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动物常见
实验动物常见传染性疾病 1 一、概 述 实验动物传染病的危害 实验动物传染病的卫生防疫。常见实验动物疾病常见实验动物疾病 及控制及控制 1 实验动物的疾病分类 l1.普通病 ①营养性疾病。常用实验动物饲养技术 4 兔兔 q 兔属于哺乳纲。第七章 实验动物常见的传染性疾病。常见实验动物疾病及控制。
实验动物常见Tag内容描述:<p>1、实验动物常见传染性疾病 1 一、概 述 实验动物传染病的危害 实验动物传染病的卫生防疫: 防疫原则 检疫 疾病控制 2 1、造成极大的经济损失 2、污染生物制剂 3、干扰动物实验的顺利进行 4、危害实验工作者的健康 实验动物传染病的危害 3 实验动物传染病的卫生防疫 防疫原则 检疫 疾病控制 4 防疫原则 1、隔离饲养,防止交叉感染。 2、引进动物要严格检疫: 从可信赖的单位引进动物;按国家标准严格检测。 3、坚持卫生消毒制度: 定期对动物房舍和饲养用具进行消毒。 4、饲养管理人员要定期做健康检查。 5、自繁自养多级保种,提高自我更新。</p><p>2、常见实验动物疾病常见实验动物疾病 及控制及控制 1 实验动物的疾病分类 l1.普通病 营养性疾病:主要表现为各种动物营养不良 、维生素缺乏症和矿物质缺乏症等。 内科病:消化系统疾病、呼吸系统疾病、神 经系统疾病、循环系统疾病等 外科疾病 l2.传染性疾病:细菌性疾病、病毒性疾病、 寄生虫疾病、其他病原微生物疾病。 l3.肿瘤 2 一、实验动物感染不同的微生物和寄生虫一、实验动物感染不同的微生物和寄生虫 后,其主要的危害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后,其主要的危害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疾病的暴发流行造成巨大损失:烈性传染病 可导。</p><p>3、常用实验动物饲养技术 4 兔兔 q 兔属于哺乳纲,啮齿目,兔科,草食性动物,性情温顺,群居性差; q 喜干怕热,适宜的环境温度因年龄而异,初生仔兔窝内温度30-32 , 成年兔202;气温超过30或湿度过高,母兔减食、流产、拒乳,仔 兔、成年兔腹泻; q 有食粪特性:软粪在晚上排出,含有较丰富的粗蛋白和维生素,家兔直 接由肛门吞食软粪; q 有啮齿目行为,喜欢磨牙和啃咬;盲肠发达,占腹腔1/3,回盲处有圆小囊; q 胸腔构造与其它动物不同,纵隔将胸腔分左右两室,互不相通。暴露心 脏时,不需人工呼吸; q 雄性腹股沟开放,睾丸可自由下降到阴囊或缩。</p><p>4、第七章 实验动物常见的传染性疾病,第一节 病毒性疾病 第二节 细菌性疾病 第三节 寄生虫性疾病 第四节 传染性疾病对实验动物生产和动物 实验研究的影响 第五节 实验动物传染病的预防和控制措施,2019/3/15,1,第一节 病毒性疾病,一、小鼠传染性脱脚病 病原学:痘病毒科正痘病毒属鼠痘病毒(Poxviridae, mouse poxvirus) 流行病学: 传染源:病鼠、无症状带毒鼠 传播途径:接触传播、消化道传播 易感动物:实验小鼠(某些品系易感,某些品系抵抗) 临床症状:痘斑、脱脚、断尾 诊断:流行病学,临床症状,病毒分离,实验室检查 预防和控制: 。</p><p>5、实验动物 常见 人畜共患病,实验动物传染病与人类健康,在实验动物的体表、体内以及饲养环境中存在着种类繁多的微生物和寄生虫。这些微生物和寄生虫对实验动物可以是致病性的、条件致病性的和非致病性的,有些可能是人兽共患病的病原体。 实验动物作为人工饲养繁育并应用的动物,与人的接触最为密切,因此,实验动物的人兽共患对人的危害较大,有些动物实验的开展可导致严重的公共卫生安全问题。,病毒:汉坦病毒(流行性出血热病毒)、狂犬病病毒、淋巴细胞脉络丛脑膜炎病毒、猕猴疱疹病毒I型(B病毒) 细菌:沙门菌、布鲁杆菌、志贺菌、结。</p><p>6、2019/6/20,1,常见实验动物疾病及控制,Chapter 12,主讲 实验动物中心 张仕斌,一、概 述,实验动物传染病的危害 实验动物传染病的卫生防疫 防疫原则 检疫 疾病控制,造成极大的经济损失 污染生物制剂 干扰动物实验的顺利进行 危害实验工作者的健康,(一)实验动物传染病的危害,(二)实验动物传染病的卫生防疫,防疫原则 检疫 疾病控制,1. 防疫原则,隔离饲养,防止交叉感染 引进动物要严格检疫:从可信赖的单位引进动物;按国家标准严格检测 坚持卫生消毒制度 饲养管理人员要定期做健康检查 自繁自养多级保种,提高自我更新能力 免疫接种,提高。</p><p>7、2019/8/7,1,常见实验动物疾病及控制,Chapter 12,主讲 实验动物中心 张仕斌,一、概 述,实验动物传染病的危害 实验动物传染病的卫生防疫 防疫原则 检疫 疾病控制,造成极大的经济损失 污染生物制剂 干扰动物实验的顺利进行 危害实验工作者的健康,(一)实验动物传染病的危害,(二)实验动物传染病的卫生防疫,防疫原则 检疫 疾病控制,1. 防疫原则,隔离饲养,防止交叉感染 引进动物要严格检疫:从可信赖的单位引进动物;按国家标准严格检测 坚持卫生消毒制度 饲养管理人员要定期做健康检查 自繁自养多级保种,提高自我更新能力 免疫接种,提高。</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