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
党的十八大首次将生态文明建设列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之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经济目标。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经济目标。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经济建设目标。一、从总体小康到全面小康。第十课 科学发展观 和小康社会的经济建设。第十课 科学发展观和小康社会的经济建设 第1课时。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Tag内容描述:<p>1、党的十八大首次将生态文明建设列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之一,林业作为生态建 设的主体肩负着重要使命,不仅要承担起生态建设的重任,更要做生态文化的先锋,尽可 能地创造出丰富的生态成果、物质成果和生态文化成果,通过学习科学发展观,如何努力 做生态文明建设的引导者、组织者、实践者和推动者,就成为我们林业工作者首要面临的 问题。科学发展观的提出,是理论创新的一个突出成果,体现了中央新一届领导集体对发 展内涵的深刻理解和科学把握,对发展思路、发展模式的不断探索和创新,对我们把握大 局、做好林业各项工作,按照科学。</p><p>2、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经济目标新课标要求(一)知识目标1、识记总体小康的建设成就在宏观和微观上的表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经济建设目标。2、理解低水平、不全面、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以及小康社会建设进程是不平衡的发展过程。3、运用所学知识,初步分析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意义。(二)能力目标通过分析由总体小康到全面小康的奋斗目标,培养学生用联系的、全面的、发展的观点看问题的能力。(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展示小康社会的目标和经济建设的成就,使学生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充分体会社会主义优越性。教学重点、难。</p><p>3、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经济目标,一、从总体小康到全面小康,1、目标的提出:,邓小平的“三步走”发展战略。,党的十三大报告提出:“我国经济建设的部署大体分三步走。第一步,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年翻一番,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这个任务基本实现。第二步,到本世纪末,使国民生产总值再增长一倍,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第三步,到下个世纪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然后,在这个基础上继续前进。,2、总体小康社会的表现:,从微观上看:城乡居民的生活水平、生活质量明显提高 从宏观上看。</p><p>4、10.1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第十课 科学发展观和小康社会的经济建设,自学引导(一),阅读课本P85-86,并回答: 1.我国总体小康取得的成就? (微观上&宏观上) 2.我国总体小康水平存在的不足? 3.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美好远景?,1987年4月30日,邓小平在会见西班牙社会党副总书记、政府副首相格拉时提出了三步走的战略目标。,“三步走”战略 党的十三大报告提出:我国经济建设的部署大体分三步走。 第一步:从1981年至1990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一番,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 第二步:从1991年至20世纪末,使国民生产总值再增。</p><p>5、2、国家宏观调控的手段有哪些?,知识复习,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有哪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经济目标,第十课 科学发展观 和小康社会的经济建设,根据你个人的调查,以及和同学们的交流,你认为和过去的生活相比,现在有些什么样的变化?( 主要从衣、食、住、行、用几个方面进行讨论 这些变化说明了什么问题?,探究活动一你说我说,党的十三大报告提出:我国经济建设的部署大体分三步走 第一步( 19811990 ):实现GNP比1980年翻一番,解决温饱问题 第二步( 199120世纪末):使GNP再增长一倍,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 第三步(到21世。</p><p>6、第十课 科学发展观和小康社会的经济建设 第1课时,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1.了解总体小康成就,认识总体小康的不足。 2.了解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美好愿景,理解小康社会的建设进程是一种不平衡的发展过程。 3.理解和把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新要求的各项举措。(重点、难点),小康的由来: “小康”一词最早出现在我国最古老的诗歌经典诗经中:“民亦劳止,汔可小康”。其意是讲,老百姓终日劳作不止,最大的希望就是过上小康的生活。这里的“小康”是指普通老百姓的理想生活水平。是指一种介于温饱和富裕之间的生活状态,即温饱有余而富。</p><p>7、第一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经济目标 第10课科学发展观和小康社会的经济建设 正确理解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标准 1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所讲的 全面 包括两层含义 一是小康社会的覆盖是全面的 就是要使全体人民都享受到经济。</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