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 苏科版七年级上册数学第6章平面图形的认识[编号:14720535]
苏科版七年级上册数学第6章平面图形的认识
2.会运用互为余角、互为补角的性质来解题.。二、教学目标。二、教学目标。目的与要求 了解对顶角的概念。知识与技能 能准确地画出图形。会进行图形语言和符号语言的相互转化。1、对顶角的概念和性质。目的与要求 理解和掌握角的意义。知识与技能 理解角的意义及有关概念。知识与技能 理解角的意义及有关概念。
苏科版七年级上册数学第6章平面图形的认识Tag内容描述:<p>1、6.3余角、补角、对顶角教学目标1在具体情境中了解余角、补角,知道等角(同角)的余角相等、等角(同角)的补角相等.2会运用互为余角、互为补角的性质来解题.3 经历观察、操作、说理、交流等过程,进一步说明发展空间观念,学习有条理的表述.重难点灵活运用等角(同角)的余角相等、等角(同角)的补角相等.教学过程一. 情境创设:用一副三角尺,在实物投影仪下,演示课本中的图6-15. 与的度数之间有什么特殊的关系?通过直观、形象的演示,引导学生观察,引入余角、补角的概念.二. 讲授新课.1. 互为余角、互为补角的概念.如果两个角的和是一个直角,这两个。</p><p>2、余角、补角、对顶角一、课题:余角、补角、对顶角(2)二、教学目标目的与要求 了解对顶角的概念,熟练掌握对顶角的性质。知识与技能 能准确地画出图形,掌握角的关系的应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树立严谨科学的学习态度,培养说理论证能力,会进行图形语言和符号语言的相互转化。三、教学重难点1、对顶角的概念和性质。2、概念及性质的运用四、教学过程(一)、情境引入1、如何,测量古塔的底座的角度。2、小孔成像:我国古代的墨子对光学很有研究,它发现光是直线传播的。利用这个原理,他让一个人站在屋外,在阳光的照射下,它在窗户上。</p><p>3、角(2)一、课题: 角(2)二、教学目标目的与要求 理解和掌握角的意义,掌握角的表示方法、角的单位的换算,理解角平分线的意义,会用量角器画出任何角度的角,会用尺规作图画一个角等于已知角知识与技能 理解角的意义及有关概念,会比较两个角的大小,会进行图形语言和符号语言的相互转化。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要用科学严谨的学习态度,数形结合,独立分析问题,增强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说理的能力。三、教学重难点1、角的画法2、角平分线的应用四、教学过程(一)、情境引入角的描述角的表示角的单位动动手:用纸片剪一个角,将角对折,折。</p><p>4、角(1)一、课题: 角(1)二、教学目标目的与要求 理解和掌握角的意义,掌握角的表示方法、角的单位的换算,理解角平分线的意义,会用量角器画出任何角度的角,会用尺规作图画一个角等于已知角知识与技能 理解角的意义及有关概念,会比较两个角的大小,会进行图形语言和符号语言的相互转化。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要用科学严谨的学习态度,数形结合,独立分析问题,增强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说理的能力。三、教学重难点1、角的表示方法和角度的换算2、角的和差表示四、教学过程(一)、情境引入如图,点A、B、C、分别表示足球比赛中3个不同的射。</p><p>5、余角、补角、对顶角一、课题:余角、补角、对顶角(1)二、教学目标目的与要求 了解互余、互补、的概念,熟练掌握余角、补角的性质。知识与技能 能准确地画出图形,掌握角的关系的应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树立严谨科学的学习态度,培养说理论证能力,会进行图形语言和符号语言的相互转化。三、教学重难点1、互余、互补、的概念,余角、补角的性质。2、概念及性质的运用四、教学过程(一)、情境引入三角板演示:观察图形,找出,之间的关系。二、新授如果2个角的和是一个直角,这2个角叫做互为余角。(complementary angle),kCmpl55mentr。</p>
【苏科版七年级上册数学第6章平面图形的认识】相关DOC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