仿。约54%的副脾有与脾门处血管相通的血管分支。需与脾门淋巴结肿大、肾上腺及腹膜后肿瘤鉴别诊断,脾肿大 病因: 1.感染性 (1)急性-病毒、细菌、寄生虫等 (2)慢性-肝炎、。</p><p>5、脾脏疾病的超声诊断,1,脾脏疾病,解剖,2,脾脏疾病,解剖,3,右侧卧位,脾脏疾病,检查方法,4,仰卧位,脾脏疾病,检查方法,5,左肋间斜断面,脾脏疾病,正常脾脏超声表现,6,脾脏疾病,正常脾脏超声表现,7,脾脏疾病,正常脾脏超声表现,8,脾脏疾病,正常脾脏超声表现,9,脾脏疾病,正常脾脏超声表现,10,脾脏疾病,正常脾脏超声表现,11,冠状断面,脾脏疾病,正常脾脏超声表现,12,冠状断面,脾脏疾。</p><p>6、脾脏疾病超声诊断学,一、脾脏超声解剖概要 脾脏是人体最大的周围淋巴器官,位于左上腹深部的腹腔内。体表投影是:脾上极在腋中线相当于第9肋骨高度,下极约在左腋前线第11肋骨。长轴与左侧第10肋骨平行。脾外形似半圆形,大小约12x7x4cm,重约300g。排空储血后重约120200g。由于受脾动脉流量和脾静脉压力的影响,个体差异很大。,脾脏表面分成脏面和膈面二部分。脏面中央为脾门,是重要的超声检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