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七年级下册第五章
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平行线。[教学重点与难点]。【学习内容】教材P20-22 5.3.2命题、定理、证明。并能感受数学语言的严谨性和数学学习的快乐。【学习重点】准确找出命题的题设与结论。5.3.2命题、定理、证明(2)。1、理解什么是定理和证明。【学习重点】理解证明过程要步步有据。
数学七年级下册第五章Tag内容描述:<p>1、平行线 1、两条直线相交,有几个交点? 复习 A C B D O 二线四角基本图形 邻补角 对顶角 引入 2、a,b有什么位置关系? a b c a b 旋转 c a,b有交点a,b无交点 新授 平行线的定义:在同一平面内, 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平行线。 a b ab 巩固 1、在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 关系有 。 a b a b 巩固 2、两条直线相交,有 个交 点,两条直线平行,有 个交 点。 a b a b O 巩固 3、“不相交的两条直线一定平行” 对吗?为什么? 巩固 4、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 关系有( ) A 平行或相交 B 平行或垂直 C 平行、垂直或相交 D 垂直或相交 。</p><p>2、第五章 相交线与平行线5.1 相交线教学目标1.通过动手、操作、推断、交流等活动,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培养识图能力,推理能力和有条理表达能力2.在具体情境中了解邻补角、对顶角,能找出图形中的一个角的邻补角和对顶角,理解对顶角相等,并能运用它解决一些简单问题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邻补角与对顶角的概念.对顶角性质与应用难点:理解对顶角相等的性质的探索教学设计一.创设情境 激发好奇 观察剪刀剪布的过程,引入两条相交直线所成的角 在我们的生活的世界中,蕴涵着大量的相交线和平行线,本章要研究相交线所成的角和它的特征。观察剪。</p><p>3、5.3.2命题、定理、证明(1)【学习内容】教材P20-22 5.3.2命题、定理、证明【学习目标】1、理解命题的概念,能区分命题的题设和结论,能把命题改写为“如果,那么”的形式,能判断一个命题的真假;2、通过探究过程的学习,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归纳能力;并能感受数学语言的严谨性和数学学习的快乐,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学习重点】准确找出命题的题设与结论,判断命题的真假。【学习难点】找出题设和结论不明显命题的题设与结论。【教法学法】教法:展示观察 引导归纳 学法:观察 思考 判断 合作 交流 展示【学习准备】三角板。</p><p>4、5.3.2命题、定理、证明()【教学内容】教材P20-21 5.3.2命题、定理、证明【教学目标】1、理解什么是定理和证明; 2、能做到有理有据的推理证明,填写证明的关键步骤和理由;3、感受数学语言的严谨性,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及语言表达能力和归纳能力。【学习重点】理解证明过程要步步有据。【学习难点】如何做到学会分析,证明过程步步有据。【教法学法】教法:讲解练习 引导归纳 学法:合作 交流 展示【教学准备】三角板 课件【教学过程】一、自主明标(学生独立思考,6号展示互评)(一)复习引入:指出下列命题的题设和结论,并判断。</p><p>5、第五章相交线与平行线复习【教学内容】第五章相交线与平行线【教学目标】1. 使学生认识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在研究平行线时,能通过有关的角来判断直线平行和反映平行线的性质,理解平移的性质,能利用平移设计图案.2. 通过对知识的疏理,进一步加深对所学概念的理解,进一步熟悉和掌握几何语言,能用语言说明几何图形.【教学重点】重点:复习平面内两条直线的相交和平行的位置关系,以及相交平行的综合应用。 【教学难点】难点:垂直、平行的性质和判定的综合应用。本章相交线与平行线中学习了哪些主要问题.【教法学法】教法;引导观察,。</p><p>6、课时作业(四十一)第五章4利用轴对称进行设计一、填空题1小明把一张长方形纸片对折两次,画上一个花朵,再剪去这个花朵(镂空),展开长方形纸,得到如图K411所示的图案,设折痕为l1,l2,l3,观察图案并填空:图K411(1)花朵与花朵关于________成轴对称,折痕l2既是________与________的对称轴,又是________与________的对称轴,整体上看也是________与________的对称轴;(2)若小明按照上述方式把纸片对折三次,展开后,得到的花朵有________个2如图K412是由9个小等边三角形构成的图形,其中已有两个被涂黑,若再涂黑一个,则整个被涂黑的图。</p><p>7、第五章 数学活动 教学设计 董欣 一 内容和内容解析 本节课的数学活动将第五章 平行线与相交线 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 进一步用平行线判定方法来画平行线 用平移的方法来设计美丽的图案 二 目标和目标解析 1 目标 1 用平。</p><p>8、相交线与平行线 选择题 每小题5分 共30分 1 在同一平面内 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可能是 A 相交 平行 B 相交 垂直 C 平行 垂直 D 平行 相交 垂直 2 如图1 直线AB CD相交于点O 且 AOD BOC 100 则 AOC是 度 A 150 B 130 C 100 D 90 3 如图2 OA OB OC OD 则 l与 2的大小关系是 A 1 2 B l 2 C l 2 D 以上都不。</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