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伤风课件
发病率占1-2% ---缺氧环境发病、新生儿脐带消毒不严和产后感染、无伤口的隐源性破伤风。发病率占1-2% ---缺氧环境发病、新生儿脐带消毒不严和产后感染、无伤口的隐源性破伤风。重症患者病死率15-50%。重症患者病死率15-50%。是由破伤风梭菌外毒素引起的一种中毒性传染病。第十节 新生儿破伤风。破伤风梭菌。
破伤风课件Tag内容描述:<p>1、破伤风的临床表现并发症及治疗原则,http:/www.docin.com/sundae_meng,破伤风 tetanus,病原菌 -G+的厌氧性梭状芽胞杆菌 -以芽孢状态分布于自然界,土壤常见 -污染率高(战场中25-80%),发病率占1-2% -缺氧环境发病、新生儿脐带消毒不严和产后感染、无伤口的隐源性破伤风,http:/www.docin.com/sundae_meng,破伤风杆菌仅停留在伤口局部繁殖, 外毒素-痉挛毒素、溶血毒素 痉挛毒素-与神经细胞的突触结合,抑制突触释放抑制性传递介质 溶血毒素-心肌损害、局部组织坏死,http:/www.docin.com/sundae_meng,临床表现,潜伏期 通常7日,1-2日至伤后。</p><p>2、破伤风,破伤风(Tetanus),又名“强直症”,俗称“锁口风” 发病率:占伤口污染者1%-2%,全球年发病100万例。 病死率:10-50%;重症患者病死率15-50%,平均20%。,定义,是由破伤风梭菌(Clostridium tetani)经伤口深部感染引起的一种急性中毒性人畜共患病。,特征:,是由破伤风梭菌外毒素引起的一种中毒性传染病,全身或部分肌肉群呈现强直性痉挛,运动不灵活,四肢僵硬,呈“木马状“,和对外界环境刺激反射兴奋增高。,一、病原:,破伤风梭菌 1、形态:两端钝圆,细长,正直或稍弯曲的G大杆菌,24小时培养为G,培养48小时常呈G,有鞭毛,。</p><p>3、破伤风,破伤风(Tetanus),又名“强直症”,俗称“锁口风” 发病率:占伤口污染者1%-2%,全球年发病100万例。 病死率:10-50%;重症患者病死率15-50%,平均20%。,定义,是由破伤风梭菌(Clostridium tetani)经伤口深部感染引起的一种急性中毒性人畜共患病。,特征:,是由破伤风梭菌外毒素引起的一种中毒性传染病,全身或部分肌肉群呈现强直性痉挛,运动不灵活,四肢僵硬,呈“木马状“,和对外界环境刺激反射兴奋增高。,一、病原:,破伤风梭菌 1、形态:两端钝圆,细长,正直或稍弯曲的G大杆菌,24小时培养为G,培养48小时常呈G,有鞭毛,。</p><p>4、破伤风的临床表现并发症及治疗原则,http:/www.docin.com/sundae_meng,破伤风 tetanus,病原菌 -G+的厌氧性梭状芽胞杆菌 -以芽孢状态分布于自然界,土壤常见 -污染率高(战场中25-80%),发病率占1-2% -缺氧环境发病、新生儿脐带消毒不严和产后感染、无伤口的隐源性破伤风,http:/www.docin.com/sundae_meng,破伤风杆菌仅停留在伤口局部繁殖, 外毒素-痉挛毒素、溶血毒素 痉挛毒素-与神经细胞的突触结合,抑制突触释放抑制性传递介质 溶血毒素-心肌损害、局部组织坏死,http:/www.docin.com/sundae_meng,临床表现,潜伏期 通常7日,1-2日至伤后。</p><p>5、第十节 新生儿破伤风,2019,-,1,新生儿破伤风是由破伤风杆菌引起的一种急性感染性疾病。由于该病常在新生儿生后的第4-6天发病,故又名“四六风”;因破伤风杆菌入侵途径是脐部,又称为“脐风”,又因为牙关紧闭是最早出现的症状,故有人又称它为“锁口风”。在推行新法接生前,新生儿破伤风的发病率及死亡率都极高,目前,在许多地区新生儿破伤风已经消灭,但在农村的少数地区及边远地区和山区,由于在家分娩,还采用旧法接生,使新生儿破伤风仍有发生。,-,病因和发病机制,病因: 病原菌为破伤风杆菌。破伤风杆菌主要存在于土壤、尘埃和粪。</p><p>6、厌氧性细菌 anaerobic bacteria,第十三章,芽 破伤风梭菌 胞(G+) 产气荚膜梭菌 厌 菌 肉毒梭菌 氧 无 球菌:消化链球菌属(G+) 菌 芽 韦荣菌属(G-) 口腔 胞 杆菌:类杆菌属、韦荣菌属(G-) 肠道 菌 丙酸杆菌属 (G+) 阴道 双歧杆菌属、真杆菌属(G+) 皮肤 属正常菌群,条件致病。 人体正常菌群中占绝对优势。,厌 氧 性细菌,厌氧芽胞梭菌clostridium,共性 G+大杆菌; 厌氧,芽胞; 抵抗力强; 广泛分布于自然界如土壤、人和动物肠道; 产生强烈的外毒素致病。,破伤风梭菌 从伤口入侵后, 局部生长繁殖并 产生外毒素,引起 骨骼肌阵。</p><p>7、破伤风梭菌,破伤风梭菌属于厌氧性细菌中的厌氧芽胞梭菌属,厌氧性细菌:是生长和代谢不需要氧气,利用发酵而获取能量的一群细菌,根据能否形成芽孢可分为厌氧芽胞菌属和和无芽胞厌氧菌,一、种属,一、种属,厌氧芽胞菌属特点,革兰染色阳性,芽胞直径比菌体粗,使菌体膨大呈梭状,对热、干燥和消毒剂均有强大的抵抗力。,大多为严格厌氧菌,主要分布于土壤、人和动物肠道。 多数为腐生菌,少数为致病菌,适宜条件下发芽形成繁殖体,产生强烈的外毒素,引起人和动物疾病,除产气荚膜梭菌等极少数例外,均有周鞭毛,无荚膜。,二、定义,破伤风杆菌。</p><p>8、破伤风,破伤风(Tetanus),又名“强直症”,俗称“锁口风” 发病率:占伤口污染者1%-2%,全球年发病100万例。 病死率:10-50%;重症患者病死率15-50%,平均20%。,定义,是由破伤风梭菌(Clostridium tetani)经伤口深部感染引起的一种急性中毒性人畜共患病。,特征:,是由破伤风梭菌外毒素引起的一种中毒性传染病,全身或部分肌肉群呈现强直性痉挛,运动不灵活,四肢僵硬,呈“木马状“,和对外界环境刺激反射兴奋增高。,一、病原:,破伤风梭菌 1、形态:两端钝圆,细长,正直或稍弯曲的G大杆菌,24小时培养为G,培养48小时常呈G,有鞭毛,。</p><p>9、破伤风,破伤风是指皮肉破伤,风毒之邪乘虚侵入而引起发痉的疾病。,1,.,其临床特点是有外伤史,有一定的潜伏期,以发作时呈现全身或局部肌肉的强直性痉挛和阵发性抽搐为主要特征。 外伤所致者,又称金创痉; 产后发生者,称产后痉; 新生儿断脐所致者,称小儿脐风或脐风撮口。临床上以外伤所致者最常见。,临床特点,2,.,历代医家对本病的诊治有较详细的记载,但是定名为破伤风则首见于唐代蔺道人仙授理伤续断秘方:“凡破伤风病,以药(指至真散)敷贴疮口,即以温酒调一钱服之。”,古籍寻踪,3,.,本病是因皮肉破伤,感受风毒之邪所引起。 金刃创。</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