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理想与个人理想
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的关系。社会共同理想制约个人理想的实现。个人理想体现社会理想。第十一课 社会理想与个人理。第十一课 社会理想与个人理想 第一课时 正确处理个人理想和社会理想的关系 【教材分析】 本课时内容主要阐释了如何正确处理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的关系。《社会理想与个人理想》教学设计 吕月仪。
社会理想与个人理想Tag内容描述:<p>1、社会理想与个人理想教学设计 吕月仪 哲学与人生 课程教学设计课 题第十一课 社会理想与个人理想班 级11物流1教师吕月仪授课日期2013年4月26日 第2节课时1教学目标1、认知目的与要求:(1)了解何为理想,理想从何而来,理想与现实的辩证关系;(2)明白何为社会理想,社会理想与个人理想之间的辩证关系。2、情感。</p><p>2、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的关系: 社会理想以个人理想为基础 个人理想以社会理想为导向个人理想与社会共同理想是相辅相成的。如果个人理想脱离了的社会理想,就会失去正确的方向,如果离开了个人理想,共同理想就会流于空谈。社会理想要通过个人理想的实现而实现,个人理想只有升华为社会理想,才更深刻,更富有意义。社会共同理想制约个人理想的实现;个人理想促进社会共同理想的实现。人总是存在于一定社会之中,就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的关系而言,社会理想应占主导地位,社会理想指引着个人理想的基本方向,只有树立了科学的、崇高的社会理想,。</p><p>3、个人理想是指处在一定历史条件下和社会关系中的个体对于自己的未来物质生活、精神生活所产生的种种向往和设想。社会理想是指社会全体成员的共同理想,是全体社会占主导地位的共同奋斗目标。这二者辩证统一,相互制约,存在密切的关系。个人理想是社会理想的基础,个人理想体现社会理想。社会理想是个人理想的凝聚和升华,代表和反映着人们的共同愿望和根本利益,归根到底要靠全体社会成员的共同努力来实现,并具体体现在每个社会成员为实现个人理想而进行的活生生的实践中。社会理想指导个人理想,决定和制约个人理想。人不能脱离社会而存。</p><p>4、第十一课 社会理想与个人理想,中等职业教育德育课课程改革国家规划新教材,第四单元,顺应历史潮流 树立崇高的人生理想,第十一课 社会理想与个人理想,第四单元,理想,有它,无它,不一样 有它,像船儿有桨 能漂滩,能斩浪 无它,像一只花公鸡 只知为觅食奔忙 有它,即使天黑下来 也看得见光亮 无它,纵然在大白天 眼前也一片迷茫 它的名字叫理想,1、人生不能没有理想追求 结合课本136页案例分析 什么是理想? 理想的分类 理想的作用,理想是人们对未来美好目标的向往和追求,孙中山的理想推翻帝制,建立民主共和国,袁世凯的理想 实行帝制,独裁。</p><p>5、中等职业教育德育课课程改革国家规划新教材,顺应历史潮流 树立崇高的人生理想,第十一课 社会理想与个人理想,第四单元,第十一课 社会理想与个人理想,【教学目标】 1认知:了解理想与现实、社会理想与个人理 想的辩证关系,理解有关人生理想的 人生问题。 2情感:顺应潮流,树立崇高的人生理想。 3运用:自觉地把个人发展融入到社会发展之 中,确立崇高的人生理想。,第四单元,第十一课 社会理想与个人理想,【教学重点】 1社会理想与个人理想的关系。 2积极创造实现人生理想所必需的条件。 【教学难点】 正确对待理想与现实的矛盾。,第四单元。</p><p>6、第十一课社会理想与个人理想,一、理想源于现实又高于现实二、社会理想和个人理想的关系三、理想对人生发展的重要作用四、确立崇高的人生理想,一、理想源于现实又高于现实1.理想是人们对未来美好目标的向往和追求。2。</p><p>7、社会理想与个人理想 教学设计 吕月仪 哲学与人生 课程教学设计 课 题 第十一课 社会理想与个人理想 班 级 11物流1 教师 吕月仪 授课日期 2013年4月26日 第2节 课时 1 教学目标 1 认知目的与要求 1 了解何为理想 理。</p><p>8、中等职业教育德育课课程改革国家规划新教材,顺应历史潮流 树立崇高的人生理想,第十一课 社会理想与个人理想,第四单元,第十一课 社会理想与个人理想,【教学目标】 1认知:了解理想与现实、社会理想与个人理 想的辩证关系,理解有关人生理想的 人生问题。 2情感:顺应潮流,树立崇高的人生理想。 3运用:自觉地把个人发展融入到社会发展之 中,确立崇高的人生理想。,第四单元,第十一课 社会理想与个。</p><p>9、第十一课社会理想与个人理想一、正确处理好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的关系,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国家规划新教材,高等教育出版社高等教育电子音像出版社,【教学目标】1认知:了解人生不能没有人生追求,了解现阶段我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理解社会理想与个人理想的辩证关系,明确自觉把个人理想融入共同理想之中的道理。2情感态度观念:人生理想对个人成长和社会发展的作用,增强把个人理想融入共同理想之中的自觉性,顺应潮流。</p><p>10、第十一课 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12岁那年,周恩来离开家乡,来到了东北。当时的东北,是帝国主义列强在华争夺的焦点。他在沈阳下了车,前来接他的伯父指着一片繁华、热闹的地方,对他说:“没事可不要到那个地方去玩啊!”“为什么?”周恩来不解地问。“那是外国租界地,惹出麻烦来可就糟了,没处说理去!”“那又是为什么呢?”周恩来打破砂锅问到底。“为什么?中华不振啊!”伯父叹了口气,没有再。</p><p>11、第十一课 社会理想与个人理想,- 用哲学点亮人生 福建第二轻工业学校,导入新课:,来看第116页,“自古英雄出少年”的一段。,书中的两个问题?,立志对人生要重要的指引作用,并有上节课的人生目标的三个方面的重要作用。,鼓舞、约束、鞭策,社会理想与个人理想的关系,一、理想源于实现又高于现实。 (一)理想是人们对未来美好目标的向往和追求,理想不是幻想和空想,具有实现的必要的现实条件,经过奋斗最终是可以实。</p><p>12、中等职业教育德育课课程改革国家规划新教材,顺应历史潮流 树立崇高的人生理想,第十一课 社会理想与个人理想,第四单元,第十一课 社会理想与个人理想,【教学目标】 1认知:了解理想与现实、社会理想与个人理 想的辩证关系,理解有关人生理想的 人生问题。 2情感:顺应潮流,树立崇高的人生理想。 3运用:自觉地把个人发展融入到社会发展之 中,确立崇高的人生理想。,第四单元,第十一课 社会理想与个人理想。</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