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数学新[编号:4756997]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数学新
掌握勾股定理的内容。勾股定理的内容及证明。四、教学难点。四、教学难点。19.2.3一次函数与方程、不等式。在矩形ABCD中。1. 理解一次函数与方程、不等式的关系。一次函数与方程、不等式的关系。理解三角形中位线的概念。能较熟练地应用三角形中位线性质进行有关的证明和计算。A.众数 B.中。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数学新Tag内容描述:<p>1、171 勾股定理(一)一、教学目的1了解勾股定理的发现过程,掌握勾股定理的内容,会用面积法证明勾股定理。2培养在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总结规律的意识和能力。3介绍我国古代在勾股定理研究方面所取得的成就,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促其勤奋学习。二、重点、难点1重点:勾股定理的内容及证明。2难点:勾股定理的证明。三、例题的意图分析例1(补充)通过对定理的证明,让学生确信定理的正确性;通过拼图,发散学生的思维,锻炼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这个古老的精彩的证法,出自我国古代无名数学家之手。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情怀。例2。</p><p>2、20.3课题学习 体质健康测试中的数据分析一、教学目标1. 初步掌握统计调查活动的全过程;能利用统计的方法对实际生活中出现的情况提出科学合理的建议。2. 在搜集、处理、分析数据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统计观念。二、课时安排1课时三、教学重点对统计数据进行恰当、准确地分析并撰写调查报告。四、教学难点数据分析和得出调查结论。五、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过渡】【过渡】为促进学生积极参加体育锻炼,养成经常锻炼身体的习惯,提高自我保健的能力和体质健康水平,全国各学校每年都要从身体形态,身体机能,身体素质等方面对学生的体质健。</p><p>3、19.2.3一次函数与方程、不等式预习案一、学习目标1、理解一次函数与方程、不等式的关系;2、会根据一次函数的图象解决问题;。二、预习内容预习课本十九章第二节P96-98内容。1、对于任意一个一元一次方程 (a0),它有唯一解,我们可以把这个方程的解看成函数y=ax+b的函数值为 时,与之对应的 的值。2、对于任意一个一元一次不等式ax+b0(a0),我们可以把这个不等式的解集看成函数y=ax+b当 时自变量 3、每个二元一次方程都可以改写为 形式,每个方程都对应一个一次函数,也就对应一条直线,这条直线上每个点的坐标都是这个二元一次方程的解。。</p><p>4、矩形一、选择题1.如图,四边形ABCD的对角线互相平分,要使它变为矩形,需要添加的条件是()A. AB=CDB. AD=BCC.AOB=45D.ABC=902. (辽宁东北育才中学月考)如图所示,在矩形ABCD中,对角线AC、BD相交于点O,ACB=30,则A0B 的大小为( ).A.30B.60C.90D.1203下列命题中不正确的是( )A.直角三角形斜边中线等于斜边的一半B.矩形的对角线相等C.矩形的对角线互相垂直D.矩形是轴对称图形4矩形邻边之比34,对角线长为10cm,则周长为( )A.14cmB.28cmC.20cmD.22cm5.(易错题)如图所示,四边形PAOB是扇形OMN的内接矩形,顶点P在上,且不与M,N重合,当P。</p><p>5、19.2.3一次函数与方程、不等式一、教学目标1. 理解一次函数与方程、不等式的关系;2.会根据一次函数的图象解决问题;3.实例引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增强学生学习数学、探索数学奥秘的意愿。二、课时安排1课时三、教学重点一次函数与方程、不等式的关系四、教学难点利用图象解决方程、不等式的问题。五、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过渡】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一次函数的相关性质。现在,我有一个问题,想要考一下大家。(1)解方程5x+10=0。(2)当自变量x为何值时,函数y=5x+10的值为0?【过渡】这两个问题其实都特别简单,大家观察这两。</p><p>6、1.平行四边形的判定(3)【学习目标】:1、理解三角形中位线的概念,掌握它的性质。2、能较熟练地应用三角形中位线性质进行有关的证明和计算。【学习重点】:理解三角形中位线的概念,掌握它的性质。【学习难点】:能较熟练地应用三角形中位线性质进行有关的证明和计算。三、 自主学习:1、三角形的中位线的定义 2、一个三角形有 条中位线,三角形的中位线和中线一样吗? 3、自主阅读P4749课本四、 合作交流探究与展示:1、三角形的中位线与第三边有怎样的关系? 动手量并猜测: 证明如图,点D、E分别是的边AB,AC的中点,求证:DEBC , 且。</p><p>7、20.3 课题学习 体质健康测试中的数据分析一、夯实基础1班里选举班长,采用全班无记名投票的方式民主选举,选举结果主要依据是()A 平均数B 中位数C 众数D 方差2在某校“我的中国梦”演讲比赛中,有9名学生参加决赛,他们决赛的最终成绩各不相同其中的一名学生想要知道自己能否进入前5名,不仅要了解自己的成绩,还要了解这9名学生成绩的()A众数B中位数C平均数D方差2有二十二位同学参加智力竞赛,他们的分数互不相同,按分数高低选十一位同学进入下一轮比赛,小明知道了自己的分数后,还需知道哪个统计量,就能判断自己能否进入下一轮比。</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