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人人文库网! | 帮助中心 人人文档renrendoc.com美如初恋!
人人文库网

数列课时教材素材

数列、数列的通项公式 目的。已知通项公式能够求数列的项。例一、(教学与测试P91 例二) 求数列的前n项和。例二、求数列前n项和 解。数列极限的定义() 目的。要求学生掌握数列极限的定义。数列极限的感性概念 二、 数列极限的定义 1以数列为例 观察。要求学生掌握求等比数列前项的和的(公式)。

数列课时教材素材Tag内容描述:<p>1、第九教时教材:等比数列(二)目的:在熟悉等比数列有关概念的基础上,要求学生进一步熟悉等比数列的有关性质,并系统了解判断一个数列是否成等比数列的方法。过程:一、复习:1、等比数列的定义,通项公式,中项。2、处理课本P128练习,重点是第三题。二、等比数列的有关性质:1、与首末两项等距离的两项积等于首末两项的积。</p><p>2、第三章 数列第一教时教材:数列、数列的通项公式目的:要求学生理解数列的概念及其几何表示,理解什么叫数列的通项公式,给出一些数列能够写出其通项公式,已知通项公式能够求数列的项。过程:一、从实例引入(P110)1 堆放的钢管 4,5,6,7,8,9,102 正整数的倒数 34 -1的正整数次幂:-1,1,-1,1,5 无穷多。</p><p>3、第二教时教材:数列的递推关系目的:要求学生进一步熟悉数列及其通项公式的概念;了解数列递推公式的意义,会根据给出的递推公式写出数列的前n项。过程:一、 复习:数列的定义,数列的通项公式的意义(从函数观点出发去刻划)二、例一:若记数列的前n项之和为Sn试证明: 证:显然时 ,当即时。</p><p>4、第十教时教材:等比数列的前项和目的:要求学生掌握求等比数列前项的和的(公式),并了解推导公式所用的方法。过程:一、复习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有关性质,及等比中项等概念。二、引进课题,采用印度国际象棋发明者的故事,即求 用错项相消法推导结果,两边同乘以公比:这是一个庞大的数字184,以小麦千粒重为40。</p><p>5、第八教时教材:等比数列(一)目的:要求学生理解等比数列的概念,掌握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并会根据它进行有关计算。过程:一、1.印度国王奖赏国际象棋发明者的实例:得一个数列:(1)2.数列: (2)(3)观察、归纳其共同特点:1“从第二项起”与“前一项”之比为常数。</p><p>6、第四教时教材:等差数列(二)目的:通过例题的讲解,要求学生进一步认清等差数列的有关性质意义,并且能够用定义与通项公式来判断一个数列是否成等差数列。过程:一、复习:等差数列的定义,通项公式二、例一 在等差数列中,为公差,若且求证:1 2 证明:1 设首项为,则。</p><p>7、第十四教时教材:数列的应用目的:引导学生接触生活中的实例,用数列的有关知识解决具体问题,同时了解处理“共项” 问题。过程:一、 例题:1教学与测试P93 例一)大楼共n层,现每层指定一人,共n人集中到设在第k层的临时会议室开会,问k如何确定能使n位参加人员上、下楼梯所走的路程总和最短。(假定相邻两层楼梯长相等)解:设相邻两层楼梯长为a,则当n为奇数时,取。</p><p>8、第六教时教材:等差数列前项和(二)目的:使学生会运用等差数列前项和的公式解决有关问题,从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过程:一、复习:等差数列前项和的公式二、例一 在等差数列中 1 已知 求和;解: 2 已知,求解:。</p><p>9、第二十教时教材:求无穷递缩等比数列的和目的:要求学生掌握无穷递缩等比数列的概念及其求和公式,并能解决具体问题。过程:一、 例题:例一、 已知等比数列,求这个数列的前n项和;并求当 时,这个和的极限。解:公比 , 解释:“无穷递缩等比数列”1 当时。</p><p>10、第五教时教材:等差数列前项和(一)目的:要求学生掌握等差数列的求和公式,并且能够较熟练地运用解决问题。过程:一、引言:P119 著名的数学家 高斯(德国 1777-1855)十岁时计算 1+2+3+100的故事故事结束:归结为 1这是求等差数列1,2,3,100前100项和2。</p><p>11、第十一教时教材:等比数列教学与测试第40、41课目的:通过处理有关习题以达到复习、巩固等比数列的有关知识与概念的目的。过程:一、复习:等比数列的有关概念,等比数列前n项和的公式二、处理教学与测试第40课:例一、(P83)先要求x,还要检验(等比数列中任一项an0, q0)例二、(P83)注意讲:1“设”的技巧2 区别“计划增产台数”与“实际生产台数”例三。</p><p>12、第七教时教材:等差数列的综合练习目的:通过练习,要求学生对等差数列的定义,通项公式,求和公式及其性质有深刻的理解。过程:一、复习:1等差数列的定义,通项公式关于的一次函数2判断一个数列是否成等差数列的常用方法3求等差数列前项和的公式二、处理教学与测试P79 第38课 例题1。</p><p>13、第十九教时教材:数列极限的运算目的:继续学习数列极限的运算,要求学生能熟练地解决具体问题。过程:一、 复习数列极限的运算法则例一、 先求极限,再用N定义证明。解:任给则令二、 先求和,后求极限:例二、求极限1 解:原式= (指出:原式=0+0+0+0=0 是错误的)2解:原式=3解。</p><p>14、第十二教时教材:等比数列综合练习目的:系统复习等比数列的概念及有关知识,要求学生能熟练的处理有关问题。过程:一、处理教学与测试P87第42课习题课(2)BAP2P1P3P4Pn1、“练习题”1 选择题。2、(例一)略:注意需用性质。3、(例三)略:作图解决:解。</p><p>15、第十三教时教材:数列求和目的:小结数列求和的常用方法,尤其是要求学生初步掌握用拆项法、裂项法和错位法求一些特殊的数列。过程:一、 提出课题:数列求和特殊数列求和常用数列的前n项和:二、 拆项法:例一、(教学与测试P91 例二)求数列的前n项和。解:设数列的通项为an,前n项和为Sn,则 当时,当时,三、。</p><p>16、第十六教时教材:数列极限的定义目的:要求学生首先从实例(感性)去认识数列极限的含义,体验什么叫无限地“趋近”,然后初步学会用语言来说明数列的极限,从而使学生在学习数学中的“有限”到“无限”来一个飞跃。过程:一、 实例:1当无限增大时,圆的内接正边形周长无限趋近于圆周长2在双曲线中,当时曲线与轴的距离无限趋近于0二、 提出课题:数列的极限 考察下面的极限。</p><p>17、第十七教时教材:数列极限的定义()目的:要求学生掌握数列极限的定义,并能用它来说明(证明)数列的极限。过程:一、 复习:数列极限的感性概念 二、 数列极限的定义1以数列为例 观察:随的增大,点越来越接近即:只要充分大,表示点与原点的距离可以充分小进而:就是可以小于预先给定的任意小的正数2具体分析:(1) 如果预先给。</p><p>18、第十五教时教材:等差、等比数列的综合练习目的:通过复习要求学生对等差、等比数列有更深刻的理解,逐渐形成熟练技巧。过程:一、 小结:等差、等比数列的定义、通项公式、中项公式、性质、求和公式。二、 处理教学与测试P81第39课 习题课(1)1基础训练题2例一 由求 用定义法判定成AP例二 关键是首先要判定或 三、 处理教学与测试P89。</p><p>19、第十八教时教材:数列极限的四则运算目的:要求学生掌握数列极限的四则运算法则,并能运用法则求数列的极限。过程:一、 复习:数列极限的定义 二、 提出课题:数列极限的四则运算法则1几个需要记忆的常用数列的极限2运算法则:如果 则: 3语言表达(见教材,略)此法则可以推广到有限多个数列。</p>
【数列课时教材素材】相关DOC文档
高中数学 数列课时教材素材 09
高中数学 数列课时教材素材 01
高中数学 数列课时教材素材 02
高中数学 数列课时教材素材 10
高中数学 数列课时教材素材 03
高中数学 数列课时教材素材 08
高中数学 数列课时教材素材 04
高中数学 数列课时教材素材 14
高中数学 数列课时教材素材 06
高中数学 数列课时教材素材 20
高中数学 数列课时教材素材 05
高中数学 数列课时教材素材 11
高中数学 数列课时教材素材 07
高中数学 数列课时教材素材 19
高中数学 数列课时教材素材 12
高中数学 数列课时教材素材 13
高中数学 数列课时教材素材 16
高中数学 数列课时教材素材 17
高中数学 数列课时教材素材 15
高中数学 数列课时教材素材 18
高中数学 数列课时教材素材 15(通用)
高中数学 数列课时教材素材 12(通用)
高中数学 数列课时教材素材 06(通用)
高中数学 数列课时教材素材 03(通用)
高中数学 数列课时教材素材 11(通用)
高中数学 数列课时教材素材 01(通用)
高中数学 数列课时教材素材 04(通用)
高中数学 数列课时教材素材 20(通用)
高中数学 数列课时教材素材 13(通用)
高中数学 数列课时教材素材 17(通用)
高中数学 数列课时教材素材 07(通用)
高中数学 数列课时教材素材 05(通用)
高中数学 数列课时教材素材 10(通用)
高中数学 数列课时教材素材 02(通用)
高中数学 数列课时教材素材 16(通用)
高中数学 数列课时教材素材 08(通用)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网站客服QQ:2881952447     

copyright@ 2020-2025  renrendoc.com 人人文库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400-852-1180

备案号:蜀ICP备2022000484号-2       经营许可证: 川B2-20220663       公网安备川公网安备: 51019002004831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人人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