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4
刻舟求剑。《吕氏春秋》是秦国丞相吕不韦主编的一部古代类百科全书似的传世巨著。你们听过刻舟求剑的故事吗。o 剑 舷 号 cuī zhǔn 催 准。是指什么地方。寓言是一种具有讽喻性、劝诫性特点的文学体裁。通过故事借此喻彼。《郑人买履》选自《韩非子&#183。《韩非子》是战国韩国贵族韩非所著。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4Tag内容描述:<p>1、刻舟求剑,吕氏春秋是秦国丞相吕不韦主编的一部古代类百科全书似的传世巨著,又名吕览。吕不韦自己认为其中包括了天地万物古往今来的事理,所以号称吕氏春秋。,吕氏春秋,吕不韦,中国战国时代卫国著名商人,战国后期著名政治家,后位及秦相,在秦为相十三年。卫国濮阳(今河南濮阳南)人。,吕不韦简介,读古文的要求:,读准字音, 读通句子, 吐字清楚, 停顿得当。,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j)契(q)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刻舟求剑,自学古文的方法:。</p><p>2、22 刻舟求剑,同学们,你们听过刻舟求剑的故事吗?你知道这个故事讲的是什么吗?,导入,jin xin ho 剑 舷 号 cu zhn 催 准,生字学习,课文讲的是什么时候,什么地方,谁的什么事?,课文思考,“船舷”是指什么地方? “催”是什么意思? 那个人为什么会捞不到剑呢?,课文思考,课文思考,宝剑掉进了水里,那个丢剑的人做了什么?,解析,那个人一点儿也不着急,拿出小刀在船舷上刻了一个记号。,课文理解,第一个“这儿”指什么地方?第二个“这儿”指哪里?,第一个“这儿”是掉宝剑的地方 第二个“这儿”是跳下去的地方。,解析,拓展想象,那怎样才能。</p><p>3、郑人买履,韩非子,寓言是一种具有讽喻性、劝诫性特点的文学体裁,即含有讽喻或明显教训意义的故事。所谓“寓”就是寄托的意思。通过故事借此喻彼,借小喻大,借古喻今,借物喻人等,使富有教训意义的主题或深刻的道理能在简单的故事中体现出来。,郑人买履选自韩非子外储说左上,韩非子是战国韩国贵族韩非所著,他是战国末期哲学家,法家的集大成者。,应读准的字音: 1、先自度( )其足 2、吾忘持度( ) 3、遂( )不得履 4、宁( )信度( ),du,d,su,nng,d,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反归取之,何不试之以足,相同的字,在不同的句子中意义有时相同。</p><p>4、古代寓言二则,郑人买履,刻舟求剑,以什么是寓言导入新课 。 寓言是一种历史悠久的文学体裁,它通常是通过短小精悍而又富于风趣的动物故事或人物故事,采用象征、拟人、夸张、讽喻等表现手法或修辞手法寄寓一种思想、哲理或经验教训,给人以劝诫作用。,导入新课,郑人买履选自_______ _,作者韩非,________时期哲学家,________家的主要代表人物。刻舟求剑选自________________,这部作品是战国末秦相________组织编写的论文集。,预习检测,合作探究展示,郑人买履,韩非子,学习目标,1、熟读并背诵这两则寓言。 2、积累文言词汇,能准确翻译全。</p><p>5、第4课古诗四首导学案导学目标1 .指导学生通过朗读诗歌感知诗歌的内容并背诵诗歌。2.指导学生通过了解诗中意向,体会诗歌的意境,感受诗人抒发的情感。重点朗读诗歌,并感知诗歌的内容,背诵诗歌。难点体会诗歌的意境,感受诗人抒发的情感。课型教读课课时第1课时环节教学内容任务设计教师活动学生活动预见性问题及对策备习1.在朗读中要仔细认真,用笔圈画好节奏,朗读节奏有221式,23式,212式,把握两首诗的节奏。唐诗分绝句和律诗两种,为四句前者,后者是八句,因每句字数不同,又分为五绝和七绝,五律和七律,本诗为五律。2.朗读诗歌5。</p><p>6、第4课 古代诗歌四首,字词盘点,课文全解,作家作品,写作背景,主题思想,课文结构,字词盘点,课文全解,作家作品,写作背景,主题思想,课文结构,字词盘点,课文全解,作家作品,写作背景,主题思想,课文结构,字词快解 临:到达,登上。 碣石:山名,在今河北昌黎西北。公元207年秋天,曹操征乌桓时曾路经这里。 沧海:大海。这里指渤海。,字词盘点,课文全解,作家作品,写作背景,主题思想,课文结构,何:副词,起强调作用,可译为“多么”,也可不译。 澹澹:水波荡漾的样子。 竦峙:耸立。 萧瑟:风吹草木的声音。 洪波:巨大的波浪。,字词盘点,课文全解,作家作品,写作。</p><p>7、我的第一次文学尝试,马克.吐温(美国),马克吐温,马克吐温(18351910)美国作家。塞缪尔朗赫恩克莱门斯的笔名。马克吐温十二岁时父亲去世,他不得不外出谋生。先是在一家报社的印刷所当学徒,后来,又当过排字工人。</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