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论太阳病
n辨太阳病脉证并治 1 n1.太阳之为病。n3.太阳病。第一节 太阳病辨证纲要。第二节 太阳病本证。第四节 太阳病疑似证。第五节 太阳病欲解时。一、太阳病的概念。太阳病是外邪侵袭人体。第一章 太阳病脉证辨治上。病有发热恶寒者。发于阳。发于阴。无热恶寒与或未发热的区别。太阳病。真寒假热---身大热。反欲得衣----- 热在皮肤。
伤寒论太阳病Tag内容描述:<p>1、n辨太阳病脉证并治 1 n1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n2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 名为中风。 n3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 、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为伤寒 。 2 n4伤寒一日,太阳受之。脉若静者,为不 传;颇欲吐,若躁烦,脉数急者,为传也 。 n4伤寒一日,太阳受之。脉若静者,为不传;颇欲吐,若躁烦,脉数急者, 为传也。 n4伤寒一日,太阳受之。脉若静者,为不传;颇欲吐,若躁烦,脉数急者, 为传也。 n5伤寒二三日,阳明、少阳证不见者,为 不传也。 3 n6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 。。</p><p>2、第二章 太阳病辨证论治,概论,第一节 太阳病辨证纲要,第二节 太阳病本证,第三节 太阳病变证,第四节 太阳病疑似证,第五节 太阳病欲解时,概 论,一、太阳病的概念,太阳病是外邪侵袭人体,正邪交争于肌表,以脉浮、头项强痛、恶寒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病证。,要点,病因:,病程:,病位:,病性:,病机:,外邪侵袭,正邪交争于肌表,营卫功能失调,一身之表,初期阶段,表证、实证、阳证,太阳的生理,足太阳膀胱经:起于目内眦,上额,交巅,络脑,下项,挟脊抵腰至足,络肾属膀胱,它是人体最长,穴位最多的经脉。,足太阳膀胱腑:位于下焦与肾相连,主司气化。,。</p><p>3、第一章 太阳病脉证辨治上,六、外感病初起辨阴阳的要点 原文7:病有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无热恶寒者,发于阴也。发于阳,七日愈。发于阴,六日愈。以阳数七,阴数六故也。 病:病人,病证。 阳:阳证,(太阳,阳经)。 阴:阴证,(少阴,阴经)。 注意:无热恶寒与或未发热的区别。,七、辨寒热真假 原文11:病人身太热,反欲得衣者,热在皮肤,寒在骨髓也;身大寒,反不欲得衣者,寒在皮肤,热在骨髓也。 太:通大。 骨髓:深层,内在。 皮肤:表浅,外在。 注意:病人的外在表现与喜恶相矛盾时,应探求本质。 从 精神、面色、胸腹、舌象、。</p><p>4、伤寒学讲义,伤寒论教研室 李赛美,第三节 太阳病变证,一、变证治则及辨证要点,(一)变证治则 (原文16上/P75),太阳病,病程-三日 辨治经过 已发汗 若吐若下若温针 决诊:坏病 治则:“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仍不解。,(二)辨寒热真假 (原文11/P76),病人,真寒假热-身大热,反欲得衣- 热在皮肤,寒在骨 真热假寒-身大寒,反不欲得衣- 寒在皮肤,热在骨。,附:寒热真假辨别参考表,真寒假热(阴极似阳) 望诊:舌淡,苔黑滑润;两颧色红如妆,不红则白中带青;时烦,状若阳证,但精神萎顿。 闻诊:语声细微,气息低弱;无秽恶气。</p><p>5、古一两15 625g 现3 5g 太阳病辨证纲要 太阳病的提纲 原文 太阳之为病 脉浮 头项强痛而恶寒 1 提要 太阳病的脉证提纲 解析 本证成因 风寒外袭 主症和病机 脉浮 外邪袭表 正气因抗邪而浮盛于外 气血必充盛于表 而脉象反映气血活动的状态 故脉应之而浮 头项强痛 太阳经脉上额 交巅 入络脑 还出别下项 外邪束表 太阳经脉受邪 经气运行不利 故头项强痛 恶寒 风寒之邪外束肌表 卫气被伤。</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