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人人文库网! | 帮助中心 人人文档renrendoc.com美如初恋!
人人文库网

网络政治参与

互联网使用\网络社会交往与网络政治参与 李亚妤 【摘要】互联网在中国的政治影响力正日益提升。浅析网络环境下的公民政治参与。提高我国公民政治参与的积极性。网络时代公民政治参与问题研究。全球化视域下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的特点及对策选择。研究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的状况。网络政治参与。网络政治参与 政府公共管理 影响。

网络政治参与Tag内容描述:<p>1、我国公民网络政治参与行为调查问卷 尊敬的女士/先生: 您好! 非常感谢您能参与本次问卷调查!此次问卷调查全部采用无记名方式,所 收集的资料仅用于学术研究,请您不用担心隐私问题! 除特殊说明外,此次问卷所涉问题全部为单选题,请将您认同的选项用黄 色标记,或在选项前打“” ,只能选择一个。谢谢! 您的建议和帮助对我们的研究十分有用,请您认真填答,再次感谢您的参 与! 中国政法大学 2012 年 4 月 第一部分:个人资料(请根据个人实际情况在横线上填写) 1. 您的性别: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您的年龄:_________。</p><p>2、互联网使用网络社会交往与网络政治参与 李亚妤 【摘要】互联网在中国的政治影响力正日益提升,本文从政治参与的角度切入,通过 分析沿海发达城市网民的调查数据,描绘了沿海发达城市网民的网络政治参与现状,并探 寻了影响网络政治参与的两个主要因素:工具层面/心理层面的互联网使用和网络社会交往。 研究结果表明:一,网民们对网络政治参与的积极性比较低;二,上网时间、网络政治信 息接触、社会网络规模、网络社区归属感、开放的人际讨论模式均对网络政治参与有着积 极影响。这说明公民的政治冷漠在网络中也得到了体现,但随着公众对。</p><p>3、浅析网络环境下的公民政治参与摘要: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互联网技术在全球范围内的迅速发展,一种新型的政治参与形式网络政治参与,也随之蓬勃发展。可以说网络政治参与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现存政治制度的不足,但同样的网络政治参与也存在着网络信息泛滥、政府信息透明度不高、法制不健全等问题。如何解决这些问题,提高我国公民政治参与的积极性,对于我国社会民主政治的发展无疑具有积极意义。 关键词:网络;问题;对策;政治参与 一、传统政治参与及网络政治参与概述 (一)传统政治参与及网络政治参与的基本概念 上世纪六十年代,西方。</p><p>4、网络时代公民政治参与问题研究【摘 要】 21世纪以来,随着计算机和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互联网以雷霆之速猛烈地渗透到了人们的日常生活和学习中来,不仅深刻地改变了人们的生产、生活和思维方式,与此同时,也极大地影响着我国公民政治参与的热情和能力。我国目前正处于社会转型期的攻坚阶段,全面地分析和正确把握网络时代我国公民政治参与中存在不足和弊病,并有针对性地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对提高现阶段我国公民政治参与的热情和能力,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有着不可替代的的现实意义。 一 公民政治参与的内涵及意义 (一)公民政治参。</p><p>5、全球化视域下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的特点及对策选择摘 要: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互联网已经成为公民表达意见、参政议政的主要渠道。青年学生是公民网络政治参与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的状况,根据他们的特点制定相关的法律,采取正确的措施,引导他们辨别网络信息的真伪,正确使用网络表达政治见解,行使参政议政的权利。 下载 关键词: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法制化 网络的方便快捷、信息量大、影响面广及政府对网络信息越来越重视等特点,激起了大学生的网络政治参与热情;对当代中国民主政治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然而网络。</p><p>6、网络政治参与对政府公共管理的影响摘要:随着互联网的不断发展,社会中的各行各业都积极的将其应用到自身的领域当中,政府公共管理方面自认也不例外。目前,我国的公民已经实现了可以通过网络进行政治参与。本文将对网络政治参与对政府公共管理的有利影响以及不利影响加以阐述。 关键词:网络政治参与 政府公共管理 影响 在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下,我国信息技术水平不断提高。网络成为了重要的载体,公民可以利用网络进行政治参与。但是在参与的过程中也对政府的公共管理造成了双面的影响。它一方面可以使政府的信息透明公开,方面公民的监。</p>
【网络政治参与】相关DOC文档
我国公民网络政治参与行为的调查问卷
新闻大学2011第一期----互联网使用网络社会交往与网络政治参与
网络时代公民政治参与问题研究.docx
全球化视域下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的特点及对策选择.docx
网络政治参与对政府公共管理的影响.docx
刍议公民网络有序政治参与.doc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网站客服QQ:2881952447     

copyright@ 2020-2025  renrendoc.com 人人文库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400-852-1180

备案号:蜀ICP备2022000484号-2       经营许可证: 川B2-20220663       公网安备川公网安备: 51019002004831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人人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