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 人教版二年级上册语文全册教案[编号:1877266]
人教版二年级上册语文全册教案
《识字1》教学设计。教学目标。教学目标。感受秋天景色的美好。会写10个字。使学生感受秋天的美丽。会认八个生字。会写八个生字。去感受秋天的美丽。美丽的秋天。整理小学二年级(人教版)语文上册教案全册。会认12个生字。 自制生字卡片、收集关于秋天的词语。
人教版二年级上册语文全册教案Tag内容描述:<p>1、按住Ctrl键单击鼠标打开全册配套视频动画讲课播放识字1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 学会本课的9个生字,其中田字格上是1个只识不写,并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2 认识本课所介绍的事物,初步了解秋天的一些特征,懂得秋天是丰收的季节,感受秋天景色的美好,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识字、写字;“臼”笔顺。 教教学过程: 一 复习旧知,揭示课题1 上学期,我们已经学过了关于“春天”、“夏天”的归类识字,韵文还记得么?谁来背给同学听。2 今天我们来学习关于“秋天”的归类识字。板书课题,齐读。二初步看图,读课文1 观察书。</p><p>2、教案课题识字1教学目标1、 认识11个生字。会写10个字。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了解秋天景色的特点,喜欢秋天。3、有收集词语的兴趣。教学重难点1、倡导学生自主识字,在生活中识字。2、读准前后鼻音和平翘舌音的字,用多方式来反馈和巩固。教学准备写有生字的小黑板教学时间教学时间:二课时教 学 过 程教学随录第 一 课 时一、揭示课题。炎热的夏天刚刚过去,凉爽的秋天就来到了。今天我们一起走进秋天,去欣赏秋天的美丽景色。二、欣赏图片。1、拿出事先准备好的秋天的图片展示给同学看。2、班内欣赏。把收集到的图片用几个词语或。</p><p>3、1、 秋天的图画教案教学目标1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感受秋天的美丽,初步懂得“劳动创造美”的道理。2学习生字,会认八个生字,会写八个生字。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教学准备:相关教学课件教学过程:一、说话入境,绘画导入秋姑娘悄悄来到我们身边,你们找到她了吗?1先同桌交流自己课外在小道旁、广场中、公园里、草地上观察到的秋天景象。2在音乐声中,让孩子们画、剪、贴,自己动手装扮教室。成熟的瓜果,金色的稻浪,南飞的大雁3就让我们在这喜人的丰收图中学习秋天的图画吧!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学习小组合作学习;画画。</p><p>4、识字1教学目标:1、会认“宜、层”等11个生字。会写“宜、实”等10个字。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3、有收集词语的兴趣。4、能通过抽象的文字了解秋天景色的特点,去感受秋天的美丽。在让小朋友感受美丽景色的同时,认识到环境保护是多么的重要,从而增强小朋友们的环保意识。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会认11个生字,会写10个生字。教学难点:感悟秋天的美好,养成收集词语的习惯。课时安排:两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观看图片,激发兴趣:送走了炎热的夏天,凉爽的秋天便悄悄地来到了。秋天的景色美如一幅幅多彩的图画呢!你们愿。</p><p>5、二年级上册语文教材分析本册教科书设计了八个专题,围绕专题以整合的方式组织了八组教材内容。依次是:美丽的秋天,丰富多彩的学校生活,热爱祖国,怎样看问题、想问题,友好相处、团结合作,关爱他人,保护环境、爱护动物,热爱科学。每个专题的涵盖都比较宽泛,避免了局限性。教材内容比较贴近儿童生活,体现时代特点,具有一定的德育价值。每组教材都包括导语、一课“识字”、四五篇课文以及“语文园地”。各部分相互联系,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识字课的形式多样,有词语、成语、谚语、三字经、对联、儿歌等。全册课文共三十四篇,内容。</p><p>6、1、 秋天的图画教案教学目标1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感受秋天的美丽,初步懂得“劳动创造美”的道理。2学习生字,会认八个生字,会写八个生字。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教学准备:相关教学课件教学过程:一、说话入境,绘画导入秋姑娘悄悄来到我们身边,你们找到她了吗?1先同桌交流自己课外在小道旁、广场中、公园里、草地上观察到的秋天景象。2在音乐声中,让孩子们画、剪、贴,自己动手装扮教室。成熟的瓜果,金色的稻浪,南飞的大雁3就让我们在这喜人的丰收图中学习秋天的图画吧!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学习小组合作学习;画画。</p><p>7、整理小学二年级(人教版)语文上册教案全册识字1教学目标:1?会认12个生字,会写10个字。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3?有收集词语的兴趣。教学重点:识字写字。教学准备:自制生字卡片、收集关于秋天的词语。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孩子们,过了炎热的夏天,我们走进了凉爽的秋天。秋天的景象真美呀,就像一幅多彩的图画。二、读中识字。1?学生自由试读词语。2?分组互助读词语,再开火车读词语。3?出示生字,学生自主认读(读准前后鼻音和平翘舌音的字“层、尽、染、淡、登、翠、爽、壮”。)4?开火车读生字。5 同桌卡片抽读。三、朗读感。</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