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上册第三
《巨人的花园》教学设计。《题西林壁》 教学设计。3、引导学生结合生活实际体会诗中蕴含的哲理。理解诗句内容。宋代苏轼写的《题西林壁》。《题西林壁》说课。四年级语文《题西林壁》教学设计。《题西林壁》是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古诗两首》中的其中一首。以为学生对于古诗的朗读、背诵会很困难。《题西林壁》教学实录。
四年级上册第三Tag内容描述:<p>1、巨人的花园教学设计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目标1认识8个生字,会写16字。正确读写“鲜花盛开、绿树成阴、鲜果飘香、洋溢、允许、围墙、告示牌、隆冬、孤独、狂风大作、雪花飞舞、草翠花开、训斥、覆盖、凝视、火辣辣、冷酷、愉快、拆除”等词语。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根据课文内容想象画面。(二)过程与方法目标要先让学生独立阅读,运用已获得的方法学习生字,理解词语,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抓住人物态度的变化、感觉的变化和花园情景的变化。(三)情感态度价值观明白快乐应当和大家分享的道理。教学重点引导学生了解故事内容,。</p><p>2、* 语文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 四年级上册第三、四组课文 教学例谈 一、我的认识 1. 第三组教材特点整体情况分析 本单元主题是“中外童话”。一共安排了四篇课文,其中两篇课文为精读课文:英国作家王尔德写的巨人的花园、日本作家新美南吉写的去年的树;另外两篇是略读课文:保加利亚作家埃林 彼林写的幸福是什么、中国作家吕丽娜写的小木偶的故事。 除了去年的树这则童话之外,本组课文整体上篇幅都比较长,内容形象生动,适合孩子阅读。 2.学生基础分析 “不是零起点”童话是学生很喜欢的一种文学样式。之前他们已经接触过很多课内外。</p><p>3、题西林壁 教学设计五年级学生对于学习古诗已初步掌握了基本步骤,即读解悟。而本诗中所蕴含的道理较难掌握,需要紧密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才能理解得更透彻。教学目标:1、学会“壁、侧、缘”三个字词,注意区分形近字“璧、测、喙”;2、理解诗句内容,有感情朗读背诵古诗;3、引导学生结合生活实际体会诗中蕴含的哲理。教学重点:理解诗句内容,有感情朗读背诵古诗。教学难点:引导学生结合生活实际体会诗中蕴含的哲理.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方法:游戏导入,讲练结合,点拨启发等。课前准备:准备六色方竹体、教学课件。教学过程:(一)。</p><p>4、题西林壁教学目标1认识3个生字,会写4个生字。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默写古诗。2体会诗人在庐山时,观察的地点和角度不同,所看到的景象也不一样。3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心境,能把读诗的感受与他人交流。教学重点1借助以前学过的读诗方法,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心境。2引导学生把握好朗读的节奏,掌握抑扬顿挫。教学难点体会诗人“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思想,说说自己的感受。教学课时1 课时教学准备1橡皮泥。 2学生收集有关苏轼的资料。3powerpoint。教学过程一、激情导入师:我们的祖国地大物博,景色优美。在江西省北部。</p><p>5、题西林壁教学设计一、创设情境,导入课题。同学们,我们伟大的祖国。有着五千年的悠久历史和灿烂的文化。其中诗歌就是我国文化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诗这种体裁,语言精炼,所表达的情感却十分丰富,读起来还琅琅上口,所以深受大家的喜爱。今天老师还要和大家一起学习一首古诗,宋代苏轼写的题西林壁。(课件出示课题)二、读题、解题师:请同学们看注释,想一想题目的含义。生1:书写西林壁。生2:题写庐山的西林寺墙壁。师:题是书写、题写,西林是庐山上的西林寺,壁是墙壁。“题西林壁”的意思就是写在西林寺墙壁上的诗。因为诗写在。</p><p>6、题西林壁说课大家好!我今天向大家说课的题目是观潮。下面我将从八个方面来讲述。一、 说教材。古诗题西林壁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语文第七册第二组中的第一篇精读课文。这一组教材围绕“观察与发现”这一专题进行编排,这一组课文选择的文章形式多样,内容丰富,都是关于观察大自然景物和发现大自然奥秘的。题西林壁是诗人苏轼游观庐山后的总结,它描写庐山变化多姿的面貌,并借景说理,从中揭示一种生活哲理来启发读者的思考和领悟。他的哲理用原文是:“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也就是俗语所说的:“当局者迷,。</p><p>7、四年级语文题西林壁教学设计教材分析:题西林壁是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古诗两首中的其中一首。这是苏轼在游历庐山时题在西林寺墙壁上的一首诗。在诗中,作者通过对庐山雄伟壮观、千姿百态景象的赞美,抒发了他“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感慨,其实就是告诉了我们这么一个道理:要想对某个事物有全面的、符合实际的认识,就必须站在客观的立场上,实事求是地去分析问题。学情分析:四年级学生对于学习古诗已初步掌握了基本步骤,即:读解悟。而本诗中所蕴含的深刻道理较难掌握,需要紧密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才能理解得更透彻。教学目标:。</p><p>8、题西林壁教学反思题西林壁是宋代苏轼所写的一首记游诗,古诗前两句写景,后两句写理,旨在告诉学生要全面、客观地看待问题。在教学中,我的教学思路设计如下:复习背诵导入揭题解题知作者吟古诗,理解诗意体会诗境拓展背古诗。虽然教学过程应该说比较清晰了,但我个人认为古诗词的教学对中年级的学生来说是个难点,以为学生对于古诗的朗读、背诵会很困难,没想到大多数的学生都能熟练的朗读古诗,甚至能流利地背诵全诗。看到学生们这么高昂的学习情绪,我也更有信心了。 首先学习的苏轼的题西林壁。教学题西林壁这首诗时,我想让学生一起。</p><p>9、题西林壁教学实录一、教学目标1、学会生字“缘”,理解“识”、“缘”等字在诗句中的意思,说出诗句的大意;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熟读的基础上背诵、默写;3、在理解诗句大意的基础上,体会诗人的思想情感,领会诗中包涵的人生哲理。二、教学重点1、理解诗句大意三、教学难点1、体会诗人的思想情感,领会诗中包涵的人生哲理六、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引入新课:(3分钟)导入: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走近庐山,这座风景优美的名山。相信大家对庐山并不陌生,还记得我们三年级的时候学过的有关庐山的诗文吗?(生答:望庐山瀑布)大家还。</p><p>10、题西林壁 教学设计四年级学生对于学习古诗已初步掌握了基本步骤,即读解悟。而本诗中所蕴含的道理较难掌握,需要紧密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才能理解得更透彻。教学目标:1、借助注释、画面理解诗意。2、有感情地诵读诗句,领略庐山的神奇秀美。3、品味诗句的语言美,体验情感美,领略形象美。4、感悟诗句的意境美,探求哲理美。教学重点:有感情诵读古诗;领略庐山的神奇秀美。教学难点:领悟古诗的哲理美。教学准备:交互式白板课件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方法:游戏导入,讲练结合,点拨启发等。课前准备:准备六色方竹体笔筒、教学课件。教。</p><p>11、9巨人的花园(1)课文在线一天早晨,巨人被喧闹声吵醒了。他抬头望去,一缕阳光从窗外射进来。好几个月没见过这么明媚的阳光了。巨人激动地跑到花园里,他看到花园里草翠花开,有许多孩子在欢快地游戏,他们大概是从围墙的破损处钻进来的。孩子们的欢笑使花园增添了春意。可是巨人又发脾气了:“好容易才盼来春天,你们又来胡闹。滚出去!”孩子们听到可怕的训斥,纷纷逃窜。与此同时,鲜花凋谢,树叶飘落,花园又被冰雪覆盖了。巨人不解地看看四周,突然发现桃树底下站着个小男孩。1. 在括号里填上恰当的字。一()花园一()阳光一()巨人一(。</p><p>12、2019新人教版部编本四年级上册 第一单元 与班级共成长,3.我们班-他们班,第一课时,合作!竞争!,学校内有很多班,我们在一起,难免会发生一些事情。那班级之间有哪些关系呢?(师出示班级合作与竞争的画面)这些关系主要有合作与竞争。,新课导入,目标导学一:走进他们班,讲授新课,活动与探究一:想一想 (1)生阅读教材P16页三幅图内容。 (2)小组合作,探究问题: 在校园里你有类似的问题吗? 你了解其他班级吗? (3)先在小组内交流,各组推荐代表,全班交流与分享,小组合作,探究问题: 在校园里你有类似的问题吗? 你了解其他班级吗?,。</p><p>13、精河县第二小学科学教案第三单元:声 音 单元教材分析:声音单元有比较明晰的概念发展线索。这一单元共有7课时,是四年级学生科学课学习的重要内容,学生很多关于声音的问题可以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得到解决。本单元的前半部分,学生集中探索一些关于声音的产生、传播以及振动的频率、振幅与音高、音量是如何联系的基本规律。在第1课,学生用不同型号的音叉制造出声音,并讨论他们听到的声音的异同点;在第2课,当学生们探索了由不同物体振动发出的声音后,声音是由振动产生的这一概念得到了初步的理解;第3课和第4课,集中探讨声音的两个基。</p><p>14、Analysis of the Third Unit 学科: 英语 年 级 四年级上 设计人 缪华 授课 日期 第( 13 )课时 课题 (教学内容) Unit3 A Lets learn; A Lets chant 学情分析 本单元以“朋友”为话题展。</p><p>15、教 材 分 析 2014学年第 1学期 数学 学科 四 年级 单元 课题 知 识 点 学情分析 第三单元 分数的大小比较 同分母分数的比较中 学生由 几分之几就是几个几分之一 来理解 3个 比7个 小 从而得出 再观察 概括可得出 比较分母相同的分数的大小 分子大的分数就大 的结论 在同分子分数的比较中 结合学生已经掌握的单位分数的大小比较 利用 几分之几就是几个几分之一 并最终得出 比较分子相同。</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