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新课标八年级上册
教学目标。 5.了解作者笔下的理想社会。理解作者寄托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我国人口相当于欧洲西部30多个国家人口之和的2倍多。图1.9 我国人口的增长。水不仅维持地球一切生命。我国面积最大平原。我国第三大平原。第1节 河流和湖泊概况。人教版新课标八年级语文第一单元教学设计。掌握新闻知识。
人教版新课标八年级上册Tag内容描述:<p>1、新课标人教版初中八年级上册21桃花源记精品教案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理解、积累重点文言词语和句式,通译全文。2.整体把握文章内容。3.理解本文深刻的主题思想,感受作者美好的社会理想。4.学习本文虚景实写、实中有虚的写作手法及叙事脉络清晰、描写生动的特点。5.了解作者笔下的理想社会,理解作者寄托的思想感情。教学重点:1.积累文言词汇和句式,疏通文意。2.感受桃花源优美的环境,淳朴的人情,和平安定、丰衣足食的生活,民主平等、其乐融融的人际关系。教学难点:理解陶渊明虚构这一扑朔迷离的桃源胜境的目的,正确评价课文所描绘的。</p><p>2、欢迎光临,地理课堂,水资源,一、水是宝贵的资源,1、水的作用,2、水资源的概念,人的生命活动和动植物的生长都离不开水。水不仅维持地球一切生命,而且对一切经济问题都有生死攸关的重要意义。,广义:包括海水在内的地球水量总体 狭义:是指地球上的淡水资源。,3、水资源短缺,全球人口的增长 社会经济的发展 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用水量大增,水资源短缺,人类生产活动水污染可用水资源减少,4、我国的水资源,我国水资源:总量居世界第位。 人均占有量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4,居110位之后。全国670个城市中,一半以上存在不同程度缺水现象,其中严。</p><p>3、根据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我国总人口为12.95亿,占世界的1/5以上,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由于我国的人口基数大,每年人口净增1200万,每年的净增人口数相当于荷兰的总人数!,我国人口相当于欧洲西部30多个国家人口之和的2倍多,约相当于非洲和拉丁美洲的人口之和,是名副其实的人口大国。如果全中国的人手拉手站成一列,能围绕地球赤道40多圈。,图1.9 我国人口的增长,关于人口的思考,人口众多且增长迅速对我国社会带来什么影响?,资料一,资料二,资料三,资料四,如何应对我国的人口问题,应该采取怎样的措施?,关于人口的思考,人口众多。</p><p>4、背影朱自清(人教版新课标八年级上)教案设计: 黄冈中学高级教师 陶秀琪一、知识与能力:1、理解倒叙的写法。 2、学习作者抓住特定情景,展开描写的方法。3、体会朴实无华确饱含深情的语言特色。4、理解文章的内容,归纳中心思想。5、了解有关作家、作品的文学常识。6、抓住某一感情的聚焦点展示人物心灵的写作方法。7、理解散文特点及散文的选材。二、过程与方法1、教学重点:学习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学习朴实而饱含深情的语言的同时还要着重理解作家的思想。2、教学难点:课文第二、三段对表达中心的作用是本文的难点。教学中要引。</p><p>5、地形复杂多样,平原,山地,盆地,高原,丘陵,东北平原,我国面积最大平原,华北平原,我国第二大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我国第三大平原,有“水乡”“鱼米之乡”之称,“神州”6号载人飞船成功飞行,顺利返航。飞船的着陆必须具备下列条件: 1.飞船将从这个地区上空多圈次通过 2.场面开阔 3.地势平坦,地表要足够坚硬 4.天气状况良好 5.人口稀疏 “神6”的着陆点是我国的哪一个地形区?,青藏高原 地势平坦 内蒙古高原 地面崎岖 黄土高原 千沟万壑 云贵高原 雪山连绵。</p><p>6、第1节 河流和湖泊概况,一、内流区和外流区,1、外流河与外流区,2、内流河与内流区,第1节 河流和湖泊概况,一、内流区和外流区,二、南方大河珠江,南方大河珠江,南方大河珠江,第1节 河流和湖泊概况,一、内流区和外流区,二、南方大河珠江,三、京杭运河,北京,天津,山东,江 苏,浙 江,上海,通州,杭州,1800千米,海河,钱塘江,第1节 河流和湖泊概况,一、内流区和外流区,二、南方大河珠江,三、京杭运河,四、我国的湖泊,青海湖范围,青海湖传说,纳木错,鄱阳湖,谢谢使用!,设计制作:广西师范大学附属外国语学校 文永明,版权所有:英明在线(http:/www.yin。</p><p>7、人教版新课标八年级语文第一单元教学设计第一课:新闻两则一、 素质教育目标(一)、知识储备点1、掌握新闻常识。 2、了解解放战争概况。(二)、能力培养点1、能写作简单的新闻。 2、体会作者遣词造句的语言美。(三)、情感体验点感受解放战争中我军的英勇气势。二、 教学设想重点:掌握新闻知识。难点:体会作者遣词造句的语言美。教学思路:既从文体上抓住新闻的特点,又从题材上抓住战争的主题。三、 媒体平台教具学具准备:挂图、投影仪、DVD机;多媒体课件。四、 课时安排 三课时五、 教学步骤第 一 课 时一、本课目标1、 学习人民。</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