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上册语文4
本课中的三首古诗都是描写秋景的。3.理解诗的意思。学会用多种方法理解词语意思。2.学会本课生字认识10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并能根据图片和关键词的意思理解古诗的大意。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初步掌握每首古诗的主要内容。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借助注解理解诗句的意思。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3.结合注释理解古诗的意思。
三年级上册语文4Tag内容描述:<p>1、4古诗三首本课中的三首古诗都是描写秋景的。山行描绘的是秋之色,展现了一幅动人的寒山秋色图,内容形象生动,色彩明丽,给人以美的享受;赠刘景文写的是秋末的景色,荷枯,菊败,橙黄,橘绿,突出了秋天景物的特点。其中描写菊花傲寒斗霜的气概,间接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劝勉之情;夜书所见先是写诗人客游在外,因秋风落叶,感到孤独郁闷,由看到远处篱笆下的灯火,料想有小孩在捉蟋蟀,不禁回忆起自己的故乡和童年时的生活,于是那种郁闷之情又被一种亲切之感所代替。三首诗都配有插图,便于对诗意的理解。三年级的学生对于古诗的了解并。</p><p>2、三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4古诗三首教案4新人教版教学目标:1.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会写生字十三个,背诵三首古诗。2.学会用多种方法理解词语意思,体会诗人丰富的想象,感受诗歌美的意境。3.理解诗的意思,了解秋天的特点,体会诗人热爱秋天、热爱祖国壮丽河山的思想感情。教学重、难点:学会用多种方法理解词语意思,体会诗人丰富的想象,感受诗歌美的意境。教学准备:生字卡片、小黑板教学课时:3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山行一、导入新课1.谈话交流:同学们,一年四季,你最喜欢哪个季节?为什么?(生思考,后交流。)(师)因为有了春。</p><p>3、三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4古诗三首教案3新人教版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默写山行。2.学会本课生字认识10个生字, 会写13个生字, 掌握多音字“挑”的读音和用法。3.理解诗句中的词语, 并能根据图片和关键词的意思理解古诗的大意。能联系诗句, 说说诗中的秋天给自己留下的印象。4.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景象, 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体会诗人对秋天的赞美之情。教学重难点:1.理解诗句中的词语, 并能根据图片和关键词的意思理解古诗的大意。能联系诗句, 说说诗中的秋天给自己留下的印象。2.体会诗人所。</p><p>4、三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4古诗三首教案1新人教版本课中的三首古诗都是描写秋景的。山行描绘的是秋之色,展现了一幅动人的寒山秋色图,内容形象生动,色彩明丽,给人以美的享受;赠刘景文写的是秋末的景色,荷枯,菊败,橙黄,橘绿,突出了秋天景物的特点。其中描写菊花傲寒斗霜的气概,间接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劝勉之情;夜书所见先是写诗人客游在外,因秋风落叶,感到孤独郁闷,由看到远处篱笆下的灯火,料想有小孩在捉蟋蟀,不禁回忆起自己的故乡和童年时的生活,于是那种郁闷之情又被一种亲切之感所代替。三首诗都配有插图,便于对诗意的。</p><p>5、古诗三首课题: 4. 古诗三首课时安排: 2 课时课标要求:1.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初步学会默读。能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3.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达情意方面的作用。能借助字典、词典和生活积累,理解生词的意义。4.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5.能复述叙事性作品的大意,初步感受作品中生动的形象和优美的语言,关心作品中人物的命运和喜怒哀乐,与他人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6.诵读优秀诗文,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领悟内容。三维目标知识与技。</p><p>6、三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4古诗三首教案新人教版教学目标1.会认本课的“径、斜、赠、橘”等11个生字,会写“寒、径、斜、残”等13个生字,背诵三首诗。2.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初步掌握每首古诗的主要内容,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教学重点体会三首古诗所表现不同的季节景色,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教学难点借助注解理解诗句的意思。课时安排3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山行一、新课导入:创设情境,熟读古诗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播放“香山枫叶”的录像)同学们看到如此醉人的风景,有什么想说的? 这么美的景色,若是让诗人看到了他会怎么做?(生:作。</p><p>7、三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4古诗三首教案2新人教版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3结合注释理解古诗的意思,想象诗中描绘的景色,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4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重点难点重点:有感情地朗读古诗,理解古诗大意。难点:体会古诗表达的意境以及诗人的思想感情。教学准备教学课件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过程第1课时一、导入新课。古诗是我国古代文学史上独有的文学体裁,它有固定的格式,固定的格律,读起来朗朗上口,而且古诗语言优美,意境深远。今天我们要学习一首古诗山行。</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