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方法与创新意识第
不如养职工。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第七课 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①任何两个事物之间都是有联系的。②人们可以根据事物的固有联系建立新联系。③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构成了事物的变化、发展。答案 F 人为事物的联系。第32课 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1.世界上任何两个事物之间都存在着相互联系。
思想方法与创新意识第Tag内容描述:<p>1、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精神,保障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国家长治久安、进一步巩固党的执政基础,束城镇深入贯彻全市扫黑除恶会议精神,强化措施,深入扎实开展扫黑除恶专项斗争第10课 创新意识与社会进步1从经济发展的角度来讲,调整结构就要关停一些企业,职工下岗怎么办?著名经济学家厉以宁委员在2016年两会上提出:与其养亏损的企业,不如养职工,因为职工生活有着落,经过培训还可以重新找到工作岗位。从哲学上看,该委员的观点体现了(C)综合性思维,注重优化内部结构矛盾的客观性,要求勇敢。</p><p>2、第三十二课时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及树立创新意识【分析考情扫描考向】考试大纲说考点四年考卷析命题考点展示学习目标真题分布背景追踪核心素养世界是永恒发展的理解:发展的普遍性和实质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理解:事物发展的前途、道路及其要求201811月浙江,28结合中国农业科学家在令其他国家专家望而却步的阿联酋沙漠种出海水稻事例,考查事物发展的途径及量变与质变的辩证关系(选择题)科学精神:坚持马克思主义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201711月浙江,29结合共享单车行业的发展,考查事物的发展的前途和道路(选择题)。</p><p>3、第三十三课时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分析考情扫描考向】考试大纲说考点四年考卷析命题考点展示学习目标真题分布背景追踪核心素养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理解:矛盾的含义和基本属性201711月浙江,39(2)结合贵州铜仁市由“卖汞矿”到“卖文化”的转变,考查矛盾的同一性(综合题)科学精神:坚持唯物辩证法,提高辩证思维能力201704月浙江,30结合共享单车行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考查事物的发展的前途和道路以及矛盾的含义(选择题)科学精神:坚持唯物辩证法,用发展的观点和对立统一的观点看问题201510月浙江,31结合原中纪。</p><p>4、第三十三课时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分析考情扫描考向】考试大纲说考点四年考卷析命题考点展示学习目标真题分布背景追踪核心素养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理解:矛盾的含义和基本属性201711月浙江,39(2)结合贵州铜仁市由“卖汞矿”到“卖文化”的转变,考查矛盾的同一性(综合题)科学精神:坚持唯物辩证法,提高辩证思维能力201704月浙江,30结合共享单车行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考查事物的发展的前途和道路以及矛盾的含义(选择题)科学精神:坚持唯物辩证法,用发展的观点和对立统一的观点看问题201510月浙江,31结合原中纪。</p><p>5、第三十二课时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及树立创新意识【分析考情扫描考向】考试大纲说考点四年考卷析命题考点展示学习目标真题分布背景追踪核心素养世界是永恒发展的理解:发展的普遍性和实质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理解:事物发展的前途、道路及其要求201811月浙江,28结合中国农业科学家在令其他国家专家望而却步的阿联酋沙漠种出海水稻事例,考查事物发展的途径及量变与质变的辩证关系(选择题)科学精神:坚持马克思主义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201711月浙江,29结合共享单车行业的发展,考查事物的发展的前途和道路(选择题)。</p><p>6、第八课 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在静止状态无论怎么解决公正的问题,贫困的人口总不可能摆脱拮据的状况,只有在发展和进步的状态,才能从根本上解决人们的困难。”这是因为()A发展是一种前进性、上升性的运动B没有规律的物质运动是不存在的C静止状态不可能发生任何变化D任何事物都处于运动变化之中解析:选A。题中观点强调的是发展对解决人们贫困的意义,A项从本质上回答了其中原因,符合题意。B、D两项干肢不符。C项观点错误,静止是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并非绝对的不运动。2.漫画蕴含的哲理。</p><p>7、第七课 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互联网、大数据技术与传统产业的不断融合,将催生更多新的大数据创新机会,为实体经济发展带来新的突破。这说明()任何两个事物之间都是有联系的 人们可以根据事物的固有联系建立新联系 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构成了事物的变化、发展 人为事物的联系服从于人的主观需要ABC D解析:选C。互联网、大数据技术与传统产业的不断融合,将催生更多新的大数据创新机会,为实体经济发展带来新的突破,说明人们可以根据事物的固有联系建立新联系,联系构成事物的变化、发展,当。</p><p>8、第33课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课标要求领会全面地、发展地看问题的意义。试判断1任何变化都是发展。()分析:错误。任何发展都是变化,但并非任何变化都是发展,只有前进的、上升的运动变化才是发展。2新出现的事物就是新事物。()分析:错误。新事物一般是新出现的事物,但新出现的事物不一定就是新事物。判断新事物的标准:是否符合客观规律,是否具有强大生命力和远大前途。3事物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分析:错误。事物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事物发展的道路是曲折的,事物发展的途径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4事物总是处在。</p><p>9、第七课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一、判断题(正确的在右边括号中填“T”,错误的填“F”)1.“人都是由过去的经历所塑造的”,该观点的合理性在于它坚持了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答案T2.人为事物的联系,具有“人化”的特点,因而不能以实体的形式独立于人的意识之外。()答案F人为事物的联系,具有“人化”的特点,但一经建立就具有客观性,独立于人的意识之外。3.“互联网+”的出现,再一次证明了整体功能总是大于部分功能之和。()答案F整体功能大于部分功能之和不是必然的、绝对的,而是有条件的,只有当部分以优化结构构成整体时,才能实现“整体功能大于。</p><p>10、第32课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课标要求描述世界是普遍联系、永恒运动的。试判断1世界上任何两个事物之间都存在着相互联系。()分析:错误。联系是普遍的,旨在强调不存在孤立的事物,联系又是有条件的,并非任何事物之间都有联系。2事物的联系是普遍的、客观的,因而是无条件的。()分析:错误。联系是普遍的、客观的,但又是具体的、有条件的。3事物的联系是客观的,只有人力才能改变。()分析:错误。联系是客观的,人可以根据事物固有的联系,建立新的联系,但联系又具有多样性,会随着时间、地点和条件的变化而变化。4人可以根据自身发展需要。</p><p>11、第三单元思想方法与创新意识第31课时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学考领航框题学习目标考向指南世界是普遍联系的理解(b):联系的普遍性、客观性、多样性1.高频考点:联系的普遍性与多样性,整体和部分的辩证关系及其意义2.常考题型:判断题、选择题3.命题预测:以国家某种政策、措施带来的影响为选材,用选择题或综合题的方式考查联系的多样性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应用(c):整体和部分的辩证关系及其意义识记(a):系统的基本特征理解(b):系统优化的方法及具体要求识记排查考点1系统的基本特征整体性、有序性和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理解深化考点2联系。</p><p>12、第三十三课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与辩证否定观考情分析考点展示考试要求考题列举考查热度世界是永恒发展的发展的普遍性和实质b2017浙江4月选考,28(选择)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事物发展的前途、道路及其要求b2017浙江4月选考,30(选择)2017浙江11月选考,29(选择)2016浙江4月选考,31(选择)2015浙江10月选考,10(判断)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及其要求c2018浙江11月选考,28(选择)2018浙江4月选考,28(选择)2017浙江4月选考,30(选择)2017浙江11月选考,30(选择)2016浙江10月选考,30(选择)2016浙江4月选考,31(选择)2015浙江10月选考,32(选择)树。</p><p>13、第三十三课时 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分析考情 扫描考向】,考点一 矛盾的含义和基本属性 1.含义:矛盾就是_________。 2.基本属性:矛盾的对立属性是_______,矛盾的统一属性是_______,它们是矛盾所固有的相反相成的两种基本属性。 3.矛盾的同一性:一是矛盾双方_________;二是矛盾双方相互贯通,即相互渗透、相互包含,在一定条件下可以_________。 4.矛盾的斗争性:体现着对立双方相互_____的倾向和趋势。,对立统一,斗争性,同一性,相互依赖,相互转化,分离,5.矛盾同一性与斗争性的联系,(1)矛盾的同一性是相对的,矛盾的斗争性是绝。</p><p>14、第九课 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基础整合,考点突破,易错点拨,热点聚焦,基础整合 基础梳理网络构建,基础梳理,一、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1.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 (1)矛盾的含义及其属性 含义:反映事物内部对立和统一关系的哲学范畴,矛盾就是 。 基本属性:同一性和斗争性。,对立统一,(2)矛盾的同一性:矛盾双方相互吸引、相互联结的 。矛盾双方相互依赖,一方的存在以另一方的存在为前提,双方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矛盾双方相互贯通,即相互渗透、相互包含,在一定条件下可以 。 (3)矛盾的斗争性:矛盾双方 、 的属性。 (4)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p><p>15、第二课时 主观题对联系和矛盾问题的考查 一、主观题对联系观的考查 1结合材料,运用整体与部分的知识,说明材料现象或做法的原因。 2结合材料,运用联系的相关知识,谈谈对材料中现象或做法的认识。 3结合材料。</p><p>16、第33课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领会全面地、发展地看问题的意义。,课标要求,大题提分揭秘技巧,主干构建易错明辨,核心突破精讲考点,课时作业,内容索引,主干构建易错明辨,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发展概念,发展趋势,发展具。</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