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认识从何
第六课 求索真理的历程 一、人的认识从何而来 1.实践及其特点 2.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实践的含义、特点)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动力、标准、 目的和归宿) 自学提示 一、人的认识从何而来 1.实践及其特点 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性活动 ◇实践是以人为主体。人的认识从何而来 教学设计。
人的认识从何Tag内容描述:<p>1、第六课 求索真理的历程 一、人的认识从何而来 1.实践及其特点 2.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实践的含义、特点)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动力、标准、 目的和归宿) 自学提示 一、人的认识从何而来 1.实践及其特点 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性活动 实践是以人为主体,以客观事物为对 象的物质性活动; 实践是一种直接现实性活动,可以把 人脑中的观念的存在变为现实的存在。 实践的含义 下列各项属于实践活动的是: 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 的小康社会 法官办案 全国大学生辩论赛 大猩猩用树枝钩食白蚁 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 2020年远景。</p><p>2、人的认识从何而来 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识记 :(1)实践的含义 (2)实践的构成要素 (3)实践的特点理解: (1)实践具有三个基本特征 (2)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3)实践活动的三种形式运用:(1)根据所学知识,结合相关原理,分析说明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性的活动。(2)依据相关原理,说明实践出检验认识的唯一标准。2、能力目标:通过学习实践和认识的关系原理,使学生初步确立科学的实践观,切实认识到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首要的基本观点,确立实践是检验认识的唯一标准的观点。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p><p>3、课题:人的认识从何而来课标要求本框教学内容是贯彻课程标准2.6规定的“列举现实生活中的实例,阐明实践是认识的基础”的要求。教材分析本框共有两个目题:第一目从实践的含义入手,引出实践的三大特征;第二目从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是认识发展的动力、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四方面论述了实践是认识的基础。从地位上看,学好本框不仅有利于从总体上把握各课之间的内在联系,而且能深刻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鲜明特点和本质特征,实现全书的教学目的,在全书中处于重要的地位。学情分析高二学生对高中政治知识已。</p><p>4、人的认识从何而来教学设计教学目标(一)知识1.理解实践的含义及三个基本特点。2.知道生产实践、变革社会的实践、科学实验是人类基本的实践活动。3.理解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能通过具体事例说明,实践是认识的来源、认识发展的动力、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认识的目的和归宿。(二)能力1.通过对辩证唯物主义实践观和历史上其他哲学派别实践观的比较,提高比较分析的能力。2.通过对实践是认识的来源、认识发展的动力、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认识的目的和归宿的学习,正确理解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提高概括总结的能力。3.全面。</p><p>5、框题跟踪检测(八)人的认识从何而来知识点一实践及其特点1实践活动多种多样,下列选项中属于实践活动的是()A蜘蛛结网 B“一国两制”构想C设计解决问题的方案 D经济体制改革解析:选D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性活动。B、C属于认识范畴,A不是人的活动。2对历史人物的评价,要把他放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进行,而不能按照今天的标准来要求。这是因为实践具有()A客观物质性 B社会历史性C主观能动性 D直接现实性解析:选B材料主要说明对历史人物的评价要从当时特定的历史条件出发,这体现了社会历史性,其他三个特点材料没有体现。3在听完。</p><p>6、第二单元: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第四课,第五课,第六课,唯物论,认识论,第六课 求索真理的历程,第一框 人的认识从何而来,我们能获得真理吗?,我们怎样获得真理?,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实践,陆游,1、实践的含义是什么? 2、实践有哪些特点? 3、实践的基本形式有哪些? 4、理解“实践是认识的基础”?,主要问题:,1.上述材料中是谁在从事活动。</p><p>7、第二单元 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 第六课 求索真理的历程 第1课时 人的认识从何而来,栏目链接,一、理解实践的基本特征应把握以下几方面,栏目链接,栏目链接,精 讲 阐 释,1. 实践是一种物质性活动。这是实践活动与人的认识活动的区别所在。实践的客观物质性首先是由实践的构成要素的客观性决定的。无论是实践的主体、实践的手段还是实践的对象都是客观的。实践活动的过程及其结果也受到客观事物及其运动。</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