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 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一章第二节[编号:8583946]
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一章第二节
第一章 第二节 地球的运动。第一章第二节地球的运动第2课时。1.通过地球仪演示地球的公转运动。2.通过演示、观察地球的公转过程。4.观察地球的五带图。地球的形状和大小。地球的形状。人类对地球形状的探索延续了几千年。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这是人类第一次对地球形状所做的科学论证。
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一章第二节Tag内容描述:<p>1、第二节地球仪,地球的形状和大小,地球的模型地球仪,纬线和经线,利用经纬网定位,形状,大小,地球的形状,人类对地球形状的探索延续了几千年,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盖天说,浑天说,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公元前五六世纪,古希腊哲学家从球形最完美这一概念出发,认为地球是球形的。到了公元前350年前后,古希腊著名学者亚里士多德,通过长期的观察,得出了大地是球形的结论。这是人类第一次对地球形状所做的科学论证。</p><p>2、地球的运动课题第一章 第二节 地球的运动执教者授课日期课型新 授 课教具地球仪 课件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理解昼夜交替现象的产生原因和地理意义2.过程与方法目标:演示、分析、写结论为主的教学方法。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地球运动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世界上的物质是运动变化的,探索事物运动变化的规律必须用科学的精神和科学的方法,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和无神论教育。教学重点地球自转和昼夜交替。教学难点实例解释时差现象。教学流程设计教法学法设计二次备课设计导入“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人。</p><p>3、第一章第二节地球的运动第2课时【教学目标】1.通过地球仪演示地球的公转运动,知道地球公转的定义及其方向、周期和产生的现象。2.通过演示、观察地球的公转过程,理解地球公转与昼夜长短变化和四季变化的关系。3.记住二分二至日的时间及太阳直射点的差异,并结合生活体验,将地球公转与生活实际相联系。4.观察地球的五带图,知道南北回归线、南北极圈与五带的关系,明确五带的范围和特点。5.通过演示和探究,增强对地理事物和现象的好奇心,提高对地理学习的兴趣。【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地球公转与昼夜长短变化、四季形成的关系。2.。</p><p>4、思考问题 为什么太阳会东升西落 第二节地球的运动 地心说 古时候 人们从直观的感觉出发 认为地球是静止不动的 日月星辰东升西落 是由于它们在围绕地球旋转 公元前4世纪 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提出整个宇宙是一个多。</p>
【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一章第二节】相关PPT文档
【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一章第二节】相关DOC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