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的基本性质
土壤矿物质、有机质、生物、水份、空气的相互作用使其有了自动供肥和自动调节水、热、气、肥的能力。第一节 土壤的吸收性-保肥供肥性。第四章 土壤的组成与基本性质。体积12%。土壤孔隙中的各种气体。一、土壤孔隙性和结构性二、土壤耕性三、土壤保肥性和供肥性四、土壤酸碱性和缓冲性。一、土壤孔隙性和结构性。2-6土壤热条件。
土壤的基本性质Tag内容描述:<p>1、第四章 土壤的基本性质,土壤矿物质、有机质、生物、水份、空气的相互作用使其有了自动供肥和自动调节水、热、气、肥的能力。 但水、热、气、肥能否稳、足、匀、适的满足植物生长的需要,则取决于土壤的一系列基本性质。 包括土壤的吸收性、酸碱性、孔隙性、结构性、及土壤的物理机械性。,第一节 土壤的吸收性保肥供肥性,一、概念: 土壤吸收性是指土壤具有吸收和保持各种离子、分子和粗悬浮体的能力。 生产表现:,二、土壤吸收性的类型和机制,根据吸收性产生机制的不同,将其分为5种。 1、土壤机械吸收作用: 土壤是一种多孔体,可将大于。</p><p>2、主讲人:张彬,第四章 土壤的组成与基本性质,第一节 土壤的组成,1.固体物质土粒 土壤矿物质:占重量95%以上,体积38%; 土壤有机质:重量的5%以下,体积12%。 2.液体:溶盐类和简单有机物的水溶液 3.气体:土壤孔隙中的各种气体。,1.继承了岩石和母质的特点: O, Si, Al, Fe 含量在80%以上 2.包含了生物活动的产物,反映地区水热条件所带来的物质迁移、 转化和富集特点 Si(非金属元素)在土壤中相对富集; Al,Fe,Ca,Mg,K,Na(金属元素)倾向淋失; C,N在土壤中含量较岩石高20,10倍。,一、土壤的三相组成,二、土壤的化学组成,三、土。</p><p>3、第三章第三章 土壤的基本性质土壤的基本性质 物理性质物理性质 物理化学物理化学 性质性质 化学性质化学性质 土壤肥力土壤肥力 生物性质生物性质 生物生物 化学性质化学性质 生物生物 物理性质物理性质 第一节第一节。</p><p>4、植物生产与环境,第二节土壤的基本性质,一、土壤孔隙性和结构性二、土壤耕性三、土壤保肥性和供肥性四、土壤酸碱性和缓冲性,一、土壤孔隙性和结构性,(一)土壤孔隙性土壤密度和土壤容重是描述土壤孔性的两个重要的物理量。1.土壤孔隙度土壤孔隙度是指单位体积土壤中孔隙体积占土壤总体积的体积分数。,2土壤孔隙类型根据土壤孔隙的通透性和持水能力,将其分为三种类型:毛细管孔隙、通气孔隙和非活性孔隙。3土。</p><p>5、第二章,土壤基本特性,2- 4土壤结构和孔隙度,2-2土壤交换和吸收特性,2-5土壤透气性,2-6土壤热条件,2-3土壤养分,2-1土壤酸碱反应,土壤酸碱反应中国大多数土壤酸碱反应都在pH 4。地理分布上有“东南酸西北碱”的规律。它大致以长江(北纬33度)为界。长江以南的土壤是酸性或强酸性的,而长江以北的土壤大多是中性或碱性的。中国土壤的酸碱度南北差异很大。1.土壤酸度是土壤溶液中的h和吸附在土。</p><p>6、第四章 土壤-液相和气相部分的基本性质及土壤养分,第一节 土壤热性质,一、 土壤温度与作物生长,土温对水稻生长与产量的影响,土壤的热容量,土壤不同组成的热容量,不同湿度状况下各种土壤的热容量,热通过土壤颗粒、空气和水的传导,土壤空气:2.0910-4J/(cms) 土壤水:5.43410-3J/(cms) 砂粒:6.68810-3J/(cms),三、土湿变化规律及其影响因素,(一)土温的。</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