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 人教版六年级下册语文第八[编号:16286002]
人教版六年级下册语文第八
学习目标。1.学习并积累。3.学习抓住事物特点进行叙述的说明方法。了解客家民居及傣家竹楼的特点。学习列数字、打比方、举例子的说明方法。2.一组中国民居邮票图片。学习重难点。学习重难点。了解客家民居、傣家竹楼的鲜明特色。3.学习课文准确的说明和生动形象的描述。作者对。发现了不同民族民居的差别。同样是民居。
人教版六年级下册语文第八Tag内容描述:<p>1、各具特色的民居学习目标1学习并积累“奇葩、安然无恙、和睦”等词语。2有感情朗读课文,了解客家民居和傣家竹楼的特点。3学习抓住事物特点进行叙述的说明方法。教学重难点了解客家民居及傣家竹楼的特点,学习列数字、打比方、举例子的说明方法。课前准备 1关于土楼和竹楼的图片2一组中国民居邮票图片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初识民居。1出示民居邮票一组,说说你认识其中的哪些民居。2介绍民居:民居是建筑中最早出现的类型,是中国建筑史上对民间居住建筑物的习惯称呼,作为住房的民居在人们的日常生活建筑中占有极为重要的位置。我国的民。</p><p>2、各具特色的民居一、教材分析本文节选自作家何其芳的回忆周恩来同志。课文记叙了在建国初期,作者送稿件去中南海请周总理审阅,目睹了总理一夜辛勤的工作,歌颂了总理为国家为人民不辞劳苦的工作精神和简朴的生活作风,抒发了热爱和敬仰周总理的思想感情。课文记叙的是平平常常的事,说的话,都是普普通通的话,全文没使用华丽的词藻,没有夸张的句子,几乎没有任何铺陈、点染。作者怀着对总理深深的敬意,用质朴的语言,对总理一夜的工作,做了真切的描写,读起来,有真情实感。作者对总理敬仰、赞佩之情,充盈于字里行间,引起读者的共鸣。</p><p>3、8、各具特色的民居学习目标1学习并积累“奇葩、安然无恙、和睦”等词语。2有感情朗读课文,了解客家民居和傣家竹楼的特点。3学习抓住事物特点进行叙述的说明方法学习重难点了解客家民居及傣家竹楼的特点,学习列数字、打比方、举例子的说明方法。教学准备1关于土楼和竹楼的图片2一组中国民居邮票图片自学提纲客家民居和傣家竹楼有着怎样的特点,请同学们带着这样的问题自由通读全文,要求读准每个字的字音。看看你读懂了什么,有什么疑问,在书上标记一下。检测练习1、出示词语认读:闽西南 粤东北 奇葩 骚扰 夯筑 竹篾 布局均匀 风雨侵蚀。</p><p>4、各具特色的民居说课稿一、 教学内容分析各具特色的民居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六年级下册第二组继北京的春节藏戏之后又一篇展示绚丽多彩的民俗风情的说明性散文。里面介绍了客家民居和傣族的竹楼。文章分两部分,有各自的标题,独立成文,用词准确,语言优美,生动形象地向人们描述了独具特色的民居。中国民居具有古老而独特的魅力,是中华文明的宝贵遗产,体现了民族的智慧和深厚的文化底蕴。这篇课文是本单元的略读课文,是写我国地方民居的说明文,介绍了特色鲜明的客家民居和傣家竹楼。二、学情分析这是一篇展示绚丽多彩的。</p><p>5、8 各具特色的民居学习内容:8 各具特色的民居学习目标:1.读读记记“和睦、酷热、蜂拥而至”等词语。2.默读课文,了解客家民居、傣家竹楼的鲜明特色,体会中国传统民居丰富的文化内涵。3.学习课文准确的说明和生动形象的描述,积累语言,领悟表达方法。4.学习对比阅读方法。学习重难点:了解客家民居及傣家竹楼的特点,学习列数字、打比方、举例子的说明方法。导学准备:学生:搜集有关中国民居的文字、图片资料。教师:根据课后资料袋的提示,准备一些图片或音像资料。学习时数:一课时学习过程:自主学习:一、导入定向:1.我们的祖国地。</p><p>6、教学反思参考1)各具特色的民居我们知道,抓特点的一种方法是“将同类事物相比较,找它们的不同点”。读这篇课文,我们发现,作者对“不同民族的民居”进行了比较,发现了不同民族民居的差别。同样是民居,客家民居建造在偏僻、遥远的山区,而傣家竹楼建造在凤尾竹和油棕林内临水的地方;客家民居是营垒式住宅,建造成圆形、依照八卦布局排列、有防火墙的三层以上的土楼,傣家竹楼则用竹子架成正方形、上下两层。同样是民居,不同的民族在建筑材料、建筑风格上大不相同,这是不同民族民居的外在特点。那么,为什么客家民居和傣家竹楼会有。</p><p>7、各具特色的民居课堂同步作业【字词荟萃】1、给下列汉字加上偏旁,组成新字,再组词。辟 扁 感2、在带点字正确的读音下面画横线。数以千计(sh sh) 处事(ch ch) 空地(kn kn)3、把词语补充完整。( )拥而至 喜( )洋洋 遮天( )地 整齐( )一【句段集锦】读句子,回答问题。(1)在闽西南和粤东北的崇山峻岭中,点缀着数以千计的圆形围屋或土楼,这就是被誉为“世界民居奇葩”的客家民居。“奇葩”的意思是 ,在这个句子中,“奇葩”指的是 。从“数以千计”这个词语可以看出 。(2)傣族人家至今依然保持着“多起竹楼,傍水而居”。</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