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人人文库网! | 帮助中心 人人文档renrendoc.com美如初恋!
人人文库网

汽车发动机原理试题

[1]说明提高压缩比可以提高发动机热效率和功率的原因。知提高压缩比可以提高发动机热效率。C.自由排气和扫气。发动机发出单位功的耗油量。发动机发出单位有效功的耗油量(或。      《汽车发动机原理》试题库   一、发动机的性能 解释术语   指示热效率。发动机每发出 1KW 有效功率。

汽车发动机原理试题Tag内容描述:<p>1、汽车发动机原理复习题及答案第一、二章 工程热力学基础一、概念解释;1.工质:在工程热力学,把实现热能与机械能相互转换的工作物质称作工质。 2.热力系统:在热力学中把某一宏观尺寸范围内的工质为研究的具体对象,为热力系统。 3.热力状态:热力系统中工质在某一瞬间所呈现的宏观热力性质,称为工质的热力状态。4.工质的比热:单位量的物质,当温度变化1时所吸收或放出的热量。5.理想气体:假设在气体内部其分子不占有体积,分子间又没有吸引力,这种假想的气体称为理想气体。6.热力过程:是指热力系统从一个状态到另一个状态变化时所经历。</p><p>2、发动机原理 习题第一章 发动机工作循环及性能指标1说明提高压缩比可以提高发动机热效率和功率的原因。答:由混合加热循环热效率公式: 知提高压缩比可以提高发动机热效率。2 为什么汽油机的压缩比不宜过高?答:汽油机压缩比的增加受到结够强度、机械效率和燃烧条件的限制。1、增高将Pz使急剧上升,对承载零件的强度要求更高,增加发动机的质量,降低发动机的使用寿命和可靠性2、增高导致运动摩擦副之间的摩擦力增加,及运动件惯性力的增大,从而导致机械效率下降3、增高导致压缩终点的压力和温度升高,易使汽油机产生不正常燃烧即爆震3做。</p><p>3、单元测试一窗体顶端选择题(该题共有 10 小题)1.采用下列哪项技术最适宜用来提高在高原使用的内燃机的功率? A.增压技术B.电喷技术C.多气门技术 D.水冷技术2.按燃气对活塞做功的性质,排气过程可分为____过程。 A.自由排气和强制排气B.超临界排气和亚临界排气C.自由排气和扫气D.扫气和泵气3.四冲程内燃机进气门提前开启和推迟关闭的主要目的是____。 A.扫气B.增加气缸的新鲜充量C.加强进气流动D.减小进气管和气缸内压差4.当马赫数超过____后,无论是增压还是非增压发动机,充量系数开始急剧下降。 A.1B.0.7C.0.5D.0.25.内燃机进气空气经。</p><p>4、汽车发动机原理习题集参考答案第1章 发动机的性能一、解释术语1、指示热效率:实际循环指示功与所消耗的燃料热量之比。2、压缩比:发动机总容积与燃烧室容积之比。3、燃油消耗率:发动机发出单位功的耗油量。4、平均有效压力:单位气缸容积发出的有效功。5、有效燃料消耗率:发动机发出单位有效功的耗油量(或,发动机在1小时内发出1 kW功率所消耗的燃油质量)。6、升功率:单位气缸容积发出的有效功率。7、有效扭矩:发动机曲轴输出的扭矩。8、平均指示压力:单位气缸容积发出的指示功。9、示功图:因为P-V图上曲线所包围的面积表示工质。</p><p>5、精选公文范文,管理类,工作总结类,工作计划类文档,欢迎阅读下载=汽车发动机原理试题库及答案汽车发动机原理试题库 一、发动机的性能 解释术语 指示热效率:是发动机实际循环指示功与消耗燃料的热量的比值. 压缩比:气功容积与燃烧室容积之比 燃油消耗率:发动机每发出 1KW 有效功率,在 1h 内所消耗的燃油质量 平均有效压力:单位气缸工作容积所做的有效功 有效燃料消耗率:是发动机发出单位有效功率时的耗油量 升功率:在标定工况下,发动机每升气缸工作容积说发出的有效功率 有效扭矩:曲轴的输出转矩 平均指示压力:单位气缸容积所做。</p><p>6、精品文档 发动机原理 习题 第一章 发动机工作循环及性能指标 1 说明提高压缩比可以提高发动机热效率和功率的原因 答 由混合加热循环热效率公式 知提高压缩比可以提高发动机热效率 2 为什么汽油机的压缩比不宜过高 答 汽油机压缩比的增加受到结构强度 机械效率和燃烧条件的限制 1 增高将Pz使急剧上升 对承载零件的强度要求更高 增加发动机的质量 降低发动机的使用寿命和可靠性 2 增高导致运动摩擦副之间。</p>
【汽车发动机原理试题】相关DOC文档
《汽车发动机原理》复习题及答案.doc
汽车发动机原理习题含答案汇总.doc
汽车发动机原理复习题及答案.doc
《汽车发动机原理》课程习题集参考答案.doc
汽车发动机原理试题库及答案.doc
汽车发动机原理习题(含答案).doc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网站客服QQ:2881952447     

copyright@ 2020-2025  renrendoc.com 人人文库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400-852-1180

备案号:蜀ICP备2022000484号-2       经营许可证: 川B2-20220663       公网安备川公网安备: 51019002004831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人人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