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教学设计案例
教学目标。2. 让学生了解命题的含义。二、教学重点、难点。二元一次方程的意义及二元一次方程的解的概念.。2.2 探索直线平行的条件(2)。教学过程分析。一、教材分析。《探索直线平行的条件》是北师大版《数学》七年级下册第二章第二节的内容。通过探索直线平行的条件的过程。掌握直线平行的条件。
数学教学设计案例Tag内容描述:<p>1、教学资料教育精品资料高中数学教学案例设计汇编(下 部)19、正弦定理(2)一、教学内容分析本节内容安排在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必修5(人教A版)第一章,正弦定理第一课时,是在高二学生学习了三角等知识之后,显然是对三角知识的应用;同时,作为三角形中的一个定理,也是对初中解直角三角形内容的直接延伸,因而定理本身的应用又十分广泛。根据实际教学处理,正弦定理这部分内容共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教师通过引导学生对实际问题的探索,并大胆提出猜想;第二层次由猜想入手,带着疑问,以及特殊三角形中边角的关系的验证。</p><p>2、课题:定义与命题(一) 授课教师:朱成敏 教材:浙教版教学目标:知识技能目标:1 让学生了解定义的含义并了解给一些名称下定义的常用方法;2 让学生了解命题的含义;3 让学生掌握命题的结构,能够区分命题的条件和结论,会把命题改写成“如果,那么”的形式;4 让学生了解类比的思维方法;过程性目标:5 让学生经历术语定义产生的过程,在通过类比、完成填空的过程中培养自学的能力;6 让学生经历“命题”这个名词的定义产生过程,进一步了解命题的含义。教学重、难点:1 了解命题的含义,能够区分“命题”与“正确的命题(真命题)”;。</p><p>3、课题:二元一次方程一、教学目标:1.理解二元一次方程及二元一次方程的解的概念;2学会求出某二元一次方程的几个解和检验某对数值是否为二元一次方程的解;3学会把二元一次方程中的一个未知数用另一个未知数的一次式来表示;4.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渗透类比的思想方法,并渗透德育教育.二、教学重点、难点:重点:二元一次方程的意义及二元一次方程的解的概念.难点:把一个二元一次方程变形成用关于一个未知数的代数式表示另一个未知数的形式,其实质是解一个含有字母系数的方程.三、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通过与一元一次方程的比较,加强学生。</p><p>4、数学新课程创新教学设计案例指 数 函 数教材分析指数函数是基本初等函数之一,在数学中占有重要地位,在实际中有着十分广泛的应用,如细胞分裂、考古中所用的14C的衰减、放射性物质的剩留量等都与指数函数有关有理指数幂及其运算是学习指数函数的基础教材首先通过实例引入什么是指数函数然后给出三个具体例子y2x,y10x,y()x,用描点法画其图像,并借助图像,观察得出指数函数的定义域、值域、图像过定点(1,0)及单调性最后配备恰当的习题及练习在知识的形成过程中,体现图像观察、归纳猜想的思想这节内容的重点是指数函数的图像与性。</p><p>5、2.2 探索直线平行的条件(2),北师大版,新都四中七年级数学组,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学设计思想,教法学法及教学手段,教学过程分析,教学重难点,一、教材分析: 探索直线平行的条件是北师大版数学七年级下册第二章第二节的内容,通过探索直线平行的条件的过程,掌握直线平行的条件。 平行和相交是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基本位置关系,教材对这个问题的处理分三个阶段螺旋上升的呈现.第一阶段七年级上学期,初步认识平行线;第二阶段七年级下学期,探索直线平行的条件和研究平行线的特征;第三阶段八年级下学期,研究平行线性质、判定的形式化表。</p><p>6、2 2探索直线平行的条件 2 北师大版 新都四中七年级数学组 教材分析 教学目标 教学设计思想 教法学法及教学手段 教学过程分析 教学重难点 一 教材分析 探索直线平行的条件 是北师大版 数学 七年级下册第二章第二节的内容 通过探索直线平行的条件的过程 掌握直线平行的条件 平行和相交是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基本位置关系 教材对这个问题的处理分三个阶段螺旋上升的呈现 第一阶段七年级上学期 初步认识平行。</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