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教学设计[编号:4883059]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教学设计
分析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的基本规律及其应用。三是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关系。分析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2、 物质循环的实例—碳循环。3、 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关系。2、以碳循环为例分析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5.3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教学设计。第3节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教学设计Tag内容描述:<p>1、第五章第3节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铜鼓中学生物备课组 2课时一、教材分析在课程标准的具体内容标准中,与本节内容相对应的条目是“分析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的基本规律及其应用”。由此可见,学生对本节内容的掌握需达到应用水平。本小节内容包括四部分:一是碳循环;二是物质循环的概念;三是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关系;四是探究“土壤微生物的分解作用”。关于物质循环的概念,教材首先通过一个讨论题:为什么维持生态系统所需的大量物质,例如氧、水、氮、碳和许多其他物质,亿万年来都没有被生命活动所耗尽?把主题带入课堂,接着通过碳。</p><p>2、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的教学设计 作者: 王杰 首先教师向学生介绍生态农业,当然,也可以要学生课下去预先了解相关生态农业的内容。生态农业简介:生态农业是指在保护、改善农业生态环境的前提下,遵循生态学、生态经济学规律,运用系统工程方法和现代科学技术,集约化经营的农业发展模式。生态农业是一个农业生态经济复合系统,将农业生态系统同农业经济系统综合统一起来,以取得最大的生态经济整体效益。它也是农、林、牧、副、渔各业综合起来的大农业,又是农业生产、加工、销售综合起来,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现代农业。生态农业是以生。</p><p>3、第五章第三节: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舒才有教学任务分析: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以碳循环为例,分析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 (2)说明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关系; (3)关注碳循环平衡失调与温室效应的关系2.能力目标(1)学会分析生态系统中碳循环的方法,并且可以运用于其他元素循环的分析;(2)通过分析“温室效应”的形成与危害,培养学生的推理,联想,思维迁移的能力;(3)利用“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关系”教学过程,培养学生比较,归纳以及对自己所持观点的总结表达能力3.情感目标(1)通过学习人类对碳循环的影响以及温室效应。</p><p>4、5 3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教学设计 课 题 第3节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教 学 目 标 o 1通过碳循环的学习 理解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 并关注碳循环失调与温室效应的关系 o 通过对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比较表格的补充 说明。</p><p>5、江苏省淮安市楚州区范集中学高中生物必修三教学设计 5 3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本节课可以参考课本中本小节的引言所提供的思路进行 一是注意与上节课所讲的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衔接 承上启下 温故知新 二是体现从感性。</p><p>6、云南省德宏州梁河县第一中学高中生物 5 3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必修3 一 内容及其解析 1 内容 本节包括碳循环和能量流动与物质循环的特点两部分 2 解析 本节以碳循环为例来说明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的。</p><p>7、宜宾市一中20162017学年必修3第5章第3节教学设计课题第3章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课时12考点、知识点1、 物质循环的概念、特点2、 物质循环的实例碳循环3、 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关系学习目标1、理解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的概念及特点2、以碳循环为例分析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3、关注碳循环平衡失调与温室效应的关系4、说明能量流动与物质循环的。</p><p>8、5.3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教学设计 课 题第3节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教 学目 标o 1通过碳循环的学习,理解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并关注碳循环失调与温室效应的关系。o 通过对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比较表格的补充,说明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关系。o 阅读课本,依据案例,尝试探究“土壤微生物的分解作用”。目标导引教学讲述与学生练习、讨论相结合教材分析。</p><p>9、江苏省淮安市楚州区范集中学高中生物必修三教学设计:5-3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本节课可以参考课本中本小节的引言所提供的思路进行:一是注意与上节课所讲的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衔接,承上启下,温故知新;二是体现从感性到理性的原则,联系学生比较熟悉的现象,由现象提出问题。除了可以引用课本中列举的现象和提出的问题外,还可以多举一些实例。1教材分析在课程标准的具体内容标准中,与本节内容相。</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