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人人文库网! | 帮助中心 人人文档renrendoc.com美如初恋!
人人文库网

区域水土流失及其治理

第一节 区域水土流失及其治理 以黄土高原为例 第1课时 课标要求 学会分析某一区域水土流失产生的原因 危害 及其治理与保护的措施 学习目标 1 了解黄土高原的位置和范围 掌握黄土高原的地貌特征及其形成原因 重点 2。

区域水土流失及其治理Tag内容描述:<p>1、第一节 区域水土流失及其治理 -以黄土高原为例,羊肚子手巾三道道蓝,,见面容易拉话话难,一个在那山上一个在沟,拉不上话儿招一招手,黄土梁:条状延伸的黄土地貌类型。,一、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及其危害,1、位置及范围,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图片点击可放大),长城,秦岭,太行山,日月山,黄土高原东起______西至 _______ 南至 _______北至 _______,跨越了_______ 、 _______ 、 _____________ 、 ________等省。,黄土高原的成因中,其中“_______”得到了广泛的支持,即认为黄土高原的黄土物质是从___________等地的__________吹来的。,风成。</p><p>2、水土流失及治理,以黄土高原为例,主讲老师:卧蚕眉,一碗水半碗泥,水土流失及危害,水土流失的成因,水土流失的治理,本节内容,水土流失及危害,01,黄土高原位置,黄土高原位置,千沟万壑支离破碎,黄土高原地表特征,水土流失危害,水土流失危害,对耕地的影响,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对黄河中下游的影响,黄河下游形成的“地上悬河”,使变薄,流失。下降,降低。,造。</p><p>3、3.1 区域水土流失及其治理-以黄土高原为例【课标要求】1. 明确黄土高原的范围;分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危害。2. 分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成因。3. 结合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成因,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分析治理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措施。【学习过程】知识点一 水土流失及其危害自学质疑:1、黄土高原概况:(1)位于我国 ,地处黄河 和河海 地区。(2)范围:一般泛指 以西, 以东, 以南, 以北的广大区域,面积30多万平方千米,是我国也是世界上 最严重的地区。(3)包含省区: 、 、 、 、 、 和 等省区的绝大部分和小部分地区。(4)土壤:。</p><p>4、第1讲区域水土流失及其治理以黄土高原为例一、选择题下图为“我国某区域地形图”。读图回答12题。1下列各种对地形地势的叙述,最符合图示地区的是()。A山河相间,山高谷深B危崖耸立,地势险要C远看是山,近看是川D地表破碎,沟谷发育2关于该地区的叙述,正确的是()。A该地区河流落差大,应该筑坝蓄水,开发水能资源B小流域综合治理是恢复该地生态系统的有效方法之一C热量是制约当地农业发展的主要因素D由于不合理的灌溉,低湿地、盐碱地广布解析第1题,根据图中经纬度及等高线信息可知,该地位于我国的黄土高原地区,该地区在流水的侵蚀作。</p><p>5、第一讲区域水土流失及其治理以黄土高原为例,考纲下载,考纲解读,区域存在的环境与发展问题及其产生的危害,以及有关的治理保护措施。,1.识记: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危害。2理解: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危害及治理措施。3应用:结合我国不同区域的环境和发展问题,形成分析此类问题的一般思路。,一、水土流失及其危害1黄土高原概况(1)范围:以西、日月山以东、以南、以北。,太行山脉,长城,秦岭,沟谷,破碎。</p><p>6、第三单元 第一节 区域水土流失及其治理以黄土高原为例,课时2 水土流失的治理,学习目标 1.掌握水土流失的治理措施。 2.学会依据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分析实例,发现区域存在的环境问 题与发展问题,了解其危害,并提出综合治理措施。,水土流失的治理,内容索引,课堂训练,专项提能7 我国西北地区土地荒漠化与可持续发展,水土流失的治理,调整____________ 因地制宜安排农业生产 实行_______________,压缩_________ 扩大林、草种植面积 开展矿区_________工作,林草、工程与________相结合 经济、社会与_________相结合 _____与开发相结合,1.基本理。</p><p>7、第一节区域水土流失及其治理以黄土高原为例(限时:40分钟)一、选择题(2018怀化模拟)读我国南方某地区不同坡度地形比例图(图甲)和能源消费结构图(图乙),回答12题。1从材料中推断,本地区主要的环境问题是()A大气污染B水土流失C土地荒漠化D水污染2解决本地区上述环境问题的主要途径是()开发小水电封山育林,禁止采伐用矿物燃料替代薪柴、秸秆等生物能进行炉灶革新,提高能源利用率ABCD1B2.C第1题,由图甲可知该地区的平地所占面积较少,地形以山地、丘陵为主;从图乙可知该地居民能源消费结构以薪柴为主,因此砍伐树木较多;结合两图信息可。</p><p>8、第一节 区域水土流失及其治理以黄土高原为例一、水土流失及其危害1黄土高原的概况(1)位置:地处我国内陆腹地,黄河中上游与海河上游地区。(2)范围:太行山脉以西、日月山以东、长城以南、秦岭以北。(3)地貌特征:沟谷发育,地表破碎。2危害(1)对耕地的影响:使耕地土层变薄,土壤养分流失,耕地质量下降,单产降低。(2)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直接或间接地诱发和加剧了自然灾害。(3)对黄河的影响:使黄河泥沙含量剧增;大量泥沙淤积在下游河床,使黄河下游成为“地上悬河”。易错提醒黄土高原的范围和黄土分布区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其中黄土分。</p><p>9、第一节区域水土流失及其治理以黄土高原为例学习目标:1.了解黄土高原的位置和范围,掌握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现状及其危害。2.掌握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重点) 3.学会分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治理措施。(重难点)自 主 预 习探 新 知1水土流失及其危害(1)黄土高原的范围(2)黄土高原的地貌特征风力沉积黄土覆盖。流水侵蚀沟谷发育,地表破碎。(3)黄土高原地区水土流失的危害对当地对下游:泥沙淤积河床抬升形成“地上悬河”。易错警示黄土高原的范围和黄土分布区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其中黄土分布区的范围要比黄土高原大得多,黄土高原只是黄土。</p><p>10、课时分层作业(九) 区域水土流失及其治理以黄土高原为例(建议用时:45分钟)学业达标练“人家半凿山腰住,车马多从头顶过”,下图是“我国某地的居住景观示意图”。读图回答12题。 【导学号:17952088】1建造图中建筑形式的主要影响因素是()A风俗习惯和传统观念B地表形态和土壤性质C气温和降水量状况D植被类型和地质构造2图中居住景观分布区最严重的环境问题是()A土壤盐碱化B洪水泛滥C地层下陷D水土流失1B2.D笫1题,图中居住景观为窑洞,窑洞这一建筑形式多出现在我国黄土高原地区,主要利用高原地形和黄土的直立性而建造。第2题,图中建筑。</p><p>11、第29讲 区域水土流失及其治理以黄土高原为例(时间:45分钟分值:9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4分)(2019保定模拟)绿洲是干旱、沙漠化地区合理利用水土资源、发展灌溉农业所形成的一种特殊的人工自然生态系统。下图为某区域绿洲生态系统剖面示意图。据此回答12题。1绿洲自然生态系统包括发源区、流通区、形成区、外围区,其中戈壁对应的地区可能是()A发源区B流通区C形成区 D外围区2如果图示区域大量开采煤炭,可能导致()A森林、草场萎缩 B地下径流增加C沙漠面积扩大 D湖水盐度下降解析:第1题,图示高山冰川是绿洲水的来源,则高山冰川是。</p><p>12、第29讲 区域水土流失及其治理以黄土高原为例(时间:45分钟分值:9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4分)(2018枣庄模拟)“黄土坡、黄土塬,沟里头望不到外头的天”歌词中的“黄土塬”是我国西北地区群众对顶面平坦宽阔、周边为沟谷切割的黄土堆积高地的俗称。读黄土塬地貌等高线图,回答12题。 1为合理利用土地、保持水土,下列做法正确的是()甲处打坝淤地乙处整修梯田丙处修建水库 丁处平整土地A BC D2下图为该地区水土流失原因分析图,图中自然因素中的动力是()A冬季所刮的西北风 B植被破坏C人类农业生产活动 D夏季的暴雨解析:第1题,读等。</p><p>13、课时跟踪检测(七) 区域水土流失及其治理以黄土高原为例“我家就在黄土高坡,大风从坡上刮过。不管是东南风,还是西北风,都是我的歌”曾经风靡一时的歌曲黄土高坡唱出了黄土地的风土人情。据此回答12题。1下列对黄土高坡所在地区的自然地理特征的叙述,正确的是( )A该地区为亚热带季风气候,盛行东南风和西北风B该地区降水均匀,降水量大是造成水土流失严重的自然原因C该地区土壤为黄土,土质疏松,风力侵蚀形成支离破碎的地貌形态D该地区地形坡度较大,流失侵蚀严重2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人为原因不包括( )A露天开矿B过度开垦C开挖新。</p><p>14、第一节 区域水土流失及其治理以黄土高原为例一、选择题下图是水土流失过程中各要素的相互作用。读图,回答(1)(2)题。1.图中序号按“地表起伏大、植被条件差、地表侵蚀”顺序排列的是()A. B.C. D.2.水土流失对内河航运会造成一定的影响,因为水土流失会导致()A.地表起伏增大 B.河流含沙量增大C.土壤质地变差 D.植被条件变差解析水土流失会造成地表侵蚀,故为地表侵蚀;地表遭到侵蚀,会导致沟谷纵横,地表起伏大,故为地表起伏大;土壤退化后,会使植被条件变差,故为植被条件差,水土流失会导致河流含沙量增大,从而影响内河航运。答案1.D。</p><p>15、第一节区域水土流失及其治理以黄土高原为例课后篇巩固探究我国许多聚落名称体现了所处自然环境的特点。黄土高原地区有些聚落名为“川”。现代汉语词典解释:川地是山间或河流两边的平坦低洼的土地。据此完成第12题。1.为趋利避害,这些以“川”为名的聚落选址宜()A.紧邻河岸以方便取水B.接近坡地中部以方便耕作C.靠近坡地上部以防洪水D.远离陡坡以避崩塌、滑坡2.在农业社会,决定这些聚落发展规模的主导条件是()A.河流水量B.土壤肥力C.川地面积D.林木蓄积量答案:1.D2.C“我家住在黄土高坡,大风从坡上刮过”一首黄土高坡唱出了黄土高原地区的。</p><p>16、区域水土流失及其治理(复习课),近三年高考回顾,区域环境与发展问题形成的原因 区域环境与发展问题的危害 区域环境与发展问题的治理措施,考纲解读,复习思路,在回顾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内容的基础上,探究南方低山丘陵区水土流失问题,学会分析区域环境与发展问题的一般方法。,黄土高原的位置: 34N到40N之间 我国内陆腹地 太行山以西,日月山以东,长城以南,秦岭以北,自然原因: a.地理位置的过渡性(地形、植被) b.气候:降水 c.黄土性质 d.地质灾害,人为因素: a.不合理的土地利用 b.植被破坏,过度开垦 过度放牧 过度樵采 战乱 营造宫殿。</p><p>17、区域水土流失及其治理以黄土高原为例,太行山脉,长城,秦岭,沟谷,地下悬河,过渡,平原,湿润,草原,牧业,区,生,态环境,疏松,夏季,暴雨,流水,滑坡,塌陷,泥石流,多发,迅速,人地,轮荒,开矿,农业垦荒,伐木烧薪,解析,解析,答案,1.B 2.D 3.A,解析,答案,解析,答案,解析,答案,思维建模,思维建模,思维建模,思维建模,思维建模,思维建模,思维建模,林草,经济,开发,水 土保持,农林牧,保塬,固沟,生物,小流域,解析,解析,解析,答案,2.C 3.A,解析,答案,解析,答案,解析,答案,反思归纳,反思归纳,反思归纳,本课结束,区域水土流失及其治理以黄土高原为例。</p><p>18、第一节 区域水土流失及其治理以黄土高原为例1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成因。2综合治理水土流失的措施。一、水土流失及其危害1黄土高原的概况(1)位置:位于我国内陆腹地,黄河中上游与海河上游地区。(2)范围:太行山脉以西,日月山以东,长城以南,秦岭以北。(3)地表特征:沟谷发育,地表破碎。2水土流失危害的主要表现(1)对耕地的影响:使耕地土层变薄、土壤养分流失、耕地质量下降,导致农作物单位面积产量降低。(2)对生态环境的影响:造成当地生态环境恶化,直接或间接地诱发和加剧了自然灾害。(3)对黄河的影响:使黄河泥沙含量剧增;大量泥。</p><p>19、第一节 区域水土流失及其治理,以黄土高原为例,一、具体措施 1、工程措施,(1)建淤地坝 (沟谷) 思考:建淤地 坝有什么作用?,在黄土高原地区广泛流传着:“宁种一亩沟,不种十亩坡”、“打坝如修仓,拦泥如积粮,村有百亩坝,再旱也不怕”,“沟里筑道墙,拦泥又收粮”的歌谣,这是黄土高原地区人民群众对淤地坝地位与作用的真实评价。,水平梯田剖面示意图,2、生物措施。提高 是治理水土流失的根本措施之一。 不适宜耕种的地区退 还 还 ,恢复 。 有条件的地区大力 ,实行 结合,增加 ,提高土壤的 防止 。,植被覆盖率,耕,林,草,地表植被,。</p><p>20、课下能力提升(七)区域水土流失及其治理以黄土高原为例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4分)黄土高原是我国四大高原之一,也是世界上著名的黄土分布区。这里虽有自然资源(尤其是能源资源)丰富的优势,却存在着生态环境脆弱的劣势。根据所学内容,回答13题。1目前黄土高原地区最大的生态环境问题是 ()A土地荒漠化B酸雨C水土流失 D气候变暖2黄土高原人地矛盾尖锐,关键问题在于()A植被破坏 B人口过度增长C贫困 D环境恶化3下列关于黄土高原生态环境比较脆弱的原因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处于平原向山地高原过渡的地区B处于从湿润区向干旱区过渡的。</p>
【区域水土流失及其治理】相关PPT文档
区域水土流失及其治理 以黄土高原为例
高三地理区域水土流失及其治理.ppt
区域水土流失及其治理——以黄土高原为例.ppt
高二地理区域水土流失及其治理.ppt
高一地理区域水土流失及其治理.ppt
区域水土流失及其治理.ppt
高中地理 3.1 区域水土流失及其治理 以黄土高原为例课件 鲁教版必修3.ppt
区域水土流失及其治理 (2).ppt
高中地理 3.1《区域水土流失及其治理 以黄土高原为例 》课件 鲁教版必修3.ppt
区域水土流失及其治理 (2)
11第一节区域水土流失及其治理-以黄土高原为例.ppt
【区域水土流失及其治理】相关DOC文档
高中地理一轮复习必修三第1讲区域水土流失及其治理——以黄土高原为例题库.docx
高中地理课时分层作业9区域水土流失及其治理__以黄土高原为例鲁教版.docx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网站客服QQ:2881952447     

copyright@ 2020-2025  renrendoc.com 人人文库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400-852-1180

备案号:蜀ICP备2022000484号-2       经营许可证: 川B2-20220663       公网安备川公网安备: 51019002004831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人人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