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 苏教版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编号:2524006]
苏教版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2. 帮助学生进一步掌握分数除法的计算方法。学生掌握了分数计算法则。2.使学生了解容积单位和体积单位间的关系。3.在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在学习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动手能力。
苏教版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Tag内容描述:<p>1、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教案目录第一单元 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涂色的正方体第二单元 分数乘法第三单元 分数除法树叶中的比第四单元 解决问题的策略w 第五单元 分数四则混合运算第六单元 百分数互联网的普及第七单元 整理与复习第一单元 长方体和正方体课题: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1) 第 1 课时 教学目标:1.认识长方体、正方体的面、棱、顶点以及长宽高(棱长)的含义,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认识它们之间的关系。2.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观察、抽象概括的能力和初步的空间观念。渗透事物间是相互联系、发展变化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教学。</p><p>2、认识体积和容积单位 谁的体积大?谁的体积小? 下面分别搭了几块正方体的积木? 谁的体积最大?谁的体积最小? 谁的体积大?谁的体积小? 谁的体积大?谁的体积小? 谁的体积大?谁的体积小? 为了准确测量或计量体 积的大小,要用同样大的正方 体作为体积单位。常用的体积 单位有立方厘米、立方分米和 立方米。 如果1块正方体的积木大小为 1立方厘米。下面的体积各是多少 ? 手指头的体积大 约有1立方厘米。 生活中哪些物体的体积接近1立方厘米? 哪些物体的体积用立方厘米来表示,更合适 ? 1 哪些物体的体积用立方分米来表示,更合适 ? 你能像这样用手。</p><p>3、六年级上册分数除法说课稿一说教材。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六年级上册的分数除法单元中的例1和例2。例1是分数除法的意义认识,例2是分数除以整数的计算。在这之前学生已经掌握了整数除法的意义和分数乘法的意义及计算,而本课的学习将为统一分数除法计算法则打下基础。例1先是整数除法回顾,再由100克=1/10千克,从而引出分数除法算式,通过类比使学生认识到分数除法的意义与整数除法的意义相同,都是已知两个因数的积和其中一个因数,求另一个因数的运算。例2是分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教学,意在通过让学生进行折纸实验、验。</p><p>4、苏教版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5单元)第一单元 方程1 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1) 教学内容: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11册第1页的例1和“练一练”,练习一的第15题。教学目标:1、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理解并掌握形如axb=c的方程的解法,会列上述方程解决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2、使学生在观察、分析、抽象、概括和交流的过程中,经历将现实问题抽象为方程的过程,进一步体会方程的思想方法及价值。3、使学生在积极参与数学活动的过程中,养成独立思考,主动与他人合作交流,自觉检验等习惯。教学重点:让学生经历寻找实际问题中。</p><p>5、2017年新苏教版最新六年级数学上册教案一、 长方体与正方体第一课时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教学内容: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 教学目标: 1、 使学生通过观察实物、动手操作等活动认识长方体、正方体,知道长方体和正方体的面、棱、顶点以及长、宽、高(或棱长)的含义,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基本特征。 2、 使学生在活动中通过建立图形的表象的过程,进一步积累空间与图形的学习经验,增强空间观念。 教学资源: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一个稍大的纸盒及一个有相对的两个面是正方体的纸盒、学生每人准备一个长方体小纸盒、每个小小组准备一个正。</p><p>6、一长方体和正方体学生在一年级就开始直观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后面的数学学习中又多次把长方体和正方体木块作为学具,逐渐在头脑中留下了这两种立体图形的印象。在四年级观察物体的学习中,从前面、右面、上面仔细观察了长方体和正方体,学生对它们的形状有了更加丰富的感性认识。本单元将系统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知识,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提高他们综合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是边文,请据需要手工删加)第1课时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教材第12页例1、例2及相关练习。1通过看一看、量一量、比一比来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点、。</p><p>7、一 方程教学内容整理与练习授课时间教学目标1、进一步巩固列方程解应用题的方法。2、引导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学会分析问题,找到问题的关键。3、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方程和应用方程的兴趣。课前分析及准备这节课主要是组织学生进行整理与练习,完成“练习与应用”5-10题。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重点启发学生寻找题中数量之间的相等关系。教学方法及媒体运用复习整理法同上节课。知识应用的灵活性、对比性。注重知识间的联系与对比。发现解决问题的实质。联系实际教学、重组教材,注重知识的趣味性教学预设教学生成一、巩固练习1、练习。</p><p>8、一 方程教学内容整理与练习授课时间教学目标1、通过回顾与整理,引导学生梳理本单元所学知识,进一步体会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基本思考方法。2、培养学生抽象思维的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课前分析及准备这节课主要是组织学生进行“回顾与整理”完成“练习与应用”1-4题。教学时可引导学生围绕教材提出的两个问题进行思考,讨论,对本单元知识进行梳理。教学方法及媒体运用复习整理法。通过系统的整理,让学生的知识形成体系。掌握各种形式方程的解答方法。进一步联系实际。加深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教学预设教学生成一、 回顾。</p><p>9、百分数的意义教学内容百分数的意义授课时间教学目标1. 使学生在现实的情境中,初步理解百分数的意义,会正确地读、写百分数。2. 使学生经历百分数意义的探索过程,体会百分数与分数与分数、比的联系和区别,积累数学活动经验,进一步发展数感。课前分析及准备学生掌握了分数的意义。教学方法及媒体运用联系生活实际教学。教学预设教学生成一、创设情境,引导探究需求谈话引入:学校篮球队组织投篮练习。李星明等三名队员的投篮情况如下。姓 名投篮次数投中次数李星明2516张小华2013吴力军3018提问:根据这张表,你认为哪位同学的投篮练习。</p><p>10、一 方程教学内容整理与练习(3)授课时间教学目标1、在探究过程中锻炼思维,提高能力。2、使引导学生围绕评价指标客观评价自己。找出学习中的问题与不足。3、使学生在积极参与数学活动的过程中,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课前分析及准备完成教材第9页 “探索与实践”,“评价与反思”,完成第1114题。教学方法及媒体运用活动设计,注重趣味、动手能力的培养。开展合作学习,增强学生的集体意识。教学预设教学生成一、探索与实践组织学生小组活动的形式开展“探索与实践”第11题先让学生思考三角形的面积与什么有关?要画出符合题意的三角形,。</p><p>11、百分数的意义教学内容百分数的意义练习授课时间教学目标使学生进一步理解百分数的意义,体会百分数与分数与分数、比的联系和区别,积累数学活动经验,进一步发展数感。课前分析及准备学生初步掌握了百分数的意义。教学方法及媒体运用练习法教学预设教学生成一、基本练习1.什么叫百分数?2.说出下面百分数的实际意义地球上陆地面积大约占29%,海洋面积大约占71%。完成书上练习十九第4题的填空。3.完成练习十九第5题:启发学生利用比所表示的份数关系进行思考,沟通比与百分数之间的关系。4.完成练习十九第6题。(1)说一说题中5%和60%的具。</p><p>12、分数连乘的实际问题教学内容:P47例6及练一练,练习九第69题。教学要求: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分数乘法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学会应用一个数乘分数的意义解答分数乘法两步应用题。结合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让学生探索并理解分数乘法的计算方法,感受到学习计算是解决实际问题的需要。在加深学生对乘法意义的理解的同时,发展他们数学思考和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学重点:能熟练进行分数连乘应用题的解答。教学难点:分析分数乘法两步应用题的数量关系。教学过程:一、复习1、先说出把哪个数量看作单位“1”,再把数量关系式补充完整。(1)。</p><p>13、分数除以分数教学内容分数除以分数授课时间教学目标1. 使学生经历探索分数除以分数的计算方法的过程,理解并掌握分数除以分数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计算分数除以分数的试题。2、使学生在探索分数除以分数计算方法的过程中,进一步理解分数除法的意义,体会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课前分析及准备学生掌握了整数除以分数的计算法则。教学方法及媒体运用通过猜测与验证来推导出分数除以分数的计算法则。教学预设教学生成一、复习引新1.口算。2 4 10 6 9 4 2 1 2.揭示课题: 分数除以分数二、教学例41.出示例4,学生读题,列式。提问:这是已知。</p><p>14、分数连乘教学内容分数连乘授课时间教学目标基础性目标:学会计算分数的连乘,知道分数连乘的简便算法和计算时约分的简便方法发展性目标:培养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和计算能力,提高分数乘法计算的熟练程度。课前分析及准备本课教学47页的例6,完成随后的练一练和练习九的69题。本课的内容就是引导学生掌握计算分数连乘的方法教学方法及媒体运用练习法,让学生在练习中掌握分数连乘的计算方法,从中找到一次性约分的计算方法。教学预设教学生成一、 复习1、 口算。题目略2、 笔算 问:分数乘法怎样计算?怎样约分计算比较简便?二、新课教学1。</p><p>15、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教学内容:教科书第2526页的例9、例10,以及随后的“试一试”和“练一练”,练习六第13题。教学目标:1使学生经历操作、观察、猜想、验证、交流和归纳等数学活动的过程,探索并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公式,能应用公式正确计算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并能解决相关的简单实际问题。2使学生在活动中进一步积累探索数学问题的经验,增强空间观念,发展数学思考。教学资源:学生按小组分别准备30个左右1立方厘米的正方体。教学过程:一、导人新课1出示萝卜或橡皮泥做成的长方体。说明:这个长方体的长是3厘米、宽是2厘。</p><p>16、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教学内容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2)授课时间教学目标1让学生经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统一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进一步认识两种几何体的基本特征及它们之间的关系。2使学生会应用长方体、正方体体积的统一计算公式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3让学生知道我国古代数学家在两千多年前就掌握了长方体体积的计算方法,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勇超先贤的信心和决心。课前分析及准备这节课主要是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计算公式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沟通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公式,并在分析比较的基础上,认识。</p><p>17、分数四则混合运算教学内容整理与练习(1)授课时间教学目标1、帮助学生进一步并掌握分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并能正确进行四则混合运算。2、使学生进一步体会整数的运算律同样适用于分数运算,能根据算式的数据特点选择简便的方法进行计算。3、能运用所学的分数运算解决一些稍复杂的实际问题,进一步感受数学知识的实际应用价值,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课前分析及准备指导学生对本单元的学习内容进行“回顾与整理”,完成“练习与应用”的第14题。教学方法及媒体运用通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必须把学生零碎的知识进行系统整理,让新旧。</p><p>18、除法简单应用题教学内容除法简单应用题(1)授课时间教学目标使学生联系对“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已有认识,学会列方程解答“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简单实际问题,进一步体会分数乘、除法的内在联系,加深对分数表示的数量关系的理解。课前分析及准备学生已学会了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实际应用。教学方法及媒体运用联系生活实际,通过具体的生活实例,让学生掌握所学知识。教学预设教学生成一、导入1.出示例5中两瓶果汁图,估计一下,大、小两瓶果汁之间有什么关系?出示:小瓶的果汁是大瓶的。这句话表示。</p><p>19、解决问题的策略替换教学设计连云港市赣榆县黄海路小学 吴凌艳教学内容:苏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8990页。教学目标:1、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初步学会运用替换和假设的策略分析数量关系,确定解题思路,并有效地解决问题。2、使学生在对自己解决实际问题过程的不断反思中,感受替换和假设的策略,对于解决特定问题的价值,进一步发展分析、综合和简单推理的能力。3、使学生进一步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获得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教学重点:明确什么情况下用替换的策略,明确替换的依。</p><p>20、第3课时练习课(用假设的策略解决问题)教材第7374页第814题。1通过练习,使学生进一步学会运用假设的策略分析数量关系、确定解题思路,并有效地解决问题。2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感受假设的策略对于解决特定问题的价值,进一步发展分析、综合和简单推理的能力。重点:掌握用“假设”的策略解决一些简单问题的方法。难点:感受假设策略的价值,会用假设策略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课件。课件出示两道题:1王大妈买了3只鸡和1只鹅,已知1只鸡的价钱是一只鹅的。如果把鸡都替换成鹅,那么王大妈的钱可以买多少只鹅?如果把鹅都替换成。</p>
【苏教版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相关PPT文档
【苏教版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相关DOC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