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A.外儒内法。思想是汉武帝时期董。2.说明宋明时期儒学的发展。理解程朱理学对儒学发展的影响。理解宋明理学对中国社会的影响。一、理学产生的背景——儒学的困境与儒学复兴运动。一、选择题(本大题共8小题。C.追求自由平等反对君主专制。第2课 汉代儒学。知道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2.掌握董仲舒新儒学的主要内容。春秋战国时期。
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Tag内容描述:<p>1、课时规范练8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一、选择题1.(2018黑龙江哈九中四模,24)汉初极力削弱秦代遗留下来的酷吏传统,其推崇的理想治国者既不同于“法治”之能吏,也不同于“礼治”之君子,而是推崇“清净慈祥”的“长者”。这说明当时理想的治国理念是()A.外儒内法,大一统B.无为而无不为C.仁为本,为政以德D.礼法并施答案B解析“外儒内法,大一统”思想是汉武帝时期董仲舒提出的,属于汉朝中期,故A项错误;题干中时间为汉初,题干中“推崇清净慈祥的长者”,再结合所学可知,汉初实行黄老无为思想,故B项正确;“仁为本,为政以德”为孔子的政治思想,未得到。</p><p>2、第3课宋明理学学习目标课程标准重点难点1.列举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2.说明宋明时期儒学的发展。1.掌握二程、朱熹、陆王等人的理学思想,理解程朱理学对儒学发展的影响。(重点)2.比较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的异同,理解宋明理学对中国社会的影响。(难点)一、理学产生的背景儒学的困境与儒学复兴运动1.儒学的困境(1)魏晋时期,道教和佛教广泛传播,冲击了儒家思想作为核心价值观念的地位。(2)唐末五代之后,儒学的统治地位进一步受到削弱。2.儒学复兴运动(1)过程唐代韩愈:率先提出了复兴儒学的主张,提出了儒家的“道统”思想。李翱:提出从“。</p><p>3、第41讲宋明理学时间:25分钟满分:6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8小题,每小题5分,共40分)1. (2018山东滨州调研)王阳明认为:“良知致人于平等,亦即使之得自由。盖人求得心,则一切外在之标准悉丧失其威权,而言语行为皆纯由个人自决。”材料表明(D)A将权威作为判断是非的标准B继承了程朱理学的纲常礼教C追求自由平等反对君主专制D为进步思潮产生奠定了基础解析据材料“良知致人于平等,亦即使之得自由。盖人求得心,则一切外在之标准悉丧失其威权,而言语行为皆纯由个人自决”可知王阳明认为每个人找到的良知才是判断是非的标准,故A项错误。</p><p>4、第2课汉代儒学学习目标课程标准重点难点知道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1.理解汉武帝时代儒家思想确立为正统思想的历史背景。(难点)2.掌握董仲舒新儒学的主要内容,理解董仲舒新儒学的特点,正确评价董仲舒新儒学。(重点难点)一、“焚书坑儒”批判1.背景:秦朝专制主义政治体制建立;一些儒生和游士引用儒家经典批评时政。2.过程(1)“焚书”:除秦记和医药、卜筮、种树等有实用价值的书籍外,其余全部烧毁。(2)“坑儒”:秦始皇疑心儒生散布反对自己的言论,坑杀四百六十余人。3.影响:“焚书坑儒”是对先秦思想文化成就的粗暴否定,是。</p><p>5、第1课百家争鸣学习本专题,一要从宏观上把握我国古代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二要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和“一定时期的文化是一定时期政治、经济的反映”的观点来指导学习。学习目标课程标准重点难点1.知道诸子百家,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2.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1.理解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原因及意义。(重难点)2.掌握儒家、道家、法家、墨家的代表人物及主要思想。(重点)一、孔子和早期儒学1.百家争鸣(1)背景: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p><p>6、第十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精 要 综 述)春秋战国时期西汉时期宋明时期明末清初内容春秋时期孔子创立了儒家学说,思想核心是“仁”。战国时期,孟子提出“仁政”,荀子提出“仁义”和“王道”,丰富发展了儒家学说董仲舒的新儒学宣扬“春秋大一统”“君权神授”,汉武帝接受了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儒家思想逐渐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宋明理学,包括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理学的产生,标志着儒家思想已进入了哲理化、思辨化阶段出现了反封建的民主思想,思想家反教条,重实用,对传统儒学批判继承主旨儒家思想。</p>