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人人文库网! | 帮助中心 人人文档renrendoc.com美如初恋!
人人文库网

隧道工程复习

二次衬砌采用模筑台车施工。试分析原因并采用何种方法以解决渗水。渗水原因是由于防水板破坏(被刺破或顶破)或接头施工质量问题。隧道二次衬砌施工缝的止水带施工出现质量问题。按施工方法(钻爆法、明挖法、机械法、沉埋法隧道)。(2)理解公路隧道围岩稳定性的影响因 素及其与施工方法的关系。新奥法的全称是新奥地利隧道工程方法。

隧道工程复习Tag内容描述:<p>1、1 某隧道采用复合式衬砌,二次衬砌采用模筑台车施工,施工完后发现施工缝处有水渗出,试分析原因并采用何种方法以解决渗水?答:原因分析:渗水原因是由于防水板破坏(被刺破或顶破)或接头施工质量问题,造成围岩中的水进入防水板内部;另外,隧道二次衬砌施工缝的止水带施工出现质量问题,才最终导致水渗入隧道。解决方法:将渗水的施工缝沿隧道环向凿开形成一条宽约6cm深约10cm的整齐环向缝,在缝中塞入无纺布,此时即将水从隧道的两边拱脚导出。待混凝土表面的水风干后,将横截面沿纵向去掉1/3PVC管(原直径为6cm)用粘接剂粘贴于缝内。</p><p>2、1 第一章 一、隧道的定义及分类 隧道以某种用途、在地面下用任何方法按规定形状和尺寸修筑的断面积大于2平方米的洞室。 分类 1. 交通隧道铁路、公路、水底、航运、人行隧道、地下铁道 2. 水工隧道引水、尾水、导流或泄洪、排沙隧洞 3. 市政隧道给水、污水、管路、线路、人防隧道 4. 矿山隧道运输、给水、通风巷道 二、国际隧道协会英文简称是什么提出了哪四种结构设计计算模型 ITA结构设计计算模型、以工程类比为依据的经验法、以测试为依据的实用法如收敛约束法、作用反作用模型、连续介质模型。 第二章 三、地质超前预报方法的应用原则。</p><p>3、隧道工程复习重点名词解释1、 隧道:以任何方式修建,最终使用于地表以下的条形建筑物,其内部净空断面在2以上的洞室称为隧道。2、 地质超前预报:在隧道勘察阶段,通过综合勘察手段,可查明重要的地质问题,确定影响较大的地质构造和主要的不良地质,对隧道的施工起宏观指导作用。3、岩体:与工程结构有关的那一部分岩石。4、初始应力:对于地壳岩体来说,再未被认为扰动的天然状态下,由岩体的自重和地质构造作用和地质地温作用引起的应力称为初始应力。5、围岩:是指隧道开挖后其周围产生应力重分布范围内的岩体。6、围岩分级:根据长。</p><p>4、1. 隧道的构成及分类隧道构成:主体建筑物(洞身衬砌、洞门)附属建筑物(通风系统、照明系统、防排水设备、安全设备)隧道分类:按用途(交通、水工、市政、矿山隧道)按底层(岩石、土质隧道)按所处位置(山岭、城市、水底隧道)按施工方法(钻爆法、明挖法、机械法、沉埋法隧道)按断面形式(圆形、矩形、马蹄形隧道)按开挖断面大小(特大断面、大断面、中等断面、小断面、极小断面隧道)按长度(特长、长、中长、短隧道)2. 隧道洞口位置的选用原则总原则:早进洞、晚出洞;目的:确保施工、运营的安全具体原则:1.洞口应尽可能设在。</p><p>5、重庆交通大学 隧道及岩土工程系 2012年12月 学习本课程的目的: (1)要求掌握有关公路隧道的勘查、设 计、构造原理和有关计算方法; (2)理解公路隧道围岩稳定性的影响因 素及其与施工方法的关系; (3)了解公路隧道工程施工组织管理。 第1章 绪论 u隧道在我国交通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是什 么? u隧道工程的发展前景和需要解决的难题有 哪些方面? u隧道按照用途分为哪些类型? u在我国隧规中隧道按照长度分为哪些 类型? 第2章 隧道勘察 u隧道勘察的目的和意义是什么? u初步勘察和详细勘察有何异同? u地下涌水和枯水调查的意义是什么。</p><p>6、一、名词解释新奥法:新奥法的全称是新奥地利隧道工程方法,即New Austrian Tunneling Method,缩写为NATM。用薄层支护手段来保持围岩强度,控制围岩变形,以发挥围岩的自承载能力,并通过施工监控量测来指导隧道工程的设计与施工。隧道建筑限界:为了保证隧道内各种交通的正常运行与安全,而规定在一定宽度和高度范围内不得有任何障碍物的空间范围。围岩压力;原岩应力;锚喷支护;复合式衬砌:在不同的时间分层先后施作,它可以是两层、三层或更多的层 ,目前实践的都只外衬和内衬两层,因此又称之“双层衬砌”光面爆破;岩石质量指标;。</p>
【隧道工程复习】相关PPT文档
《隧道工程复习》PPT课件.ppt
【隧道工程复习】相关DOC文档
交通部监理工程师考试隧道问答题知识点复习考点归纳总结.doc
09西南交大隧道工程复习资料.doc
隧道工程复习重点.doc
隧道工程复习题总结.doc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网站客服QQ:2881952447     

copyright@ 2020-2025  renrendoc.com 人人文库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400-852-1180

备案号:蜀ICP备2022000484号-2       经营许可证: 川B2-20220663       公网安备川公网安备: 51019002004831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人人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