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b版选修
1.了解反证法的思考过程、特点.(重点、易混点)。2.会用反证法证明简单的数学问题.(重点、难点)。教材整理1 复数的概念及分类。
人教b版选修Tag内容描述:<p>1、一岗双责落实还不到位。受事务性工作影响,对分管单位一岗双责常常落实在安排部署上、口头要求上,实际督导、检查的少,指导、推进、检查还不到位。2.2.2反证法1了解反证法的思考过程、特点(重点、易混点)2会用反证法证明简单的数学问题(重点、难点)基础初探教材整理反证法阅读教材P66P67“例3”以上部分,完成下列问题1反证法的定义由证明pq转向证明:綈qrt,t与________矛盾,或与某个________矛盾,从而判定__________,推出________的方法,叫做反证法2常见的几种矛盾(1)与假设矛盾;(2)与__________、定理、公式、定义或____________。</p><p>2、31.1实数系31.2复数的概念1了解数集的扩充过程,了解引进复数的必要性(重点)2理解复数及其相关概念:实部、虚部、虚数、纯虚数等,明确复数的分类(重点、难点)3掌握复数相等的充要条件,并能应用这一条件解决有关问题(易混点)基础初探教材整理1复数的概念及分类阅读教材P81P84“例1”以上部分,完成下列问题1数系的扩充及对应的集合符号表示________ZQR________【答案】NC2复数的有关概念【答案】实数13复数的分类(2)集合表示【答案】b0b0a0a01判断(正确的打“”,错误的打“”)(1)若a,b为实数,则zabi为虚数()(2)若a为实数,则za一定不。</p><p>3、1 1命题与量词 量词 目标导航 理解全称量词与存在量词的意义 会判断一个量词的全称命题 存在性命题的真假 1 2 课堂对点训练 课后提升训练 1 下列命题中全称命题的个数是 任意一个自然数都是正整数 所有的实数的平方都是非负数 有的等差数列也是等比数列 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 A 0B 1C 2D 3 解析 命题 含有全称量词 而命题 可以叙述为 每一个三角形的内角和都是180 故有三个全称命题。</p><p>4、高中数学 第二章 推理与证明 2 2 2 反证法自我小测 新人教B版选修1 2 1 M不是N的子集 的充分必要条件是 A 若x M 则x N B 若x N 则x M C 存在x1 M 且x1 N 又存在x2 M 但x2 N D 存在x0 M 但x0 N 2 有下列说法 a b 的反面是 a b x y 的反面是 x y或x y 三角形的外心在三角形外 的反面是 三角形的外心在三角形内 其中正确的。</p><p>5、对应学生用书P43 对应学生用书P43 平行投影 平行投影关键在于注意角度的变换及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观点的应用 并由此来处理有关图形的投影问题 如一个圆在平面上的平行投影可能是一个圆 一个椭圆或者是一条线段 但是由于缺乏具体的量的关系 我们对所成的椭圆不能做出具体的量的关系 将圆与平面立体化就形成了平面与圆柱的截面问题 例1 已知 ABC的边BC在平面 内 A在平面 上的正投影为A A 不在边BC。</p><p>6、3 3 排序不等式 课堂探究 1 对排序不等式的证明的正确理解 剖析 在排序不等式的证明中 用到了 探究 猜想 检验 证明 的思维方法 这是探索新知识 新问题常用到的基本方法 对于数组涉及的 排序 及 乘积 的问题 又使用了 一一搭配 这样的描述 这实质上也是使用最接近生活常识的处理问题的方法 所以可以结合像平时班级排队等一些常识的事例 理解 对于出现的 逐步调整比较法 则要引起注意 研究数组这。</p><p>7、3 1 3 复数的几何意义 1 理解复平面 实轴 虚轴等概念 易混点 2 掌握复数的几何意义 并能适当应用 重点 易混点 3 掌握复数模的定义及求模公式 基础初探 教材整理1 复平面 阅读教材P86 例1 以上内容 完成下列问题 建立了直角坐标系来表示复数的平面叫做 在复平面内 x轴叫做 y轴叫做 x轴的单位是1 y轴的单位是i 实轴与虚轴的交点叫做原点 原点 0 0 对应复数0 答案 复平面。</p><p>8、1 2 3 导数的四则运算法则 一 教学目标 了解复合函数的求导法则 会求某些简单复合函数的导数 二 教学重点 掌握复合函数导数的求法 教学难点 准确识别一个复合函数的复合过程以便准确应用求导法则进行求导 三 教学过程 一 复习引入 1 几种常见函数的导数公式 C 0 C为常数 xn nxn 1 nQ sinx cosx cosx sinx 2 和 或差 的导数 uv uv 3 积的导数 uv u。</p><p>9、演绎推理是证明数学结论、建立数学体系的重要思维过程.,复习,合情推理得到的结论是不可靠的,需要证明。数学中证明的方法有哪些呢?,综合法和分析法,直接证明,1 概念 从原命题的条件或结论出发,根据已知的定义、 公理、定理,直接推得命题成立,2 直接证明的一般形式:,例1:已知a0,b0,求证a(b2+c2)+b(c2+a2)4abc,因为b2+c2 2bc,a0 所以a(b2+c2)2abc。</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