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系统及其稳定
一、单项选择题(共10小题。2.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生态系统的成分、食物链和食物网。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即食物链和食物网。第5章 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 第2节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1.下列有关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叙述中。第5章 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 第5节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
生态系统及其稳定Tag内容描述:<p>1、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单元测试题一、单项选择题1.下图是某森林生态系统物质和能量流向示意图,h、i、j、k表示不同用途的有机物( j是未利用部分),方框大小表示使用量,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进入该生态系统的CO2量与各h产生的CO2总量相等B生产者i的量大于被初级消费者同化有机物的量C流向分解者的k可被生产者直接吸收利用D流经该生态系统的物质和能量可循环利用2.下列生物中,从生态学角度看属于生产者,从细胞学角度看属于原核生物的是()A酵母菌 B水稻 C大肠杆菌 D蓝藻3.下列哪一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最低()A温带草原生态系统 B北极冻原生。</p><p>2、第5章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测试时间:45分钟,评价分值:100分)一、单项选择题(共10小题,每小题3分,共30分)答案:B解析:生态系统中,生物成分之间的取食关系是很复杂的。同一种植物会被不同的动物吃掉,同一种动物也不只吃一种食物。各生物成分之间在取食关系上存在着错综复杂的关系,各种食物链相互交错,相互连接,形成网状结构,称为食物网。食物网是生态系统中普遍而又复杂的现象。能量的流动,物质的迁移、转化就是通过食物链或食物网进行的。 食物链上的各种生物相互影响,相互制约,一环扣一环。如果某一环节发生故障,链条就失。</p><p>3、www.gkstk.com【学习目标】1. 以碳循环为例,分析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2. 尝试探究土壤微生物的分解作用。3. 说明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关系。4. 关注碳循环平衡失调与温室效应的关系。【学习重难点】:学习重点 :分析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学习难点 :说明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关系。【自主学习】知识点观察与思考归纳与结论一. 碳循环1.物质循环的概念2碳循环1.物质循环的范围2.物质循环的“物质”指什么?3.物质循环的特点1.在生态系统中,组成生物体的 等化学元素,不断的进行从无机环境到 ,又从__________回到无机环境的循环过程,。</p><p>4、第5章 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章末总结答题要语必背1生产者都是自养生物,包括绿色植物和硝化细菌等。消费者都是异养生物,主要是动物和营寄生生活的生物。分解者都是异养生物,主要是营腐生生活的细菌、真菌和一些营腐生生活的动物,如蚯蚓、秃鹫和蜣螂等。2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生态系统的成分、食物链和食物网。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即食物链和食物网,同时也是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渠道3能量流动的起点是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流经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生产者固定的全部太阳能。能量流动的特点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4生态系统的物质循。</p><p>5、第5章 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 第2节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一、选择题1下列有关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A能量流动是单向的、不可逆转的B食物链越短,可供最高营养级消费的能量越多C初级消费者越多,次级消费者获得的能量越少D营养级越多,散失的能量越多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能量流动的特点:单向流动、逐级递减。由于相邻两个营养级之间的传递效率为10%20%,无论初级消费者多少,次级消费者获得的能量都是初级消费者的10%20%。2下图是能量流动的图解,对此图解的理解不正确的是()A图中方框的大小可表示该营养级生物所具有的能量多。</p><p>6、第5章 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 第5节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一、选择题1下列生态系统中,自动调节能力最大和最小的依次是()温带草原热带雨林北方针叶林北极冻原ABCD答案B解析生态系统的成分越单纯,营养结构越简单,自动调节能力就越小,生态平衡就越容易被破坏。反之,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越复杂,食物链中各个营养级的生物种类越繁多,自动调节能力就越大,生态系统就越容易维持。2.如图表示某生态系统中甲、乙两种群在一段时间内的数量变化情况。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A两个种群间能量流动方向是甲乙BM点时甲种群的出生率大于死亡率C两个种群间。</p><p>7、第5章 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 第1节 生态系统的结构一、选择题1在一阴湿山洼草丛中,有一堆长满苔藓的腐木,其中聚集着蚂蚁、蚯蚓、蜘蛛、老鼠等动物,它们共同构成一个 ()A生态系统 B生物群落C种群 D物种答案A2下图是某草原生态系统部分食物网简图,据图判断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青蛙和蜘蛛之间既有竞争关系,也有捕食关系B图中的所有生物构成此生态系统中的生物群落C图中所示的食物网中共有4条食物链D蛇在此食物网中处于两个不同营养级答案B3下列四项中的圆分别表示:a生产者、b分解者、c原核生物,d蓝藻、e腐生细菌。能正确表示它们之间。</p><p>8、第5章第5节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a. 阐明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b. 举例说明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c. 简述提高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措施。2.能力目标设计并制作生态缸,观察其稳定性。3.情感目标认同生态系统稳定性的重要性,关注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影响。二、教学重点阐明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三、教学难点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的概念。四 教学流程教学流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环节一:课程导入提供“生物圈号”实验室材料,让学生思考回答讨论题,导入课题。材料:美国科学家于1984年开始。</p><p>9、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一、生态系统的结构,二、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三、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四、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五、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生态系统的功能,一、生态系统的结构,考点1:生态系统的范围,考点2:生态系统的结构,考点3:分析食物网时应注意的问题,返回,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考点1:生态系统的范围,1、生态系统概念:生态系统是在一定空间和时间内,在各种生物之间以及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通过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而相互作用的一个自然系统。即由生物群落与它的无机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统一整体,叫做生态系统。</p><p>10、第五章 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 5.3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项目内容课题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修改与创新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理解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的概念(2)识记、应用碳循环的过程(3)比较得出能量流动与物质循环的关系2、能力目标(1)学会分析生态系统中碳循环的方法(2)通过分析“温室效应”的形成与危害,培养学生的推理,联想,思维迁移的能力(3)利用“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关系”教学过程,培养学生比较,归纳以及对自己所持观点的总结表达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通过学习人类对碳循环的影响,培养学生环境保护意识(2。</p><p>11、5.2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3教学目标概述研究能量流动的实践意义;掌握能量流动的相关计算重点掌握能量流动的相关计算难点掌握能量流动的相关计算教学过程时间设计意图个人备课一、 检查预习检查世纪金榜自主预习【63】完成情况。二、导入新课复习导入三、推进新课1、能量传递效率:(1)能量在相邻两个营养级间的传递效率一般只有_________,也就是说,在输入某一营养级的能量中,只有_________能够流入下一营养级。(2)计算公式。相邻两个营养级间的能量传递效率=________________100%(3)结果:_______越多,在能量流动过程中消耗的能量就___。</p><p>12、5.2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2教学目标分析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过程和特点重点分析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过程和特点难点分析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过程和特点教学过程时间设计意图个人备课一、 检查预习检查世纪金榜自主预习【63】完成情况。二、导入新课复习导入三、推进新课1、【归纳总结】能量流动过程图解(1)模式图(以第二营养级为例)。(2)分析模式图。动物同化的能量=摄入量-粪便中有机物的能量,即第二营养级粪便中的能量不属于第二营养级同化的能量,而是属于第一营养级同化的能量。每一营养级同化的能量分为两部分,一部分在自身的呼吸作用中以。</p><p>13、章末总结,第5章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内容索引,系统构建,规律整合,跟踪训练,系统构建,食物网,分解者,信息传递,全球性,抵抗力稳定性,单向流动,恢复力稳定性,往往双向,物质循环,消费者,负反馈调节,人口增长,自我调节。</p><p>14、广东省新兴县惠能中学2013 2014学年高中生物 第6章 生态系统及其稳定 第2节 保护我们共同的家园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3 课题 第2节 保护我们共同的家园 教学 目标 1 关注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 2 概述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意义。</p><p>15、第4节 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 学习导读 学习准备 1 可以 的消息 情报 指令 数据与信号等称作信息 2 信息传递的一般过程 信息 信息 信息 3 生态系统中信息的种类很多 依据信息的传递方式 一般可划分为 和营养信息四种类。</p><p>16、第5章 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 1 如图表示某生态系统中食物网的图解 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 图中共含有七条食物链 桉树 合欢树属于生产者 B 叶状虫属于初级消费者 第一营养级 C 该生态系统中袋鼬所含的能量最多 D 属于第三营养级的生物有蜘蛛 蜜雀 2 2013长沙县一中月考 下图中的圆分别表示 a 生产者 b 分解者 c 原核生物 d 蓝藻 e 腐生细菌 能正确表示它们之间相互关系的是 3 2013。</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